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山村 |
释义 | 1 山东省威海工业新区黄山村行政区域名,有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芦洲乡黄山村、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乍浦镇黄山村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黄山村 、山东省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黄山村、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澄江镇黄山村、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黄湾镇黄山村、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桥镇黄山村、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黄山村、安徽省枞阳县横埠镇黄山村。 ◎ 威海工业新区黄山村西黄山、南黄山、北黄山三村曾同为黄山村,由于村集体过于庞大,后析为三个独立的村集体。村庄位于威海新区草庙子镇西北,西与蔄山镇西武林、东武林、二武林及武林水库相邻,前后有山,东距威海工业新区政府约3公里,属丘陵地貌,因群山环绕,交通相对落后,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略低于周围村庄,2009年人均收入为12016元。主要经济作物为苹果、花生、板栗。当地 ◎ 地理位置主要姓氏为刘、马。 2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芦洲乡黄山村◎ 概况黄山村距上高县城4.5公里,上分公路穿境而过,辖6个自然村,462户,1501人,2005年升级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4个,党员41名。全村耕地总面积2252亩,山林4900亩,养殖水面300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2001年被评为全市“五十佳”村党支部,2002年被确定为省级首批“红旗村”创建点。 ◎ 经济发展多年来,在市、县、乡三级的正确领导下,黄山村农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按照“建强支部、做大产业、搞活流通、带富农民”的发展思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办企业、搞流通、建大棚、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全村自发成立了养殖协会、种殖协会、企业协会和老年协会等四个民间组织。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发展高效无公害大棚蔬菜1000亩,蔬菜远销湖南、广东及省内周边地区,亩平纯收入可达3000元;大力发展全民创业,初步形成了投资50万元以上的机砖厂4家;年出栏生猪2000头的养猪场2家,全年年出栏生猪8000头以上;占地300亩的竹笋基地1个;新建制塑有限公司和水泥预制件厂2家。 近年来,该村按照“统一规范、统一平整、统一配套、统一建设的要求建设新村镇。全村完成村民标准住宅小区75%,硬化路面12000平方米,村镇建设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5%,村民住宅楼房化达95%,全村村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三清三改三配套”稳步推进,全村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3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乍浦镇黄山村◎ 概况坐落在美丽的九龙山脚下,是乍浦镇的东大门,是经济贸易中心,是服装、房产开发、工业集聚区,是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最多的区域,是乍浦镇“五镇同创”中的示范村。黄山村有14个村民小组,27个自然村,总人口5320人,总户数1589户,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安装率99%,改厕率95%。2006年度人均年收入8848元。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拆迁442户,农转非2168人。党员人数151人,下属5个企业党支部,党员人数36人。村归属企业52家,到现在上册登记外来人口已超过7000多人。 ◎ 医疗保险全村合医投保人员应3335人,其中村级投保2509人,企业投保752人,对本村困难户及低保户25人进行集体投保,投保率达到97.8%。根据2007年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各项制度规定,群众们的 提议,经村班子的商量,镇医院协调,设立村卫生社区室,计生服务站,康复医疗室,实行村民看病刷卡制。社区卫生室设施条件和管理水平符合镇级医院要求。 4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黄山村◎ 概况曾名黄山殿前。镇属村。村委会驻地黄山殿前,西北距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黄山村镇治廿里街4.5公里。辖黄山殿前、西塘、吴家、前塘沿、麻家坞、后垄、板牛塘7自然村,235户,802人。有吕、吴、鄢、陈、冯等诸姓。诸姓中以西塘吕氏卜居历史最久。 ◎ 文献记载据民国六年版《河东吕氏宗谱》载:吕瑶,约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从德茂乡西山下(今华墅乡境内)迁入,迄今636年。次为吴家吴氏。据《吴氏宗谱》载:吴高一,明·隆庆年间(1567—1572)从衢州马站底迁入,迄今400余年;黄山殿前吴氏系其分支,清·道光年间(1821—1850)移居。后垄吴氏。据民国三十年版《旺吴吴氏宗谱》载:先祖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从本镇彭家小旺吴村迁入,迄今300余年。前塘沿鄢氏。据“成果表”载:其先于宣统年间(1909—1911)从江西迁入,迄今80余年。 