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山镇
释义

黄山镇隶属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丽古城西南,距丽江古城2公里。东北与古城区接壤,南坻五台山,西靠马鞍山、文笔山,全镇幅员面积92平方公里。辖五个村委会(长水、白华、文华、五台、南溪),共有29个村民小组,2652户,总人口10252人,其中纳西族人口占95%,是一个典型的纳西族乡镇。黄山除南溪村委会外,其余均处坝区,属于低温带高原气候,四季变化不大,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2.6—19.6℃,年降雨量为953.9mm。

云南省黄山镇

概况

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镇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丽江撤地设市,2003年4月,丽江县分设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后,玉龙县城建设已在黄山镇五台村委会全面开工, 黄山镇将成为玉龙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黄山镇也是玉龙县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开发区。辖区内长水路沿线是重要的个体私营经济区,县内的龙头企业南口生物工业园区、嘉和公司、瓦沙毕公司、深丽绿公司、玉元公司、映华集团、纳鑫门窗厂等均设在黄山境内。

2006年末总户数4475户,总人口13814人。在总人口中,男6906人,女6908人;纳西族12210人,汉族1023人,其他民族581人;农业人口10303人,非农业人口347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人口密度150人/平方千米。全镇实有劳动力4035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2610人,交通仓储和邮政从业人员724人,批发与零售从业人员130人,住宿和餐饮也从业人员130人,建筑业从业人员 102人,工业从业人员4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606万元,比上年的6060万元增546万元,增9%;实现财政总收入458.4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04.9万元,比上年增收14.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3.5万元;全年一般预算支出332万元,超额部分实行上解的办法,上解上级支出为126.4万元,财政总支出45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比上年的2535元增265元,增10.45%。全镇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合理、运行平稳、增长质量较好的良好态势。

全镇粮食生产获得丰收

积极引种和推广以小麦、夏播油菜、蚕豆、玉米、脱毒马铃薯等为主的优良品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抓好抗灾抢收、保苗救灾工作,降低灾害损失。全镇粮食种植面积为14875亩,总产量4301吨,种植小麦4489亩,单产369.5公斤,比去年单产增13.7公斤,增3.8%;小春油菜1318亩,单产206.7公斤,比去年单产增5.8公斤,增2.87%;玉米6272.06亩,平均单产288.7公斤;洋芋2300亩,平均单产2217.4公斤。确保了大灾之年粮食生产仍获丰收。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努力发展特色经济。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立足黄山人均耕地面积少、离城近的特点,不断减少传统农业种植面积,以发展面向城市的优质、高效、精品农产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大棚和露天蔬菜、水果等农产业,花卉及园林绿化等产业,全镇推广种植大棚蔬菜86棚,其中以每棚政府扶持4000元的方式使金龙村连片达30棚,每个大棚平均收入达4000元。露天蔬菜种植面积达1502亩,每亩平均收入为2200元。新发展花卉大棚10棚,每棚收入6000-8000元。在南溪大力推广种植脱毒洋芋2300亩,亩均增收158元。规范种植芸豆160亩,亩均增收166元。在优化农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结合我镇实际,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园林苗圃基地建设,通过一年的努力,全镇园林绿化苗圃基地已达18户。

2、畜牧业稳步发展。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发展规模养殖,继续加大对生猪养殖的扶持力度。全镇今年养猪大户达76户(其中:规模在100头以上的11户,50头以上的24户、20头以上的41户),在南溪村推广大棚养猪示范项目,目前已有5户。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2006年,全镇共养奶牛278头。在文笔二社为少地农民探索、创新出了一条新的养殖路子,采取产权分散、劳务结合、管理统一的方式,大力推广肉牛养殖示范,并取得较好的效益。政府加大对养殖大户的扶持力度,年内新增养殖大户40户,使全镇的养殖大户达96户,其中:养猪大户76户、养牛大户10户,养羊大户7户、养鸡大户3户。加大兽医执法力度,高度重视畜禽免疫工作,注射各种疫苗达46000多头(次),促进了畜牧经济的健康发展。2006年,全镇大牲畜存栏1582头、出栏130头;生猪存栏7675头、出栏10126头;羊类存栏1680只、出栏1227只;家禽存栏25156羽、出栏27644羽;全年肉类总产量为900吨,牛奶产量1180吨,畜牧业总产值达748.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3、乡村民俗旅游提质增效。在巩固原来乡村民俗旅游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在挖掘、整理、弘扬民族文化上下功夫,挖掘整理并组织了以长水“白沙细乐”、白华民族歌舞为代表的纳西文化民间演出队,积极鼓励当地农民自编自演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节目来参与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呈现新特点:一是农家乐接待户实现优胜劣汰,一些接待条件差,经营理念不到位的接待户淘汰出局,出现了像“清心兰苑”、“金星阁”、“赵雄阁”等一批上档次的精品接待户。二是办农家乐已成为农民的一种自觉行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今年仍新发展5户接待户。三是农家乐已成为黄山的一个品牌。四是农家乐的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深受游客青睐;文笔山乐舞团知名度日益提高,并于2006年5月份受邀到日本演出,获得成功。五是政府对农家乐的扶持由过去的直接资金扶持、直接管理变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宣传和间接管理,年内,镇政府投入20万元进行了白华油路改造工程;投资4万元在白华、文华、长水三个村委会共设立了21个垃圾坑,聘请了8名保洁员专门清除道路周边的垃圾,进行定期清运、焚烧,确保了环境卫生。2006年,全镇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出租车、微型车达240多辆,民俗歌舞表演队有500余人,参与旅游业的人数达2000余人,同年接待中外游客27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突破1350万元。

