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心培 |
释义 | 简介黄心培字清源,1953年10月出生,上海市人。毕业于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浙江大学)。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文化资讯协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家委员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青年部部委,沈祖棻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嘉兴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工人诗人。自1973年起至今已创作诗、词、楹联作品1800余首,撰写学术论文40余篇;已在海内70多家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600余首发表论文10余篇。 黄心培的经历1989年曾将毁于太平天国的江南著名园林海监张氏涉圆(系原商务印书馆馆长元张济先生的祖代所有)经考证、计算绘制出复原图,(原图已为海监县博物馆馆藏); 1993年将已故诗人张玉生先生的遗稿收集整理并付梓成册,名《张玉生诗文选》; 曾为海监数家单位绘制过壁画;为海监部分人文景观撰写过诗词联;发表的部分诗词作品已被海监张元济图画馆收藏; 编辑有《海监诗歌》、《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会刊》和县老年大学诗词班学员作品集《霜叶红于二月花》、《满目青山夕照明》等; 曾作为嘉兴市诗词界代表多次出席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的年会,1996年8月曾代表浙江省中青年诗人出席在厦门召开的全国中青年诗人代表会议“秋日佳会”; 1997年10月经专家推荐作为浙江省正式代表出席在昆明召开的全国第十届中华诗词研讨会; 1999年8月作为浙江省诗词学会青年部代表出席在湖南永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中青年诗词创作研讨会; 2005年10月再次出席在井冈山山召开的全国第四次中青年诗词创作研讨会。2002年9月发起成立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作品和傅略被收入《华夏吟友》、《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百科专家人物傅集》、《中华成功者》、《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人物辞海》、《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钱塘江志》等五十多部典籍和辞书中。 黄心培浅谈如何创作好楹联对于楹联这一传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真正了解它内涵的人并不多。有人认为对偶句(也叫对子)就是楹联(也称对联),《辞海》中的解释是:“对联,即楹联”,“楹联,也叫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上的楹语。春节贴在门上的叫春联。字数多少无定规,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我认为,这两种说法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不完全正确的另一面。最主要的是这两种说法只注重表面,而根本没有涉及楹联的内涵。楹联确实是对子或对偶句,但对子或对偶句未必就是楹联!楹联确实经常张贴或悬挂在厅堂柱子上,但绝不是什么样的对偶句都可以书成条幅张贴或悬挂的。因为体现楹联最重要的因素是其文化内涵!就是说,楹联的内容必须要独立、完整、精确地表达或体现出所写对象的实质。当然,好的楹联还要加上哲理性、思想性、趣味性、启迪性和感情色彩,我们也可称之为文化性和艺术性,面艺术性最主要体现在“精练”二字。先举两个小例,一是王之焕的作品《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曾见有人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书写成楹联条幅,也曾见有人在文章中引用,说明这两句既含有人生哲理,也较为完整地表达了一种思想,能独立成为楹联。但另两句虽然对仗也工,但未见有人引用或单独书写挂出,说明这两句并未能传达出一个独立、完整的概念,它是依附于整首诗存在的,所以只能算对偶句而不能单独用作楹联,另一例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我们也仅见有人引用前两句,或将前两句书成楹联,后两句却从未有人单独去使用,说明后两句是对偶句,只能依附于整篇诗而存在,所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不是楹联。为什么同样的对偶句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关键是它的内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给人以哲理的启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能给人以感情上的支撑,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较为完整地再现了一种思想哲理和感情,它能够独立发挥出楹联的作用,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两个不同的形象概念,虽然既美又工,但未能表达出什么内涵或情感,无法单独使用。当然,杜甫诗的后两句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我们首先要弄清的就是楹联必须要精确、完整、独立地表达出对描述对象实质性的概括,而这实质性,要求我们在创作时一定要抓住所描述的事物或对象的本质进行高度集中的概括,而且必须要深入浅出,要写出对象的特征、特点,使楹联具有个性。 