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土埝
释义

村庄来历

《沂州府志记巡幸》记载: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皇上南巡。正月三十日驻跸(皇上车驾驻地)蒙阴县桃墟,二月初一日,驻跸兰山县(今临沂)黄梅岩(今黄土埝)。”定“五贤”名目,御制诗一首:

“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后人出于纪念意义,黄梅岩村改名“黄土埝”,黄,指乾隆皇帝,土,指老百姓,埝指感恩纪念。后来村名读混了,被外地人误记为“黄土堰”村。

地理位置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罗西街道办事处,距离临沂市区17公里左右。

村庄文化

黄土埝村西有“皇营”遗址。这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宿营的地方,不但遗址痕迹尚在,而地方史志也有详细的记载。

后人推测,乾隆皇帝在黄土埝村只住了一天,而民间则有乾隆纳妃及收义女等传说,因无史据,概予排除。至于民间传说乾隆皇帝在黄土埝行宫失盗之事,据《续修临沂县志志外篇》记载:“清高宗南巡,驻跸邑西黄土埝行宫,失珍玩数袭,兰山县役田锡功名捕也,召见赐龙票饬缉。锡功踪迹至淮安得之,械盗奉失物以还,终清之世,遂沿用龙票,民国初始废。”看来行宫失盗,确系事实。

黄土埝村内还有古瓷窑遗址一处,据考证就是在唐宋朝代兴建的。这里的地下一米处,就有碗、盆、罐等瓷器碎片,再往下挖,则有明显烧过的黑色土坯和破碎模具。同时,在村民李延训的宅基地西边,还有一个大头0.5米,小头埋在土里,具有25齿的大型石碌碡;在村民李德润家门左边,也有一个光滑的大石碌碡;在黄土堰村前,还有一个大白石碌碡。象这种奇大、特殊、带槽齿的大型石具,都是用来研磨陶瓷原料的。这里原是"商贾云集的陶市",后来,历遭兵革之变,而变得荒无人烟了。

新时代发展

进入新世纪,黄土埝村在新任村委书记郑书见带领下,在“工业兴村、商贸强村、农业富村”的发展思路引导下,村里先后引进高档建陶、日用瓷等6家规模企业,同时带动本村成立起16家个体私营企业,全村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实现了质的飞跃。2009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5年翻了3翻。同一时期,村里的运输物流、工程机械租赁和特色农业也红红火火发展起来,200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530元。

文明新风进农家

郑书见书记在紧抓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投资260余万元完成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大搞沼气建设,硬化了11条主要街道,全力发展教育事业。弘扬文明新风、改变丑恶陋习,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等评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使文明新风吹进了农家。通过努力,全村连续三年实现无刑事犯罪、无上访,村风民情健康向上,崇尚科学蔚然成风。

人民代表躬身为民

郑书见自担任村支书以来,逢年过节,村里都要拿出专项费用走访60岁以上老人、救助困难家庭。他自己也先后拿出3万余元用于救助困难群体。郑书见执着的追求、辛勤的付出,改变了黄土埝村的面貌,也赢来了广大村民的口碑,村民的气顺了、心齐了,为村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010年,郑书见带领黄土埝村民发展致富的事迹,传开后,郑书见得到临沂市委和罗庄区委的赏识,郑书见个人先后被评为“罗庄区第十七届优秀人大代表”、“临沂市优秀党支部书记”、“高新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名人

李如达,罗西办事处黄埝村人,1926年生,1942年参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战士、公安员、连指导员、营副政委、团保卫股股长、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福建省连江县县委书记等职。

1981年任建阳军分区顾问。1983年9月离休,现住福建省军区泉州军人干休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