村以山名;山以土系黄泥,遂称黄山;原山中有佛殿,又称黄山殿前。 ◎ 自然环境地属丘陵。耕地624亩,农作以水稻为主,辅以油菜、玉菜、番薯、豆类等;林地4430亩,以松、杉、毛竹为主,辅以茶叶、柑橘等。 5 山东省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黄山村黄山村坐落于崂山东麓、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1.8公里处,东面崂山湾,隔海与大管岛、狮子岛相望,西依黄山崮,南邻黄山口村,北邻长岭村,整个地势西高东低。现有村民330户,975人,有林、隋、张、刘等姓氏,其中林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70%。相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林氏先祖从云南迁居济南,一年后再迁青山南侧林家台子;因水源不足,又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迁此定居。因该村处于黄山西北,以山取名。隋氏先祖从小云南先迁至“肖旺疃”(现晓望村),随后其长支到此定居。由于他们祖辈受够了兵燹祸乱之苦,所以就选择了这一涧水潺潺、山岭环绕的僻静高地安身立业。后来,林、张、刘姓先后由青山村、王哥庄村来到这里,在山坡、涧边造房,形成了村落。 黄山村的周边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奇山秀峰,如黄山崮、望海楼、万年船等。最令人称奇的是黄山崮下的桃核石与风凉涧。桃核石形象逼真、鲜活,桃核与桃仁的轮廓清晰可见,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黄山崮与万年船(黄山上的一块巨石,远望像一只帆船)之间有一山涧,涧中有一泉,水质甘冽、常年不涸,涧底风较大,夏季时路人愿在此休息乘凉,故名“风凉涧”。每到雨雾稍暗之时,站在望海楼上,偶尔可以看到在东北海面上时隐时现的海市蜃楼;日落西山万家灯火之际,远眺黄山村,从山腰到山脚灯火闪烁,可尽享山村的绮丽夜景。村周围海底礁石密布,盛产海参鲍鱼等珍品,礁石间是垂钓的好地方。黄山村北距华严寺4公里,南距太清宫2公里,东面大海,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环境和资源优势,这里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既可游览古刹,又可登山观日、下海垂钓,还可上田间挖野菜,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建国前,村民主要以租种地主和庙上土地、扛长工、打短工、捕鱼、砍柴、采药为生,生活十分贫困。建国后,黄山村的经济以渔业为主,还有农林和采石业。村东的人工渔港是主要的渔业设施,1964年仅能停靠渔船10只,后拆除;现已建成6000余平方米的新港,可停泊20马力以上的渔船80余只,到1997年已有捕捞船70只,养殖船50余只。该村有耕地412亩,山峦2000余亩,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山峦种植生态公益林1851亩,主要植有黑松、楸、柞、梧桐等。因村中有遍布多年的大楸树,被誉为岛城楸树第一村;村西北山涧之南的高埠上有一柞树,树龄悠久,被列为崂山第一柞树。村中副业主要是采石,为岛城建设提供各种石料。 1978年改革开放给黄山村带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该村开辟茶园140亩,建起了青岛茗绿茶厂、青岛碧华隆茶厂、青岛玉玺天茶厂,其中青岛茗绿茶厂生产的茗绿茶先后荣获青岛市第二届绿茶评比一等奖,并成为青岛市绿色食品协会推荐食品,深受游人的喜爱和欢迎。该村还新建了容量1.5万立方米的黄山水库和3000余立方米的塘坝,解决了茶园灌溉的难题。整修了500余米河道,硬化路面5000余平方米,并对进村路进行了绿化。重建了黄山小学。170户村民住上了新建的二层楼。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4730万元,人均收入5592元,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根据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文件崂政发[2004]231号《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黄泥崖等34个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的批复》,由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 6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澄江镇黄山村黄山村,位于澄江镇北侧,濒临长江,面积为1.6平方公里,现有13个村民小组,805户,3388人。到目前为止,各村民小组已全部撤销,土地全部用于城市发展建设。 黄山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办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壮大。以机械制造、印染镍网、氟塑制品、仪器仪表、化工纺织用品、船舶修造、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水电安装等18家企业组成的江阴市黄山集团公司,目前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2006年黄村全年实现开票销售7.2亿元,利税总额1.3亿元,经济实力雄厚,村民生活富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黄山村积极参加争创示范村活动,经考核验收,各项指标全面达标: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13500元,人均住房面积≥50.2平方米,企业职工和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率达100%,农村农民大病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每年每人都能都享有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并全面进行分类施保,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村干部每人都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实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含职高、中专)入学率达98%以上,提高家庭电话、电脑、有线广播电视普及率,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100%,青壮年、下岗工人接受不同形式的职工技能培训率85%,全年无一例计划外生育。