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山塔 |
释义 | 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城北2.5公里处黄山山巅,此塔最初为南朝宋武帝刘裕代晋以后所建八丈佛塔,现存之塔已非原塔。现塔5层8面,高23米,中空,塔身上尖下阔,逐层收减。塔面檐角突出,用砖砌成仿木斗拱结构。该塔历经风雨剥蚀,现微倾斜,可见沧桑。 黄塔山简介别名当涂县城北五里处有黄山,又名浮丘山(相传浮丘公曾牧鸡于此) 当涂虽小,三塔两浮桥上有一塔,塔因山而名曰黄山塔。自古以来,当涂一直流传:“当涂虽小,三塔两浮桥”。“三塔”指的就是城东凌云塔、城西金柱塔和城北的黄山塔。 历史事件清初清初,荷兰来华使团成员尼霍夫所著《荷使朝华录》中就有作为太平府标志的“三塔”素描,三塔均为五层飞檐,呈鼎足而立于当涂之郊。三塔之中,凌云塔于宣统三年(1911年)因暴风雨倾圮。如今尚存黄山、金柱两塔。金柱塔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史有确记。而黄山塔建于何时则说法不一。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曾登黄山送族弟赴华阴,并作有《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一诗。诗中写到:“送君登黄山,长啸依天梯”,天梯即为黄山塔,由此可见,此塔唐时已有之。《太平府志》载:“山上旧有宋离宫及凌歊台、怀古台、誓清堂并浮图在焉。凌歊台,在山顶,东南有石如案,高可五尺,顶平而圆,径丈许,世传刘裕避暑处。” 隋开皇九年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统一全国,侨置的当涂县定居于姑孰,当涂正式建县。如按《太平府志》之说,则黄山塔尚早于当涂建县一百多年。“可怜黄山塔,突兀暮烟里,依然十年前,看我行万里”。(陆游《明日再游又赋》)可以说,矗立在黄山之颠的黄山塔,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当涂一千多年风风雨雨。 一个地方的历史是这个地方共同的财富,是该地人文文化的独特体现。正是由于黄山塔沉淀着当涂悠久的历史,“关乎一郡生齿人文于是乎赖”的特殊意义。历代以下,人们对之呵护有加,多次进行修葺,才使得此塔屹立至今。据考证,现在的黄山塔印有宋代、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建筑特征,一至三层为宋代原物腰檐是民国的,四至五层是明清时期的。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二十九年(1690) 祝元敏为当涂县令。因见“惟千百年来,岁月迁流,塔此欹侧,岿然一柱,飘摇于残风剩雨之中,岌岌乎势莫可保。”于是,带头捐俸,发动民众捐资修塔。“一时萦义之士,踊跃乐助,不数月告竣。翼然完且善,巩且壮”。塔修成后,祝曾作《重修黄山塔记》,详细记载了此次修塔的目的及过程。系年为康熙三十五年春。 光绪年间光绪年间,民国年间直至解放后此塔又经多次修葺。1984年,当涂县政府拨款对底层进行加固。1986年,黄山塔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三级共同斥资百万余元对黄山塔再次进行修葺,2005年10月竣工。新修成的黄山塔仍是楼阁式砖木结构,高27米,外5层,内9层,平面呈八边形,内四边错角,其特有的内部结构是迄今省内外古塔中的孤例。 历史的风烟下,多少古迹湮没蒿蓬,然黄山塔至今仍立于黄山之颠,俯瞰着脚下的这片江东大地。它延续着先人走过历史的足迹,成为了今日此时地域历史的文化标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