知道了什么是楹联,并非马上就能创作出好的楹联,因为楹联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其独立的存在形式和符合其标准要求的自身规律。我们在创作楹联之前,必须先要把握住其规律才会少走弯路。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一致,词性要求上下联一致,句子成份和句式结构要求上下联相应,而所处的位置则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这是是楹联格律的最基本要求。一般单句要求上联未尾字必须用仄声字,下联末尾字必须用平声字。而两句或两句以上者,多要求每个单句的末尾字要与结句末尾字的平仄相反。下面我就从最短的联开始讲。 一般对联要求最短不低于两个字,其正格是上联仄仄,下联平平,其变格是上联平仄,下联仄平。如宋朝张栻为长沙城南书院题联:“岳峻/湘清”。 三字联正格有两钟:“平平仄/仄仄平”和“平仄仄/仄平平”。由于我们长说格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以楹联的格律也有这种情况。其三字联的变格有“仄平仄/平仄平”和“仄平仄、仄仄平”改“平平仄、平仄平”。但下联不得出现三平。如山西小有天联:“疑无路/小有天”。 四字联正格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其变格则以一、三字不论,如秦岭联:“障南阻北/拨地分天”。另有“友天下士/读古人书”,出现了前面有领字的情况。 六字联正格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其变格则“一、三、五不论”。当然六字联的节奏比四字联变化多得多,可以有“一五式”、“二二二式”,还有“三三式”或“三二一式”及“一二三式”、“一三二式”,这里就不多评述了。 最常用的是五、七言律句式的平仄,和作诗一样,其正格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两种,七言的正格也有两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根据其节奏,变化也很多,如五言有“一四”、“二三”、“三二”等,七言有“一二四”、“三四”、“四三”、“二五”、“二一四”等,这里也平多说了。和诗一样,三仄脚、三平脚和孤平也是楹联联格中的大忌,除非是固定的词汇不能改动,一般我们都应当遵守这个约定俗成的规律。另外八字以上单句联也应当说一下。由于其变化更多,很难一败涂地下说清,但万变不离其宗,仍是由前面的各种句式相加而成的。如“真学问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得来”,这是一个明显的“三五式”,虽然句中“六经”和“五伦”都是“仄平”,但这是固定词汇,无法替换。 下面再谈谈句脚的平仄,这牵涉到双句联及多句联的作联。前面说过,单句联末尾字,上联必须用仄声,下联必须用平声,这是铁定的规则。在双句联和多句联中,其无论句数多少,最后一句的末尾字仍然遵守这个规则,但末尾前一句尾字的平仄声则与之相反,这也是一条铁定的规则。 如康熙题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联:“岚气湿青屏,天际遥看烟树色/水光浮素练,风中时听石泉声。”其上联两句,末尾“屏”是平声,“色”是仄声,下联两句,末尾“练”是仄声,“声”是平声,符合规则。 再看一双句联:“台榭风和,招友开樽邀月共/江山景丽,携筇出郭为花忙”。上联尾字“和、共”是“平、仄”,下联末尾字为“丽,忙”,是“仄、平”,因此,双句联上下句产末尾字必须符合“平、仄/仄、平”,这是铁的规律,不能违反。 那么三字和三字以上句联的末尾字如何安排呢?这里大致有四种,一种是马蹄韵。其表现为(均按每一句的末尾字排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就象马蹄敲击大地很有节奏,其做成的楹联读上去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因而使用极普遍。这里举的是八句式,但如果是四句式“仄平平仄/平仄仄平”,我们也不否认它是马蹄韵式。第二种是“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由于采自朱恂叔先生的联,被称为“朱氏规则”,但用的人极多,也相当普遍。第三种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第四种是“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由于后两种尤其是第四种读起来太拗口,使用者极少。而且使用者未见有好的楹联问世。所以我们在创作时,除非万不得已,一般少用第三种,尽量不用第四种。作为长联,我最赞成用“朱氏规则”,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另外,我们还应当在创作时注意几点,一是楹联的上下联应当关联的是同一事物或对象,决不能风马牛不相关。如某君作一联“新年台上唱戏/暑假水边钓鱼”,这对仗虽工,但只能算对偶句,不能算楹联。二是说到内容关联,也应当避免一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合掌。如“九州千古秀/四海万年青”。这样的楹联往往是初学者较容易犯的一种通病。三是轻重悬殊,词语虽然对仗,但却显得头重脚轻,如“万仞高峰惊日月/一株桑柳伴花枝”。四是重字无对,如“年复年,年年花香鸟语/岁增岁,岁岁人寿年丰”,这“年”字既与“岁”相对,却在末尾第二字上与“鸟”字作对。因此,这些都是我们在创作中应当力求避免的。五是和“重字无对”差不多的,叫“重字漏对”,如“铁路畅行,快速通行通富路/列车直达,准时到达到新城”。前面“路”字与“车”字作对。而末尾“路”字又和“城”字作对时,也就是说“城”字漏了对仗。 最后是楹联作好以后,还要尽可能予以修改完善。凡是有语病、歧义、失对、平庸及上面提到的几类病联,都必须修改。改联有时比改诗更难,因为联只有两句,要完整地表述一个意象有要写出特色和诗意、情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