村级区域内新建有两个设施完善的体育活动场所。全年无一例重大刑事案件,村民群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较满意。对村级主干道,河道和十个小区全部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村内主干道的居民集中居住地等公共场所都安装有路灯。工业无害化处理治理工作已全面达标。对自然村自来水改造已全部结束,达到了一户一表的要求。各自然村生活垃圾有村集体出资市环卫所统一管理,垃圾集中清运,无害化卫生达标100%。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每年公布四次的财务公开制度。全面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平安黄山、建设最安全地区”活动。大力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优化群防群治”网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村级联防组织建设,认真开展矫正工作,黄山村多年被上级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建立不稳定因素排查警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力度,不断完善信访工作网络和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立健全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确保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村级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7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黄湾镇黄山村黄山村位于黄湾镇北,村党总支村民委设在黄山村文化活动中心,全村19个村民组,总人口2817人,总面积7.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27亩,全村共有党员96人,成立一个党总支,下设四个支部。几年来村组织建设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加强农村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增加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8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黄山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由黄山和山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405户1498人,面积0.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2亩,山果林地107亩,水产养殖面积50亩,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经济主体的农业村。 黄山村历史悠久,清朝初期开始从诏安县和东山县梧栊、后林、康美等地四姓的农民迁到此地定居,将村建在一个山坡的前面因而得此村。解放初,黄山村归白埕村管辖,山只归黄山村管辖。1958年二个自然村与白埕村成立合作社。1962年同白埕大队拆队建立黄山大队。1984年改为黄山村。 黄山村背靠葱绿美丽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乌礁湾旅游区,前有西埔湾垦区。在抗战期间,村民在村庄后面的山林里多次配合东山军民袭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者的驻军。1953年,国民党进犯东山岛时,该村村民组织民兵奋勇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为东山岛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一定的贡献。 解放前的黄山村,以沙地为田,世代耕耘,历尽沧桑。建国前兵荒马乱,海匪沙灾横行,农业萧条,民不聊生,一派冷落景象。建国后,全体村民齐心协力,不辞辛苦,日夜奋战在沙滩上,大种麻黄树,建成了万亩防风林,形成了“东海绿洲”,创造了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和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步走上了繁荣富裕的道路。 目前全村拥有多种创汇农业项目,芦笋面积350亩,高优蔬菜400亩,社会总产值达2429.9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3405元。十几年来,修建了水泥村路,投资36万元建成农田村耕路1万多米,农田及乡村排水沟0.8万多米,打出家用机井20多口,投资20万元建设自来水工程,投资20多万元建设小学教学楼一幢,还投资建设农村新区1.2万平方米,引进外资外商来村征地20多亩建厂。 9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桥镇黄山村黄山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6公里处。村委会设在黄山,西北环绕牛头寨,出水尖、驴驼岭,聚落在丘陵河谷间。有顶当、中当、宫口、下当、择楼、顶乡、中乡、加自山、康厝、埔垵10个自然村。有23个村民小组,村民1052户、4103人。 黄山村以驻地得名。明、清属南安三十五都,民国分为黄前保和黄后保。