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萎病 |
释义 | 简介植物黄萎病为半知菌亚门、淡色孢科、轮枝菌属。其病原菌主要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黑白轮枝菌的适宜生长温度比大丽轮枝菌低。在茄科植物及首稽等植物上报道较多;而大丽轮枝菌由于寄主极其广泛,对高温和剧烈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棉花等众多感染黄萎病的植物上主要报道的均为大丽轮枝菌。 症状:露地栽培,从定植后1个月左右开始,地上部位出现病症,一直到收获结束时持续发病。最初,下部叶片局部萎蔫,叶边上卷。过2—3天后,病部由黄白色转为黄色。叶片边缘变色较多,以小叶脉为中心呈楔形。接下来,变色部位逐渐扩大,整片小叶黄变,慢慢褐变枯死。病害加重时,上部叶片也依次发病枯死,并导致下部叶片慢性枯萎。因此,病株株高降低、果实的坐果及生长明显受影响。剖检病株叶柄和整,可见导管部有黄褐变。 病原:在日本,除了番茄之外,还对侵染茄子、青椒、白瓜。甜瓜、草诗、秋葵、白菜、萝卜、蜂斗菜、土当归、刺老芽、黄豆、菊、蔷薇等,寄主十分广泛。该病菌对番茄的病原性有不同的系统,分为3个致病型,除了菌丝之外,还形成分生孢子和菌核。菌核为菌丝的孢子分裂所生成的持久性器官,在病株上大量生成,并以菌核形态在土壤中越冬。这些菌核同病株残渣一同借助风雨传播,向周围扩散。另外,染病幼苗还可将病菌带到非发病地区。当幼苗移栽后,菌核即萌发芽管长出菌丝,由根的顶尖部位和伤口处侵染植株。侵入植株体内的病菌,主要在导管内繁殖,阻碍水分的上升并产生毒素,导致植物萎蔫。 植保管理:该病害发病适温在25℃左右,气温达到22~28℃时易发病,在 20℃以下的低温和 30℃以上的高温下难以发病。因此,在山间地带的夏秋番茄栽培及平地的露地栽培发病较多。番茄连作田及同茄子、草莓、土当归时轮作频率高的地块发病率较高。床上消毒不彻底导致发病时,为害特别严重。 目前,有许多抗性品种在出售。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番茄的连作或同茄子等轮作,并及时消毒床土。发病多的地块,应消毒土壤或栽培抗性品种。 一、铲除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 二、种子消毒处理 三、保健栽培。减少辛硫磷、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用药次数及浓度,防止棉株受药害降低自身抗病力。不要偏施、过施氮肥,做好氮磷钾配合施用,注意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使棉田土温较高,但湿度不宜过大,忌大水漫灌,可减少发病。 药剂防治一、防治方案 1、预防用药时期、稀释倍数及用药量: A、定植前或移栽时,使用30%甲霜恶霉灵600倍液或38%恶霜菌酯800倍液蘸根或灌穴。 B、移栽后,浇还苗时,每15公斤加38%恶霜菌酯15ml+蔬菜叶面肥25ml进行穴灌,每株用量200-400ml。 C、坐果期,一般谢花10天左右,使用38%恶霜菌酯15ml+蔬菜叶面肥25ml兑水15公斤,穴灌两次,间隔期7天,每株用量300-600ml。该时期,同时进行地上部分喷雾,效果更好。 二、治疗方案: 使用30%甲霜恶霉灵600倍液或38%恶霜菌酯30ml+蔬菜叶面肥25ml兑水15公斤,连灌2次,间隔时间3-5天。 备注:每株穴灌用药量,根据土壤干湿度有一定差异,原则是以“灌透为目的”。 症状图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