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晓军 |
释义 | 1 广东省卫生厅副巡视员黄晓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中国著名血液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组长,多家专业杂志编委。多年来长期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血液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并开创了独特体系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解决了供者来源的世界性难题,为治愈血液疾病开创了新方法。由于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的突出贡献,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杰出青年等称号。另外有广东同名人物的信息。 ◎ 1.广东省卫生厅副巡视员男,1953年10月生,广东广州人,汉族,197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 1969年2月广州市应征入伍。1969年2月至1982年6月在总后汽车49团先后当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车管股长。1982年6月至1996年11月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先后任助理员、院务部副部长、院务部部长。1996年11月至2005年4月先后任驻柳州铁路军代表办副主任、主任。2005年5月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巡视员。目前在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医药卫生高级管理硕士(h-EMBA)。 2 北京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简介男,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人。1964 年 8 月30 日 出生,医学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 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 1992 年于北京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7 - 1998 年在美国进修、访问,现任北京大学血研所所长。主要从事血液病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和相关研究,负责多项国家及卫生部基金研究项目,发表论文 100 余篇,参与编写专著 10 余本。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协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造血干 细胞移植学组委员,中国医学论坛报血液肿瘤专刊副主编,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委,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 2002 年开始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 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及各种合并症、 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临床经验,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创新及推进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承担的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G-CSF 动员的骨髓 / 外周血混合移植跨越 HLA 屏障的机制研究》,“ 863 ”基金《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和促进植入的研究》, 211 基金《血液恶性肿瘤根治性治疗新方法临床研究》,教育博士点基金《体内应用细胞因子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实验研究》,“ 985 ”基金《血液恶性肿瘤异基因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卫生部基金《造血干细胞移植新方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1996年被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1~2002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2003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已完成及正在负责的科研课题、各项基金10余项。现兼任《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医学论坛》报血液肿瘤专刊副主编;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委员;北京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 2009年5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血液病重点学科首席专家陆道培连同6位国内血液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其弟子——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的研究项目存在剽窃、造假等问题。 2008年12月21日,陆道培准备出席即将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常委会时发现,黄晓军的项目“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正在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而该项目将在常委会上讨论通过。陆道培翻阅该项目后认为,黄晓军侵夺了他创立的“GIAC移植技术体系”。关于该体系的报告,陆道培在国内外已报告十余次,并已在国内外发表。 随后,陆道培与相关专家对黄晓军项目的31篇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有超过20处数据造假,涉及的论文有14篇。专家组演示了黄晓军论文中存在的伪造样本数量、篡改数据、杜撰数据、歪倒时间等学术造假问题。 陆道培认为,该项目的实质内容侵夺和剽窃了包括陆道培、纪树荃等专家近20年来在相关领域的劳动成果。 ◎ 主要经历1981.9-1987.7 广州 中山医科大学 学生 1987.7-1992.7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 博士研究生 1992.7-1994.7 北京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 主治医师 1994.8-2000.1 北京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 副教授 1997.1-1998.1 美国 美 国 Einstein 医学 院肿瘤研究中心 访问学者 2000.1- 至今 北京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研所 教授 ◎ 担任的职务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科协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委员 中国医学论坛报血液肿瘤专刊副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 北京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 承担的课题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G-CSF 动员的骨髓 / 外周血混合移植跨越 HLA 屏障的机制研究。 