解放初称黄山乡,1958年成立联山大队,1961年划分为顶当、中当、下当三个大队,1965年合并为黄山大队,1984年改为黄山村委会。 黄山村有耕地1282亩,山地6500亩。主要作物有水稻、甘薯、芋头、甘蔗、生姜等。林果以薪炭林为主,兼种植茶叶、柑桔等。黄山街是官桥镇主要集市贸易场所之一。域内企事业单位有瓷砖厂、锯木厂、榨油厂、供销社、中学、小学、卫生所、茶果坊、水库等。 1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黄山村地处三江口北面,西临钱塘江,过境公路与钱江一桥相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30个村民小组,是萧山区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之一。早在1997年,就开始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到2006年,园区总面积已发展壮大到900余亩,企业100余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6.28亿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的要求,建成二个650户的三层别墅型居住楼,每户面积达320平方米,住户占总户数的40%。投资300余万元,兴建了村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和医务室,建立了40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实行低价出租,自愿居住,成为老年人的安乐之家。为加强与村民的沟通联系,让群众充分了解、关注村级工作的开展情况,兴办了一份内部月刊《黄山报》,发放到每家每户。先后获得浙江省五好村党组织、文明村,杭州市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模范集体,萧山区一级文化村、廉政文化村、学习型村、生态村等荣誉。 11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黄山村黄山村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位于何湾镇西南部,与本镇南山村青阳县相邻,总面积3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400户,1470人,有耕地1695亩,其中水田1265亩,有山场6430亩,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特色作物有丹皮、花生、蚕桑等,土特产品有丫山藕糖。 村党支部有党员45人,预备党员1 人,党支部委员会由3 人组成,村委会由3 人组成,村支两委实行交叉任职。 丫山河穿村而过,境内丫竹路直通318国道。通过几年来的建设,中心村已初具规模。 12 安徽省枞阳县横埠镇黄山村位于枞阳县横埠镇,与铜陵市隔江相望,相距约20公里,合肥到铜陵的省道,合肥到黄山市的高等公路,安庆到铜陵的省道,均经过黄山村。黄山村有十几个自然庄,分布在横埠河两岸,东临横埠镇中心街,西靠黄家山,横埠河自上游马鞍山水库顺流直下,灌溉一方水土,黄山村村民大都姓黄,原属湖北江夏黄氏一支脉,迁移至此己有数百年时间。 13 安徽省东至县香隅镇黄山村◎ 概况黄山村位于香隅镇西部,距香隅镇政府4公里,东临合阜村;南连香隅化工园区、同心村;西与金鸡、莲湖村接壤;北倚香口林场。现有人口1272人,350户,黄山村党支部有中共党员33名,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67亩,山林面积1000余亩,共8个村民小组。 ◎ 村史治革黄山村原属香口乡管辖,1992年撤乡并镇隶属香隅镇人民政府管辖。 ◎ 产业经济黄山村民委员会,原以水稻、棉花为主导产业。2006年以来随着香隅化工园区的不断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主要体现在:建筑业发展带动剩余劳动力200多人就业,个体大小挖机7部,铲车1部,客车1部,大小车辆40余部。还有部分人在园区上班,绿化苗外运、外出务工人员270人,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000元。 ◎ 社会事业黄山村现有卫生室1个,小学教学点1个,村容整洁,自来水,有线电视覆盖全村。五保户、低保户生活有保障。 ◎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黄山村民委员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香隅化工园区在我村扩规的机遇,继续大力发展私营和个体经济,做好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预计到2015年全村经济总产值2000万元,人均年收入10000元。不断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村委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繁荣新家园。 ◎ 村两委介绍戴招银:男,1956年2月出生,高中文化,1986年6月入党。工作简历:1976年参加工作历任本村清湾组会计;1977年在黄山小学任教;1982年任黄山村电工;1985年历任村联队会计;1988年至1999年任香隅镇企业办会计、民政会计;2000年至2002年任县财保公司香隅工作站主任; 2002年4月至今任黄山村党支部书记;奖励: 1996年农业普查获“全省先进个人”,多次获香隅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9年获池州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洪祥元:男,1961年11月9日出生,高中文化,1993年11月入党。工作简历:1980年参加工作,历任黄山村光明组会计、组长; 1988年任村委、会计;1995年任村文书、民兵营长等职,两委(定补);2004年任村副书记、文书、民兵营长;2008年任村委会主任、支委。奖励:2003年、2009年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叶银芳:1970年10月29日出生,初中文化,1997年7月入党。工作简历:1995年参加工作,任村委、妇女主任至今;2004年任支委;2005年任村委、妇女主任;2008年至今任支委、村委、妇女主任(定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