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丝桥古城
释义

简介

黄丝桥古城始建于公元686年,是唐朝渭阳县治,全部用青光石块建筑的古城占地2900平方米,古城墙高5.6米、厚2.9米、周长686米。此城原系土城,清康熙44年(1799)铸成石城,设都使、巡介等衙门。经宋、元、明、清历代改造修葺,形成一座独特的石头城。世居在古城内外的苗家人现仍保留着祖辈的风俗。近年来,当地政府进一步开发和修整,使这里成为游人观光游览的好去处。登临古城,古朴典雅的建筑风貌和多姿的民族风情,使人赏心悦目。

湘黔川边界贸易重镇阿拉营,西行一公里许,便来到了名震遐迩的黄丝桥古城。这是国内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登上古城头,极目四野,见良田千顷,绿水迂回;斜阳夕照里,炊烟缕缕,一派田园诗韵。谁人想到,这里曾是西通云贵要塞,刀戟搏击之地。

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湖南省志·地理志》:“唐置渭阳县,县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现名黄丝桥”),经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茸,建国后省县政府又拔款修复,形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石头城。古为屯兵之所,是历代统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衅的前哨阵地。

古城系青石结构建筑,城墙高5.6米,厚2.9米,宽2.4米,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周长686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筑城所用石料皆采石灰岩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余斤。石面精钻细凿,石面平整,工艺考究。砌筑时以糯米稀饭拌合石灰为砌浆灌缝,使数百米城墙,浑然一体,坚固牢实。古城开有三个城门,均建有十余米高的清式建筑格局的高大城楼,东门城楼题“和育门”,西门城楼题“实城门”,北门城楼题“日光门”。三个城楼的屋顶均为歇山式,下层覆盖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飞檐翘角,分外壮观。

城墙上部为锯凿形状,箭垜300个,还有两座外突的炮台。站在炮台之上,遥想当年,箭垜旁刀戟林立,炮台上人影浮动,还有城外山头的碉楼狼烟滚滚,仿佛还看见刀剑交接之影,听见搏杀呼号之声,刹那间产生一种悲壮感。

黄丝桥是唐时武则天被选中上京之时曾经歇脚的地方,和武则天有很深的渊源。在黄丝桥古城里,有一座御花园,据说是武则天当年下令所建。御花园里荷塘片片,怪石嶙峋,有形似巨龙的、形似巨龟的,宝剑倒插以及大鹏展翅的岩石。还有一条须扭曲身体才能勉强通过的石缝。

古城历史

黄丝桥古城是国内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古为屯兵之所,是历代统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衅的前哨阵地。昔日伏波将军马援及威震西藏的福康安均命丧于此,而苗民们也被迫深入大山人口剧减。

黄丝桥古城古称渭阳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朝廷为了安抚和镇压少数民族,这里设立了凤凰直隶厅和沅永靖兵备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这里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苗民起义,也就是历史学家称这次起义是清朝中之战,从此清朝走向落。黄丝桥古城属南方长城的一部分,是苗汉相争的前沿阵地。

古城特点

古城系青石结构建筑,城墙高5.6米,厚2.9米,宽2.4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筑城所用石料皆石灰岩的青光石,最大的约重2000斤, 小的也有1000余斤。砌筑时以糯米稀饭拌合石灰为砌浆灌缝,使数百米城墙,浑然一体,坚固牢实。古城开有三个城门,分别为“和育门”、“实成门”、“日光门”,均建有十余米高的清式建筑格局的高大城楼,三个城楼的屋顶均为歇山式,下层覆盖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飞檐翘角,分外壮观。城墙上部为锯凿形状,箭垜300个,还有两座外突的炮台。黄丝桥是唐时武则天被选中上京之时曾经歇脚的地方,和武则天有很深的渊源。在黄丝桥古城里,有一座御花园,据说是武则天当年下令所建。御花园里荷塘片片,怪石嶙峋,有形似巨龙的、形似巨龟的,宝剑倒插以及大鹏展翅的岩石。还有一条须扭曲身体才能勉强通过的石缝。

古城旅游

交通:从凤凰县城的土桥陇车站乘中巴至阿拉,票价6元/人,从阿拉坐电瓶车至黄丝桥古城门口,2元/人。

门票:40元 学生票8折 可讲价 另有免费苗人导游一名讲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4: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