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埔村 |
释义 | 黄埔村作为现代黄埔港名称的由来,南宋时期已是“海舶所集之地”,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海鳌塔,就是为外来船舶导航而设,如今仍屹立于珠江河畔。黄埔港之所以闻名世界,是与其逐步发展成为清朝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有密切关系。 中文名称:黄埔村 行政区类别:城中村 所属地区: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邮政区码:510330 著名景点:没有开发为旅游点 简介概要黄埔村现还没有开发为旅游点。访古前的准备中,我没能找到黄埔村的示意图和旅游攻略,全凭直觉在村中游荡。马赛克、彩釉砖,依着手有余钱的村民们的审美理想建起的各式洋楼,簇新而热闹地夹道排列。但进村后很快就发现,黄埔村和广州其他“城中村”极大的不同:清洁、安静,空气中隐隐透着别样的沉静。青石板路光滑平整,早春桂花暗香沁鼻。大年初五造访,但村中却安然恬静得让人意外。可以想见,平日里村中更难有喧嚣了。 村中巷道规整有序,任由我这外来人怎么转悠,总能找着方位和通路,并且很快就能找到村子布局的规律:村子呈平面网格布局,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即所谓广府乡村“梳式布局”。由巷子的排列和走向,能推断黄埔村的朝向:坐西北向东南。 建筑风格村中巷道规整有序,任由我这外来人怎么转悠,总能找着方位和通路,并且很快就能找到村子布局的规律:村子呈平面网格布局,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即所谓广府乡村“梳式布局”。由巷子的排列和走向,能推断黄埔村的朝向:坐西北向东南。 镬耳屋!突然在路过的巷口瞥见只在图片上见到过的广府建筑——镬耳屋。朝阳洒在镬耳上,深青静穆的古屋恍然跃动,似老者微笑般亲近和温暖。继而,在相邻的巷子里,出现了更多的镬耳屋。我一一记下那些略带书卷味儿的古朴巷名:清风里、来燕里、淳庸巷、横辰里、中正里、申明大街…… 细看镬耳屋,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镬耳屋的山墙砌成镬耳状,故称“镬耳屋”。据说镬耳状的建筑防火和通风性能良好: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的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意义之说。 宗祠姓氏在黄埔村邂逅的第一座宗祠,是主山冯氏公祠,是村中现存19座宗祠之一。黄埔村现存的祠堂,是黄埔村所保留的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风格基本与珠三角祠堂建筑风格和式样一致:青砖砌筑,花岗岩墙裙,风火山墙;正脊上多为灰塑花鸟、博古文饰;中堂台基、石柱、石枋上的石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梁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文饰丰富。主山冯氏公祠处在一个十字巷口,但门前却清静得难得碰上一个来人。 公祠大门紧锁,外墙斑驳,梁上蛛网散布,祠名依稀难辩。没有重修、没有翻新,一任寥落苍凉,反平添古祠的韵味。外檐房梁上的木雕,精致得让人瞠目结舌。在冯先生的引领下,我还在村中见到据称有99个门的一座冯氏宗祠。宗祠的祠名已经没有了,门前的石雕也惨遭毁坏。冯先生说,这是村中最大的冯氏宗祠。在冯氏宗祠的对面,就是曾经被用作幼儿园的罗氏宗祠。庄严的宗祠和墙壁上色彩斑斓的儿童画搭配在一块,颇有点黑色幽默。冯先生说,这是村中惟一的一座罗氏宗祠。据载,黄埔村有冯、梁、胡、罗四大姓,还有关、黄、卫、陈等小姓。村中曾经出过众多官宦、商人,这些人衣锦还乡后,捐钱建了不少祠堂。鼎盛时期宗祠达99座。 说及姓氏,自然提到至今仍说法不一的“黄埔”村名来历:一说是自千年之前北宋嘉佑年间“黄埔”建村以来,“黄埔村”便因黄姓最多而得名;一说是由原名“凤浦”讹读为“黄埔”而得名。无论村名来历如何,有一个可以确认的事实――赫赫有名的黄埔港和黄埔军校,其得名其实均源自这个与它们隔江相望的古村。 百年外贸黄埔村 1757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只保留粤海关,规定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船“必须下锚于黄埔”,广州被定为全国唯一的外贸通商口岸。当年粤海关黄埔挂号口便设在黄埔港,与此配套,还开设了税馆、夷务馆、买办馆和鳞次栉比的酒楼商号。按《粤海关志》黄埔税馆图,黄埔税馆遗址在黄埔村酱园码头一带的河堤旁,前半部分架设在水上,两侧分别建廊子和栏杆,后半部分是主楼,高两层。