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药眠 |
释义 | 黄药眠(1903.1.14-1987.9.3),原名访荪、黄访、黄恍,笔名有达史、黄吉、番茄等,广东省梅县人。中国政治活动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美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人物简介早年就读于广东省立第五中学(今梅州中学),1921年秋考入广东高等师范英语系。后赴日本留学,毕业后回国,先后在百侯中学、金山中学任教。青年时期,追求民主与科学,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27年,在上海加入革命外呢学团体“创造社”,任该社出版部主力编辑,在《创造周社》、《流沙》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出版诗集《黄花岗上》。此后,潜心研习马列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上海艺术大学兼课。是年冬回国,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1934年10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判10年徒刑,押送南京中央军人监狱。1937年由八路军办事处出面保释出狱。先在延安新华通讯社工作,后到桂林与胡愈之、范长江等组织国际新闻社,任总编辑。1941年到香港,在廖承志领导下从事国际宣传。同年12月,香港沦陷,回到梅县,在东山中学任英文教员。不久赴桂林,后又到成都、昆明,从事创作和理论研究,出版散文集《美丽的黑海》和发表长篇论文《论约瑟夫外套》。1944年,在成都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积极参与推动抗日救亡的民主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香港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初,在广州任农工民主党主办的《人民报》主编,是年夏主办民盟机关刊物《民主星期刊》以及《民主与文化》。同年秋,在香港参与创办达德学院,任文学系主任,并参与民盟的领导工作,主编民盟中央机关主办的《光明报》。他在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新的突破,出版著名长诗《桂林的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1949年5月,黄药眠从香港到北京。7月,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9月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50年代初期和中期,先后出版《沉思集》、《批判集》、《初学集》。1957年,他为民盟中央起草了《我对高校领导体制的意见》。因此,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不公正待遇达20年之久。“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但仍坚持写作,短论集《面向生活的海洋》,就是在他受监护期间一条一条写出来的。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过去罗织在黄药眠身上的一切不实之词被推翻,恢复了名誉。此时,他虽年事已高,仍陪加努力,积极为四化大业辛勤地工作,任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发表了《悼念》等诗歌、散文、美学和艺术学论文,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 黄药眠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一、二、四、五届中央常委)、民盟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常委、副秘书长;中国作协常委、顾问;全国高校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1987年9月3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4岁。 他以鲜明独立的政治观点,民主的作风,富有创见的学术思想和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黄药眠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没落的商绅家庭。中学时期,喜读《楚辞》、《庄子》。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当地的抗议运动,任岭东学生联合会梅县分会的秘书长,是非常活跃的学生骨干,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醉心于新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1921年,黄药眠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英文系。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名著,并开始了新文学的创作。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不久,黄药眠逃亡上海,经成仿吾、王独清介绍参加了创造社,发表了《晚风》、《我死之夜》、《黄浦滩的中秋》、《握手》、《五月的歌》等著名新诗,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黄花岗上》,从而奠定了他浪漫派诗人的地位。此外他还发表了多篇充满诗意、激情的文艺论文,如《梦的创造》、《非个人主义文学》、《文艺家应当为谁而战》等,为探讨当时创造社文学发展方向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使他在文艺理论界崭露头角。在创造社,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翻译了拉贝里拉着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于1928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曾与夏衍等多次商讨筹办“左联”事宜。 