4、非公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认真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保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至2006年末,全镇企业个数达2238个,从业人员4114人,全年营业收入5447万元,利润总额1155万元,上交税金211万元。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思路,通过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培育壮大了生态牛奶公司、丽江清心花卉科技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成为我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5、运输服务业长足发展。2006年底,全镇出租车达110辆,农用车343辆,拖拉机672辆,微型车201辆,大型货车22辆,创收达1180万元。

基础设施

黄山镇境内村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全镇目前从事运输的车辆共有350辆,其中出租车有134辆;全镇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建设了三个电话村,通讯、电视普及率已达到100%。黄山镇是丽江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区,近年来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建立了完善的农村水利网,境内主要河流青龙河、西界河、东界河、拉市海引水工程的主要项目基本都在黄山镇境内,完全能保障黄山的用水和有效防止洪涝灾害。目前全镇已基本实现农村电网改造。为下一步小城镇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文化卫生

黄山镇有中心小学一所,共11个班,310名学生,普及率100%,巩固率100%。有完小5所,村小6所,1100名学生,入学率100%,普及率100%,巩固率100%。有幼儿园1所,入学幼儿102人。全镇有小学教职人员112人。有镇文化站一个,工作人员一人。有镇图书室1个,其它文化娱乐场所5个。有镇卫生院一个,病床18张,万元以上医疗设备4台,卫生技术人员21人,专(兼)职防疫人员1人,保健员1人。有私营医院1所,病床22张,乡村医务室4个,个体办诊所14个,乡村医生14人,卫生员5人。

政务公开

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村务、政务公开监督、管理力度,切实做到增加透明度、增强群众参政议政意识、改善党群干群关系。重点做到突出“三抓”:抓组织、阵地、软件建设;保证“三点”公开:焦点、热点、难点公开;确保“三完善”:内容、形式、程序的完善;实现“三结合”:与先进性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农村实际工作相结合,全面实施了村级“总会计”制度,使该镇的村级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透明化。

民俗文化

纳西古乐

纳西右乐是广泛流传于纳西民间的古典音乐。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朝的词,典牌音乐,奇迹般地融汇在纳西古乐的旋律中,形成独特的纳西民间音乐的神韵味。代表作《白沙细乐》保存在黄山,并在黄山传承着。1980年,著名画家吴作人在欣赏完纳西古乐后,赞誉黄山为“纳西乐舞之乡”。目前,黄山镇内村村都有古乐队,每到逢年过节或村里有婚丧嫁娶时,民间艺人都集中在一起进行演奏。

纳西歌舞

纳西族能歌善舞,民间歌舞十分流行。演唱时伴以简明而粗犷的舞步,令人仿佛又回到遥远的游牧生活时代,反映了纳西族人在古代过着游牧生活时的艰辛与欢乐。

农耕文化

黄山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耕作时采用的二牛抬杠犁耕法、耦犁法和典辕犁是典型的隋唐遗风,具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融入了纳西文化,边耕作边即兴咏唱的犁牛调、田间对歌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俗风情

纳西族的节庆日较多,活动丰富,内容独特。纳西族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在黄山纳西族村寨,到处都可以领略到纳西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真谛。

宗教文化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文化已成为当今前来丽江旅游探密的热点之一。黄山镇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地,至今仍存留着古代先民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址,并且有许多仪式至今还保留着。