该课题通过一系列研究,探讨 G-CSF 动员的骨髓/ G-CSF 动员的外周血混合移植跨越 HLA 屏障的免疫学机制,并通过比较不同剂量 G - CSF 体内应用后对骨髓/外周血干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功能改变的动力学研究,探讨 G - CSF 体内应用后诱导免疫耐受的最佳方案,并系统研究比较 G-CSF 对淋巴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以寻找到免疫耐受形成的最佳剂量和作用时间,为 HLA 不合移植的新方法奠定理论基础。该课题进展顺利,在国内外杂志上陆续发表论文 6 篇。 2 、“ 863 ” 课题: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和促进植入的研究。 该课题通过大量的临床资料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探讨了预防和减轻 GVHD 、促进植入的新方法,并比较了本方法和常规移植的差异。此课题正在顺利开展。 3 、 211 基金:血液恶性肿瘤根治性治疗新方法临床研究。 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通过比较 G-CSF 体内应用动员的骨髓血与外周血混合干祖细胞移植与常规移植方式病人在植入速度、异体植入水平、 GVHD 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复发率、免疫重建及总体生存率的差异,确定 G-CSF 体内应用动员的骨髓血与外周血混合干祖细胞移植在促进异体植活、降低 GVHD 、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方面的作用与地位。该课题进展顺利,在国内外杂志上陆续发表论文 5 篇。 4 、“ 985 ”基金:血液恶性肿瘤异基因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对申请人创建的 HLA 不合非去 T 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上述新的移植方式跨越 HLA 免疫屏障、促进植活、减轻 GVHD 的作用机制;通过体外实验证实 G-CSF 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输注替代 DLI 时, GVL 效应更强而 GVHD 效应减弱。以指导和完善此一新的移植方法,为 HLA 不合移植的新方法奠定理论基础,通过监测 HLA 不合移植后免疫重建及 T 细胞 /NK 细胞重建,探索此一新移植方式的免疫重建规律,并通过与常规移植后免疫重建的比较,证实此一新方法较去 T 细胞移植的优越性。本课题已按预定计划完成并进行总结,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 6 篇,部分论文正在送审中。 5 、造血干细胞移植新方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卫生部基金。 6 、体内应用细胞因子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实验,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 研究生的课题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NK 细胞免疫重建 rhG-CSF 动员正常人外周血干细胞过程中对 T 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体内应用对供者骨髓和外周血 T 淋巴细胞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联合细胞因子应用对异基因骨髓移植 GVHD 和 GVL 的影响 慢性 GVHD 病人 IL-6 、 IL-10 的变化 慢性 GVHD 病人肺部并发症的变化 主要学术论著 人类白细胞抗原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状况 In vivo induction of T-cell hyporesponsiveness rhG-CSF动员正常人外周血干细胞过程中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HLA配型不合情况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方法 CD_25单克隆抗体治疗皮质激素耐药的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 非血缘关系异基因骨髓移植19 例临床分析 ◎ 科研成果近几年来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及科技奖项目: G-CSF动员的骨髓/外周血混合移植跨越HLA屏障的机制研究。 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预防。 血液恶性肿瘤根治性治疗新方法临床研究。 血液恶性肿瘤异基因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造血干细胞移植新方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体内应用细胞因子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实验研究。 NK细胞在体外不去T细胞HLA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作用的研究。 参与并领导了人民医院血研所大量与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相关的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主要学术成就如下: 1.率先探索并完成了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不合/单倍体HSCT的临床和试验研究。 2.在国内最早成功地开展了非血缘HSCT,创立并完善了非血缘HSCT的技术体系。辅助搭建了大陆-台湾两岸之间造血干细胞捐赠的联络关系,同时为促进内地骨髓库和脐血库的建立准备了丰富的资料,推动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赠事业的蓬勃发展。 3.领导了非清髓HSCT的临床工作。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原本无法耐受常规异基因HSCT的老年人或脏器功能衰弱者成功接受移植的操作路线,并使异基因HSCT受者的年龄上限扩大到60余岁(较以往延长了10 - 15岁),使更多的患者获益于异基因HSCT 。 4.对HSCT合并症的研究有独特的见解。在超急性、急性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以及间质性肺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药物分类干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创的新理论,并逐渐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同,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5.在汲取国外先进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HSCT后复发白血病的传统治疗技术进行了突破性的改造,以“ 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输注”替代“供者淋巴细胞输注”,使移植物抗白血病( GVL )作用更强而GVHD减弱,为HSCT后复发白血病患者重获新生开辟了道路。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