1929年秋冬,黄药眠被派往苏联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1933年冬,黄药眠放弃了莫斯科平静的生活,绕道海参崴回到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向上海党中央局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决策。之后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不久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并被判处10年徒刑。 抗战时期 抗战爆发后,黄药眠由八路军办事处保释出狱,即奔赴延安,在新华社工作。1938年到武汉养病。后撤往长沙,加入“青记”,并同范长江、胡愈之等一起创办国际新闻社,任总编辑。 黄药眠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抗战文艺战士,他除了创作了大量的饱含悲愤之情的抗战诗歌,对民众中的抗战热情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外,作为中国文协桂林分会的常务理事兼秘书,他实际上负责着除四川之外的西南大后方抗战文艺的理论导向工作,发表了《抗战文艺的任务及其方向》、《目前文艺运动的主流》等长篇论文。他还负责组织了桂林文化界“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经常组织举办有关诗歌创作、诗歌形式的研讨会,并发表了大量的关于诗歌批评的论文,像《诗歌的民族形式之我见》、《论诗歌的创作方向》、《论诗歌的手法及其它》、《论诗底美、诗底形象》等,对当时中国诗歌创作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业余他还举办各种文学讲习班,培养了大批文学青年,因而在当时的桂林文化界被人们称为黄大师。 皖南事变后,黄药眠逃亡到香港,在廖承志的领导下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常为《国际时事论丛》、《华商报》撰稿。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后,黄药眠回到家乡梅县,潜心著述,为《当代文艺》、《文艺生活》等报刊撰稿,写有散文集《美丽的黑海》、文艺论集《诗论》、译有俄文诗选《莎多霞》等。1943年再度回到桂林,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和文艺创作活动。1944年日军南侵,他撤往成都,为《华西日报》和《华西晚报》文艺副刊撰稿,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远赴香港抗战胜利后,黄药眠再度赴香港,主编《民主与文化》,兼农工民主党机关刊物《人民报》主笔。后为培养革命人才,与友人创办了达德学院,任文哲系主任。同时,黄药眠兼做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的宣传工作,主编《光明报》。并活跃在香港进步文坛上。这一时期,黄药眠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主要有:论文集《论约瑟夫的外套》、《走私的哲学》,小说集《暗影》、《再见》,长诗《桂林的撤退》,散文集《抒情小品》,政论集《民主运动讲话》等,并兼任中华文协香港分会的主席。 建国以后1949年春,黄药眠应邀来北平参加了第一次文代会和全国政协会议。建国后,黄药眠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任民盟中央宣传部长,是民盟的杰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民盟高校领导体制改革小组的负责人,六教授成员之一,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黄药眠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宣传部长,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1987年9月3日黄药眠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著作诗歌《黄花岗上》1928年, 上海创造社出版部. 《桂林底撤退》 1947年,香港群力书店. 《英雄颂》195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悼念—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三周年而作》1980,陕西人民出版社. 《黄药眠抒情诗集》1990, 长江文艺出版社. 散文集《黑海 - 美丽的黑海》 、1944,文化供应社. 《抒情小品》1948,香港文化出版社. 《朝鲜——英雄底国度》1981,花城出版社. 《药眠散文选》1983,花城出版社. 文艺论文集《战斗者的诗人》1947,远方书店. 《论约瑟夫的外套》1948,人间出版社. 《论走私主义的哲学》1949,香港求实出版社. 《沉思集》1953,棠棣出版社. 《批判集》1953,作家出版社. 《初学集》1957,长江出版社. 《迎新集》1983,百花出版社. 《黄药眠文艺论文集》198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药眠美学论文集》1991,河北教育出版社. 小说《痛心》1928,上海乐群书店. 《一个妇人的日记》1929,世界文艺社. 《暗影》1946,香港中国出版社. 《再见》1949,香港群力书店. 《淡紫色之夜》1986,江西人民出版社. 《黄药眠自选集》1986,花城出版社. 纪实文学《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1987,上海文艺出版社. 时事评论集《到和平之路》1945,上海新中出版社. 翻译作品《春》(诗)英 诗选.《月之初升》(话剧集)爱尔兰 格雷戈里夫人著. 《工人杰麦》(长篇小说)美国 辛克莱著. 《辨证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意大利 拉波拉著. 《西班牙诗歌选译》 《永逝了的菲比》(短篇小说)美国 西?德莱赛著. 《沙多霞》(诗集)苏联 江布尔等著. 《西班牙革命诗歌选》 西班牙 阿尔陪特等著. 《伊萨柯夫斯基诗选》 苏联 伊萨柯夫斯基著. 相关书目《黄药眠自选集》1986, 花城出版社, ISBN:10261696 .《纪念黄药眠》1992, 群言出版社, ISBN:780080041. 《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200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303062173. 《黄药眠口述自传》200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75004374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