(1)东巴仪式。东巴仪式是纳西东巴文化的主要载体,即用象形文化记载在东巴经书里的内容通过各种东巴仪式表现出来,并以东巴仪式传承下来。

(2)东巴歌舞。东巴歌舞是指导东巴教进行东巴仪式的过程,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教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歌舞。具有变化灵活、古朴淳厚的特色。东巴舞浓郁的原始气息和严格的动作规范构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在丽江的舞蹈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3)东巴音乐。东巴音乐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所呤诵的一种典调,并伴有器乐,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峰寺

文峰寺位于黄山镇西南文笔峰山山腰,是著名的喇嘛教圣地;是滇西北噶举派喇嘛最高学府,不仅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宗教界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在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等国伟教界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有名的佛教胜地和理想的旅游疗养之地。文峰寺殿阁巍峨,气势雄壮,寺内流水潺潺,花香宜人,古村参天,有号称树木活化石的“银杏树”,有十里香,有茂密的松林,有喷涌的山泉,有小鸟在枝头嬉戏。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禅院的幽静、大自然的气息、人与自然的交融。

启文寺

启文寺位于黄山镇西边马鞍山麓,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院。寺院周围都是梨园,春天梨花遍布,秋季红叶满天,景色颇具诗情画意。

其它景点

纳西民居

纳西民居是基本保持明清建筑特色的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玲珑精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

田园风光

田园风光十分诱人,错落有致。有农田和黑白相间的纳西民居相互辉映。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叶、冬天的雪,一季一个景。到处都展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我国著名的画家周霖先生生前每年春秋两季都到马鞍山上观光黄山田园风光,呤诗作画。游客身临其境,自然有一种“重做桃园梦里人”的感觉。

文笔海

文笔海是丽江坝内最大的高原湖泊,是全省高源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水长生植物,鱼类繁多。文笔海远离闹市,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二.山东黄山镇

概况

黄山镇位于罗庄区南部,地处临、郯、苍平原,位于临沂(罗庄)、郯、苍三县区交界处,原归郯城县管辖,2011年划归罗庄区。东连205国道,西接汤郯公路,辖33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人口4.7万。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65公顷,林业面积1050公顷。东部是沂武河冲积平原,西部是低山丘陵区,沂、武河贯穿南北。

黄山镇于1971年从郯城县褚墩公社划分出来,成立黄山公社。后黄山公社于1984年改为黄山乡。后黄山乡又于1994年改为黄山镇。该镇山青水秀,沂河、武河、涑河纵贯南北,黄山、峰山、文曲山、菊花山等八座山头点缀其中。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石、白云岩、页岩、黄沙、煤炭等。柳编产业形成规模,杞柳工艺品远销世界各地,是杞柳名镇,素有“中国杞柳之乡”的美誉。黄山镇民营经济十分发达,有建材、杞柳、油脂食品、专业村经济、小五金加工、生态旅游六大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全镇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建有10所学校,1所卫生院,15所村街卫生室。尤其是2009年建设的全国最大人工湿地——武河湿地成为全市亮点。

旅游

著名景点有黄山如黛、玉盘托峰(山)、文曲双耸、长桥连虹、涑河柳行、还有武河万亩湿地花园等。

文物

著名古迹有文曲山汉墓遗址、马王城(汉朝襄贲[音BEN]县城所地在)遗址、马王墓(在今栗林村西武河东岸)等。

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石灰石、坩子土、黄沙等。

农业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年粮食总产量24102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白柳条,建有15000亩白柳条生产基地,条柳编工艺品远销美国、加拿大、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素有“白柳之乡”的美称。

工业

镇办、民营企业1688家,主要从事化工、水泥、建陶、条柳编、废旧钢材经销、轧钢制钉、运输、打绳、木器加工等行业。

经济发展

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亿元,同比增长18.9%;规模工业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19.1%;财政收入2345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9%,同比增长31%;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257元,同比增长8.3%;外贸出口达2160万美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0%。黄山镇先后获得“山东省百强特色产业镇”、“山东省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先进乡镇”、“ 临沂市生态文明乡镇”、“临沂市民营经济明星乡镇”、 “临沂市外贸出口先进乡镇”、“临沂市安全生产先进乡镇”、“临沂市信访工作“三无”乡镇”、“临沂市‘五个好’乡镇党委”、“临沂市五大惠民工程建设先进文化乡镇”、“临沂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行政区划

全镇共26个行政村,分别为李官庄村、舒官庄村、山西村、文曲山村(分为山崖村、山前村和中蔡村等3个自然村)、蝎子山村、西蔡村、双合村(分为麻湖村和武村2个自然村)、栗林村、东蔡村、谢官庄村、老屯村、荣华社区(原前黄山村)、后黄山村、柳行村、峰山村(分为丰大村、丰后村和丰上村等3个自然村)、凤凰庄村、蒋史汪一村、蒋史汪二村、菊花屯社区、桃园村、安头村、柴口村、木柞一村、木柞二村、木柞三村和木柞四村。

