词条 | 灰卷尾西南亚种 |
释义 | 灰卷尾西南亚种(学名:Dicrurus leucophaeus )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体形中等,嘴形强健侧扁,嘴峰稍曲,先端具钩,嘴须存在。鼻孔为垂羽悬掩。初级飞羽10枚,一般翅形长而稍尖。尾长而呈叉状,尾羽10枚,上有不明显的浅黑色横纹。跗蹠短而强健,前缘具盾状鳞。全身暗灰色,鼻孔处的宽度与厚度几相等;食物以昆虫为主,多站在高树顶上等待飞虫的到来,见有飞虫由附近飞过,就很快的由栖息处向下直飞,掠捕后又突然转折向上,再飞回原处,形似U字形。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蝽象、白蚁和松毛虫,也吃植物种子。 中文学名:灰卷尾西南亚种 拉丁学名:Dicrurus leucophaeus hopwoodi 二名法:Dicrurus hopwood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卷尾科 属:卷尾属 种:灰卷尾 亚种:灰卷尾西南亚种 命名时间:Stuart Baker, 1918 外形特征雄性成鸟:上体羽呈深灰黑色,缀蓝色金属光泽;头部前额暗黑色,头顶深灰黑色,两者差异不大,仅在头顶羽略缀鳞状斑的蓝色光泽;头侧无白色块斑,在眼先、脸颊部及耳羽区均深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翅上覆羽暗灰黑色,稍缀蓝色光泽;背部至尾上覆羽均深灰黑色;尾羽黑褐色,尾表及其外翈缘稍沾蓝色光泽;尾叉状,其深度较我国境内其他灰卷尾亚种为深;下体羽色较上体羽浅淡些,自颏至尾下覆羽均呈烟灰色,在胸部与前腹部略微沾蓝色光泽;翅下覆羽及腋羽烟灰褐色。 雌性成鸟:酷似雄鸟,但体羽较暗淡,蓝色光泽亦较差。 幼鸟:体羽暗灰褐色,下体略沾棕褐色,翅下覆羽与腋羽污灰白色。 虹膜橙红色;嘴、跗蹠与趾、爪均黑色。 分布范围分布于不丹,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东部,缅甸,老挝,越南等地北部(留鸟、夏候鸟);缅甸南部,泰国东部和北部,老挝南部(旅鸟、冬候鸟)。喜马拉雅山东部(从不丹东部始),中国西南部和南部、西藏、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西部,广西和广东西部(夏候鸟);广东、海南(旅鸟、冬候鸟)。 生活习性灰卷尾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村庄附近、河谷或山区。通常成对或单个停留在高大乔木树冠顶端,或山区岩石顶上;也栖于高大杨树顶端枝上;从海拨400—1150米以上山区都有分布。活动于针阔叶混交林和村寨边,成群活动于乔木树冠顶端和林间旷野,飞行时结小群或成对,翻腾于空中追捕空中飞行的昆虫,飞行时而展翅升空,时而闭合双翅,作波浪式滑翔;鸣声粗厉而嘈杂。 食物以昆虫为主,其中有鞘翅类、膜翅类、鳞翅类蛹及幼虫和成虫,这些多是树木、苗圃、果园、农作物为害甚大的有害昆虫。特别在育雏期间,能大量消灭危害甚大的蛹、蛾、幼虫等,对自然界中生物防治、保护作物有重要作用。 偶尔也食植物果实与种子。 生长繁殖灰卷尾的巢置于阔叶高大乔木树冠岔枝间,距地面约10米以上;灰卷尾繁殖期:在海南岛4-6月间,在华东区则为5-7月间;多数地区一年繁殖一次,6-7月进行;巢构造细致而精巧,呈浅杯状;内壁层是以细枯草、根须、杂草花穗、植物细纤维等编织而成,中间杂以枯干碎叶片;巢的外层由细小树枝、叶柄、树皮碎片组成;巢缘及巢外并覆以伪装与加固物质,如地衣碎片、苔藓、蜘蛛网丝、动物绒毛纤维等。通常产卵3-4枚,卵壳颜色多变异,壳呈乳白、橙粉或粉红色;壳表面杂有灰色、暗棕褐色、褐红色和棕黄色点斑或大小不规则的斑块和渍斑,一般在卵的钝端斑点较密集。卵径为24-26.5mm×17.5-19mm。能见到亲鸟衔食喂育幼雏。 保护等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