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灰记者 |
释义 | “封口费”事件中提到假记者,据了解的情况是确实有一些媒体从业人员,虽然不是记者,但是确实属于某个媒体,采访和经营不分,或者以记者的身份工作收取费用。有人把他们叫做“灰记者”,实际上他不是记者,但是跟媒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灰记者”大都是一些经营不善的媒体才出现的问题,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一些活得不太好,死又死不掉的媒体是产生行业不正之风的温床。 摘要灰记者是在2008年山西煤矿“封口费”事件曝出的假记者身份,他们确实也有一些媒体从业人员,虽然不是记者,但是确实属于某个媒体,采访和经营不分,“灰记者”大都是一些经营不善的媒体才出现的问题,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一些活得不太好,死又死不掉的媒体”带来的。“灰记者”们通过各种方法获取“新闻线索”,然后依据“非义之义、非礼之礼”的潜规则标准征收并分配“灰钱”也就是“封口费”。 词源备受关注的2008年山西煤矿“封口费”事件(霍宝干河煤矿发生矿难,为封锁矿难消息,企业为前来采访或讨要封口费的真假记者发放数额不等的封口费),有关方面后公布了处理结果,此前,这一事件因其性质恶劣而引发广泛谴责。其中涉案的60人被依法处理,包括4名收受“封口费”的持证记者,而有中央媒体的记者站亦被直接撤销。 “封口费”事件在一开始就得到了中央高层的关注,该事件第一次通报时,曾提到有两名正式的持证记者,中央高层曾直接问及为何没有公布记者的名字和单位。受访官员直言,新闻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化,而那些在向市场转型过程中经营不善、管理混乱的媒体,是这类恶性事件发生的“温床”,亦是一些所谓“灰记者”的主要来源地。 释义备受关注的山西“封口费”事件中,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60名涉案人员的比例是,真记者4名、媒体工作人员26人、假记者28人。在真记者与假记者之间还有一个几乎占据领取封口费人员半壁江山的群体被称为“媒体工作人员”,这一类人员不是正式注册在案的记者,但却与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新闻出版总署的通报可知,《绿色中国》杂志社山西办事处,并没有经过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批准就设立;中国教育电视台《安全现场》,则是一档由国家安监总局主办、北京巨头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制,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栏目,这些媒体的工作人员,多少从事着与“记者”相关的工作,与和媒体完全无关的“假记者”还是有着一些差别,将他们称为“灰记者”或者更合适一些。 产生原因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山西新闻界,流传着两个广为人知的“封口费”传奇故事。一个“记者”下午6时进山,第二天早上八九点钟下山就带下来八九十万元。还有一个“记者”是打出租车进山,下山便开着一辆奥迪。山西交口县某乡镇负责人说,他们那里“黑口子”每吨煤的“封口费”成本为50元。假记者去了不给钱就叫真记者来,随便就能卡住“黑口子”矿主的“七寸”。 “灰记者”大都是一些经营不善的媒体才出现的问题,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一些活得不太好,死又死不掉的媒体”带来的。“灰记者”们通过各种方法获取“新闻线索”,然后依据“非义之义、非礼之礼”的潜规则标准征收并分配“灰钱”也就是“封口费”。面对“假记者”或“灰记者”的勒索,一些企业和地方官员显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应对措施新闻报刊司方面正在进行记者证管理办法的修订,比如说对于之前要求要跟媒体单位签订合同满一年才能发证的限制,有可能会有突破。可能要求的时间更短,或者就没有这个限制了。另外正在完善记者的黑名单制度,比如这次涉案的所有人员,都要列入的黑名单,让有过不良记录的人员无法再获得新闻记者证,禁止进入采编岗位。这些工作都将会在2009年全国统一换发新版记者证工作中得到体现。 一方面要规范记者的采访活动;另一方面也要保障记者的合法采访权益,记者有时又是非常弱势的群体。本着有序开放、规范管理的原则提出要求,而不会去设定采访障碍。总体的目标是要满足群众对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政府应该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在未来的新闻活动中,发挥积极、公开、透明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