历史沿革

荣华社区(原名为前黄山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徐、朱、陈三姓在此建村,因靠黄山,以方位得名前黄山。1971年后历为公社、乡、镇驻地。现有602户、1781口人。

后黄山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村,以村处前黄山后,得名后黄山。现有714户、2051口人。

北桃园村(一般称为桃园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村,此处原为木柞村李姓桃园,故得名桃园。因与庙山镇的桃园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方位更名为北桃园。现有239户、698口人。

凤凰庄村相传唐永贞元年(805年),苗姓建村称苗儿庄。清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大地震毁村,后在原址村北重建,因许姓居多,故改名许家庄,习称许庄。因与郯城县郯城、高峰头镇的许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方位吉祥嘉言更名为凤凰庄。现有675户、2049口人。

峰山村 分为丰大村、丰后村和丰上村等3个自然村。据传唐初建村,因靠峰山而得名。现有1167户、3588口人。

菊花屯社区(原名为丁屯) 相传唐朝末期建村,原称菊花屯,后因丁姓居多,改名丁家屯,简化为丁屯。原分为丁东村、丁西村和丁南村三个行政村,后合并成立菊花屯社区。现有899户、2733口人。

蒋史汪 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77年)建村,因蒋、史二姓居此,得名蒋史庄。后以村中大汪,改称为蒋史汪。现有蒋史汪一村(简称为蒋一村)、二村(蒋二村)两个行政村。蒋一村现有758户,2345口人;蒋二村962户,3024口人。

柳行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村。此处原是一片柳树行,许姓由王店子(今属临沂市)来此建村,故得名柳行。现有200户、613口人。

木柞 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葛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因村民多从事木业,故名木作,后演化为木柞。现有木柞一村(简称为木一村)、木柞二村(木二村)、木柞三村(木三村)和木柞四村(木四村)等四个行政村。木一村现有390户,1170口人;木二村431户,1318口人;木三寸381户,1196口人;木四村402户,1091口人。

谢官庄村据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谢姓自郯城县红花埠来此耕种官田,故名谢家官庄,简化为谢官庄。现有823户、2822口人。

安头村 据唐贞观年间重修灵源寺碑载,此村建于隋朝(581~618年)。因村处河岸边,得名岸头,后讹化为安头。杜氏宗谱载:“杜氏前明由汊口镇迁来大安村”。以此,该村曾称大安村,后复称安头至今。现有1126户、3447口人。

柴口村 据传金时(1127~1234年),薛、何、宋三姓来居,原以地处沂河河汊处,得名汊口镇。杜氏宗谱载:“杜氏始祖明初自山西洪洞鹊里黄土崖来郯,后族众日繁,分居新汪、唐桥、重沟三支,至九世祖成谏迁至汊口镇”。清雍正年间,该村杜姓与附近安头村闻姓,因土地纠纷,杜姓砸毁闻姓墓碑,被闻姓告发,判杜姓抄家之罪。官兵误将临沂县之汊口镇杜姓抄家,该村遂改名为柴口镇,简化为柴口。现有741户、2323口人。

老屯村 据传明末建村,始称屯里,后因该村较大,建村年代早于附近小村,故习称为老屯。现有464户、1390口人。

蝎子山村 谢氏宗谱载:“清乾隆间五世祖自郯南红花埠来蝎子山定居”。以靠蝎子山得名。现有603户、1594口人。

双合村 双合村分为麻湖村和武村2个自然村。麻湖 据传明成化间,刘姓因原籍武家口毁于洪水,迁此立村。时因此处湖泊众多,野麻丛生,得名麻湖。武村 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武姓自东蔡村迁此居住,故得名武家村,简化为武村。后因行政区域调整,麻湖村与武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双合村。现有580户,1808口人。

栗林村 相传元末薛、何二姓来此耕种官田,称官庄。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旺族杜姓由柴口迁此定居,遂以村后大片栗树林改名栗林。现有579户、1736口人。

文曲山村 文曲山村分为山崖村、山前村和中蔡村等3个自然村。山崖 原名山丫,据传明朝中期,山西省洪洞县移民迁此居住,以村处文曲、文昌二山之间,故名山。因“丫”字冷僻,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调名山崖。山前 据传清乾隆初年,王姓由西蔡村迁于文曲山、文昌山南侧建村,故名山前。中蔡村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村,原为西蔡村的东场园,因处东、西蔡村之间,故得名中蔡村。后因行政区域调整,山崖村、山前村和中蔡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文曲山村,其名取其附近山头文曲山之意。现有267户,813 口人。现有449户、1401口人。

