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埔系
释义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黄埔系

简介

黄埔系就是国民党中央军与黄埔军校毕业生的结合。但是,黄埔师生不等于“黄埔系”。二者的区别:一、是否为前七期的毕业生,越早资格越老,权力也愈大;二、是否掌握相当的军政权力和是否忠于蒋介石倡导的“黄埔精神”。所谓“黄埔精神”,就是要“服从校长、尽忠党国、精诚团结、成功成仁”。

具体介绍

在中央军中的非黄埔毕业生不能称为黄埔系,在地方杂牌军中的黄埔生也不能称为黄埔系。

蒋介石是以死于陕北的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死于孟良崮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等为典范,来看待他的黄埔学生的。若按此标准,尽管黄埔师生中官拜将校的颇不少见,但真正效忠于蒋介石的,毕竟是少数。这是有据可查的。

黄埔军校

简介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共培养出一至六期的黄埔毕业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培养军官以便在日后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事力量。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2010年2月,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被改造成夜总会。

具体介绍

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系”的产生及由来

“黄埔系”因黄埔军校而得名。黄埔军校共有洛阳、武汉、成都、广州、昆明、南宁、西安、迪化等九所分校,起止时间为1926-1949年不等。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余人。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

“黄埔系”的成长史

“黄埔系”是蒋介石利用长期担任校长之便,以国家力量豢成效忠其个人的一支武装力量。但“黄埔系”从出现到羽翼丰满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1924年10月,黄埔学生军与友军一起平定商团叛乱后,于11月和12月先后正式成立军校教导第一、二团,由何应钦(日本士官学校生)、王柏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生)分任团长。次年参加北伐东征,此为黄埔军校时期,也是“黄埔系”萌芽时期。1925年2月,国民党中执会决定成立党军第一旅,旅长何应钦,校军一变为党军。4月组建以钱大钧(保定军官学校五期留日生)为团长的第三团,6月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后增加了第四、五团,由刘尧宸(保定军官学校七期骑科生)、蒋鼎文分任团长,此为国民党党军时期。

1925年8月第一旅扩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何应钦,原党军第四、五团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师,两师合为第一军,全是黄埔子弟,军长蒋介石(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留日生),次年参加北伐。此为国民革命军成立时期。

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为“黄埔系”初步形成时期。北伐军占领东南一带后,蒋介石将第一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他是上海大屠杀的主要凶手之一。上海当时的驻军是“黄埔系”重要人物刘峙(保定军官学校二期步科生)任师长的第二师。

在1929-1931年的新军阀混战中,蒋介石依靠“黄埔系”这支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先后打败了唐生智(保定军官学校一期步科生)、张发奎、李宗仁、石友三、阎锡山和冯玉祥等部。期间,除中央军尤其是“黄埔系”外,其他部队几乎均叛变过,并相继投靠蒋介石。蒋介石通过改编、改组这些军队,大批安插、起用“黄埔系”军人到要害岗位上,从而大大扩展了他的军事实力。

由于“黄埔军”军队在组织、纪律上相对比其他部队要强些,财政、装备、后勤也较为充足,故在历次战争中屡败众军阀,从而政治、军事实力愈益雄厚。此后在多次进攻苏区,“围剿”红军时,“黄埔系”都是主力。但此时的“黄埔系”未能全部掌握大权,在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年)国民党军队指挥大权多为“保定系”与黄埔教官。黄埔学生中除胡宗南等少数人外,一般只是中层军官,未掌握上层指挥权。在抗战时期,黄埔出身的许多将领纷纷率军上阵与日军作战,在历次战役中,先后有谢晋元、戴安澜等20多名将领壮烈殉国。也正是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军界的接班部署。全面内战时期“黄埔系”势力达到了顶峰。三年内,国民党军队的第一线指挥官如:地区“剿总”、绥靖区、警备区、兵团、军、师管区的司令官以及军、师长,大部分来自“黄埔系”,甚至中央军事部门的指挥大权也部分掌握在他们手中。

