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苇鳽
释义

黄苇鳽(学名:Ixobrychus sinensis)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涉禽。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黄苇鳽

【中文别名】黄斑苇鳽、小黄鹭、黄秧鸡、黄小鹭、黄雀子

【拉丁学名】Ixobrychus sinensis

【命名时间】Gmelin, 1766

【英文名称】Yellow Bittern

【科属分类】鸟纲、鹳形目、鹭科、苇鳽属

外形特征

黄苇鳽是一种中型涉禽。雄鸟额、头顶、枕部和冠羽铅黑色,微杂以灰白色纵纹,头侧、后颈和颈侧棕黄白色;背、肩和三级飞羽淡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暗褐灰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色;翅上覆羽淡黄褐色;下体自颏和喉淡黄白色。喉至胸淡黄褐色,胸侧羽缘棕红色。下颈基部和上胸具黑褐色块斑。羽缘黄褐色,腹和尾下覆羽淡黄白色。两肋、腋羽和翼下覆羽皮黄白色。雌鸟似雄鸟,但头顶为栗褐色,具黑色纵纹,上体淡棕褐色,具暗褐色纵纹,下体颏、喉部中央具黄白色纵纹,颈至胸有淡褐色纵斑。幼鸟上体缀有黑褐色纵纹,下体黄白色,具黑褐色或黄褐色纵纹。

虹膜金黄色;眼先裸露呈黄绿色;嘴峰黑褐,两侧和下嘴黄褐色;跗蹠和趾黄绿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52~100克,雌性96—103克,体长雄性295—365毫米,雌性295—375毫米;嘴峰雄性48—54毫米,雌性55毫米;翅雄性122—139毫米,雌性120—133毫米;尾雄性40一55毫米,雌性38—52毫米;跗跖雄性41—53毫米,雌性39—45毫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凹槽、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为夏候鸟;云南为夏候鸟、留鸟;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台湾为留鸟。

生活习性

黄苇鳽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灌木丛或小树丛边的水田、沼泽及其附近的草丛与灌木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活动多在清晨和傍晚,也在晚间和白天活动。常沿沼泽地芦苇塘飞翔或在水边浅水处慢步涉水觅食。性甚机警,遇有干扰,立刻伫立不动,向上伸长头颈观望。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无声。飞行时发出略微刺耳的断续轻声kakak kakak。

生长繁殖

营巢于蒲草丛中上尾或近水的芦苇丛边缘,巢由蒲草或芦苇叶片构成,呈浅碗状、盘状或碟状。巢外径19.3cm,巢内径15.8cm,巢深6.1cm,巢高15.1cm,巢距水面38cm。 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8枚,通常为5~6枚,卵白色稍沾淡绿,卵圆形。育雏期14~15天。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此鸟似乎可以利用聪明才智获取食物:图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