山西村 王氏宗谱载:“王氏始祖明代洪武初年卜居此处”,以村处文曲山西侧,得名西山。因与郯城县庙山镇的西山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更名为山西。现有267户,813 口人。

西蔡村 王氏宗谱载:“王氏始祖明洪武初由山西洪洞鹊里来居于此”,时因此处野草丛生,得名蔡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方位改称西蔡村。现有504户、1634口人。

东蔡村 相传明朝中期建村,原以武姓居住于此,称武家村。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前土地祠碑载:“武家村土地祠,历年未曾塑像,……”。后武姓多数迁出,以村处蔡村(今西蔡村)东,改称东蔡村。现有310户、889口人。

舒官庄村 相传唐朝(618~907年)建村。因此处原为官田,始称官庄,后以方位改名北官庄。据清光绪二十六年立舒氏祖墓碑载:“舒氏祖明代迁此”。后又改称舒家官庄,简化为舒官庄。现有793户、2619口人。

李官庄村据传建于唐朝(618~907年)。因村近官庄(今舒官庄),亦称官庄。明朝中期,以李姓居多,改称李家官庄,简化为李官庄。现有225户、796口人。

山东省威海市黄山镇

简介

位于山东省荣成市境内,1989年12月18日,撤销黄山乡,设立黄山镇。2001年,撤销黄山镇,所属区域并入邱家镇并更名为虎山镇。

所辖村

黄山元至元年间,杨姓建村,名杨家。后以村临黄山,更名黄山。620户。

燕山清道光年间建村,因村临燕山,故以山为名。51户。

东峰山后建村年代无考,因村处峰山北麓,故名峰山后。后村西又建一村,该村遂以方位称东峰山后。180户。

西峰山后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峰山北麓,位于峰山后村西,故以方位称西峰山后。312户。

峰山前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峰山南麓,故名峰山前。495户。

岛宋家明景泰年间建村,因地处半岛,云雾缭绕,故名行云岛。宋姓迁入后更名岛宋家。232户。

罕山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后有一山峰塌陷,故名哈山。后演变为憨山。1981年更名罕山。301户。

庵里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东原有一庵堂,故命名庵里。451户。

峰山庵清光绪年间,宋姓迁至峰山北麓建庵定居,名峰山庵。属庵里村委会辖。

北店清光绪年间建村,因村处庵里村之北的古官道旁,以开店为业,故名北店。属庵里村委会辖。

安子山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临形似马鞍的山峰,故名鞍子山。后演变为安子山。224户。

黄山王家明正统年间,王姓建村,村临志格石,故名志格。后以村处黄山东麓,更名黄山王家。270户。

苍山庵清宣统年间,王姓迁至苍山南麓建庵定居,故名苍山庵。属黄山王家村委会辖。

黄山东庄明崇祯年间,宋姓建村,名宋家庄。后以地处黄山村之东,更名黄山东庄。78户。

胡家明崇祯年间,胡姓建村,故名。166户。

东双庙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两座古庙之东,故以方位称东双庙。191户。

西双庙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两座古庙之西,故以方位称西双庙。198户。

南隋家南宋淳?年间,隋姓建村,名隋家村。明嘉靖年间分成两村,该村以方位称南隋家。110户。

北隋家南宋淳?年间,隋姓建村,名隋家村。明嘉靖年间分成两村,该村以方位称北隋家。118户。

郇家明嘉靖年间,郇姓建村,故名。170户。

史家泊建村年代无考,史姓建村,地处泊地,故名。126户。

台上清顺治年间,于姓建村,地处庙山之南,地势较高,名于家南台。后演变为台上。188户。

桥头庄明崇祯年间建村, 因此村原系王连镇南桥头村的田庄,故名桥头庄。414户。

福落山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东有不落山,故以山为名。后以吉祥言更名福落山。95户。

五柳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边河岸有五棵高大柳树,故名五柳。439户。

鹊岛建村年代无考,因村处半岛,村西南有一奇石,形似砣,故名砣岛。后以群鸟常栖岛上,更名雀岛。1945演变为鹊岛。172户。

石?子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处多石礓的?上,故名石?子。347户。

赛家清乾隆年间,赛姓建村,故名。属石?子村委会辖。

小店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黄山村之南,故名黄山南庄。后隋姓迁入,以开店为业,得名小店。163户。

南寨子后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临桃花寨,故以方位称南寨子后。220户。

北寨子后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临桃花寨,故以方位称北寨子后。255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