“黄埔系”可分为黄埔教官和黄埔学生。前者乃是在黄埔军校开办之初,蒋介石从保定军校,云南、广东、浙江的陆军讲武堂,江西海陆军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以及留俄、留法勤工俭学人员中挑选来的教职官员。他们到黄埔后,受戒于蒋介石,念得蒋氏真经,修成黄埔正宗。蒋介石靠他们起家,因为一则黄埔学生要由他们来训练教育,二则黄埔毕业生缺乏独立作战和指挥的能力和经验,要执掌军队大权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时间。在这个过渡时期,要由他们来支撑带领黄埔学生。故在黄埔学生羽毛未丰之前,黄埔教官一路领先,执掌了中央各军事部门的大权,即使在抗战和全面内战时期,仍未衰落。其核心人物有:曾任交通部长、北京军需学校毕业的俞飞鹏;曾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保定军官学校五期留日生钱大钧;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浙江讲武堂毕业的蒋鼎文;曾任徐州“剿总”总司令、保定军官学校二期步科生刘峙;曾任空军总司令和国防会议秘书长、保定军官学校八期步科生周至柔;曾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和参谋总长、保定军官学校六期步科生顾祝同;曾任行政院长、陆军总司令、中央评议会主席团主席、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何应钦;曾任国民党副总裁、参谋总长、军委会政治部长、保定军官学校八期炮科生陈诚等。

黄埔学生中虽仅有胡宗南一人得上将衔,但却掌握着军队的实际权力,从而真正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乃至四十年代后期,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可谓将星闪烁,冠盖如云。其主要人物,几乎均为前七期生,最神气的是前三期,前后界限分明,高一期压死人。在前七期中,也有不少后期生超过前期生而居高位的。在黄埔学生中,兵团司令以上的将领有百余人。其中3人当上国防部长:一期生黄杰、陈大庆,四期生高魁元;任过参谋总长的有:一期生桂永清、王叔铭,五期生彭孟缉。而各军兵种司令也多由黄埔毕业生担任。如桂永清任过海军总司令,王叔铭任过空军总司令,关麟征任过陆军总司令,装甲兵司令由二期生沈发藻担任,宪兵司令由七期生罗友伦担任,军统局长由六期生戴笠担任,还有后来的由中统军统合并的保密局长由四期生毛人凤担任,以及退守台湾后的安全局长由二期生郑介民担任。除此之外还有国防大学、国防研究院、海军军官学校、中央警官学校、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等军校校长均为“黄埔系”学生。在反共内战时期,最高军事指挥官如各“剿总”司令、绥靖司令、兵团司令、军团司令及各军师长,也多由“黄埔系”成员担任。

“黄埔系”的没落

蒋介石与“黄埔系”的关系是互为利用。一方面,蒋介石依靠“黄埔系”起家,实行专制独裁;另一方面,“黄埔系”成员必须依靠大权在握的蒋介石以实现自己的权力欲望,步步高升,占据军界要职。同时蒋介石在职务、装备、后勤、作战等方面给予“黄埔系”种种特权;而“黄埔系”则效忠于蒋介石个人,其中不乏为之效死力者。

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黄埔系”继大革命后出现第二次大分化,他们与“保定系”的不少将领先后走向光明,加入了革命阵营。“黄埔系”逃到台湾者则多为陈诚、蒋经国所排斥,有实权者在数千“黄埔系”成员中不过数十人而已。即使红极一时的胡宗南也遭冷遇,多数生活无计,苟活于世。至此,“黄埔系”没落了。

黄埔军校的创办人

简介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与黄埔军校建立有关的事例

自陈炯明兵变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会面后二人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以及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的攻击下,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败退至东江。2月21日,孙中山得以重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

简介

蒋介石(Chiang Kai-shek,1887—1975),名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浙江奉化人。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于 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949年1月21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1949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具体介绍

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

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继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他和孙中山的关系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 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 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192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张太雷,沈定一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保定系”的盛衰

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自1902年起,保定先后开办了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以及陆军预备大学堂,1912年正式创办陆军军官学校。1923年8月因军阀混战,财力拮据,学员断接,军校被迫停办。在先后二十余年中,保定共开办军事学校达十五所之多。从广义上讲,又可把十余所军校统称为“保定军校”;从狭义上讲,“保定军校”之称也可专指民国元年建立的陆军军官学校。在其开办先后二十余年中,这里共培养出11000余名军事领导人才,仅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500余人,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摇篮”。其中的许多人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保定军校也因此蜚声海内外。它所培养出的大批活跃于民国舞台上的著名军事人物,被人称之为“保定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