《粤海关志》记载,1789年,外国商船泊于广州,共计83艘。同时有6个国家近百艘船在黄埔汇集停泊,黄埔村昔日的盛况,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现在已经成为小渡口的黄埔古港停泊着美国的“中国皇后号”、瑞典的“哥德堡号”、俄罗斯的“希望号”和“涅瓦号”、澳大利亚的“哈斯丁号”等外国商船,每一艘商船都为它的主人带来了大笔财富。 该村港口的进口货值在当时广州对外贸易的进口总值中占很大的比重。据《中国国际贸易史》统计,以1817年为例,广东当年对外贸易的进口总值为2348万元,而通过黄埔港的进口总值为1971万元,占全省进口总值80%以上。黄埔村港在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直至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五处为通商口岸,广州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才日渐削弱。同时,原古黄埔港码头因江畔淤泥日积月累,影响海舶停泊,于是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将黄埔挂号口移至长洲岛北岸(现黄埔军校旧址所在地),但仍沿用“黄埔港”之名。到了1937年,珠江北岸的鱼珠、横沙乡一带,兴建码头,当时称为“黄埔新埠”。 考古专家表示,目前能反映广州外贸名城历史的遗址有南越王墓、古代船坞、南海神庙、长洲岛等,但反映17~19世纪历史开发的仍很少。而凤浦(黄埔村)则可以填补、衔接这段历史。 广州侨乡黄银英一头银发,戴着大大的眼镜,年逾古稀的她是广州市华侨研究会副会长,从事黄埔村历史和华侨文化研究工作已有20年。黄埔村 “研究了20年,呼吁了20年,现在看到黄埔古港正在逐步恢复,真的很欣慰。”1986年,黄银英在一次华侨联谊活动中无意获知黄埔村是广州的一个古港口,而且其华侨文化也极具特色,于是便开始对黄埔村进行考证研究。黄埔村是典型反映广州特点的侨乡。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出洋人数最多,时间最早。1990年统计资料表明,当地居民3029人,旅居海外和港澳地区的有1446人。仅梁氏家谱记载,自清雍正八年(1730年)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其族人旅居国外的有19人。 村民出洋的目的地是按姓氏相对集中的。在早期,胡氏族人较多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冯姓族人较多往日本;梁姓族人则较多往美国,家谱中也有往古巴、秘鲁等地的记载。“二战”后,世界各地华人社会出现再次移民浪潮,总的趋势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黄埔村旅居国外各族人的后裔也逐渐再移民,其中较多往美国、加拿大,一部分往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地。 清代,黄埔港是广州的外港,有时近百艘外国商船停泊在这里。而黄埔村一些人原来就是做生意的,由于有对外交往的便利条件,不少人向外洋发展,自然就是继续经商。此外,黄埔村也是西方国家在中国掠夺劳动力、拐卖华工出洋的见证地。自18世纪末起,西方国家为了取得廉价的劳动力开发本土及殖民地,纷纷向中国寻求劳动力。先是178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黄埔偷运华工到澳门,再转往马六甲、槟榔屿等地。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开始在中国获得各种特权。1859年,广东地方当局在英法联军统领衙门的压力下,首次批准英国人奥斯丁在广州设立招工公所。1860年,清政府也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中有准许华工出国到英法等地做工的规定。从此,外国殖民者在中国掠夺、贩运华工活动从隐蔽转向公开化。 地图兼具“乡村”“都市”侨乡特色黄埔村 黄埔村人非常善于利用在对外交往中积累的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办企业,并把产品打出国门。“老广州”都知道由广生行生产的“双妹”牌化妆品是个知名的品牌。它是由黄埔村人梁国森和朋友冯福田以及林先生三家创办的。当时成立了广生行股份有限公司,是公众公司的性质,股票可以买卖,类似现今的上市公司。据其后人回忆,广生行总部在香港、上海、杭州等地设有数十间分行,以上海的规模最大,战后还在新加坡、泰国等地设了分行。广生行的“双妹”牌化妆品不仅中国人喜欢用,一些外国人也喜欢用。 “我们以前在研究各地的侨乡文化时,发现大部分为乡村侨乡文化,即华工被卖,在海外被奴役,接触到的都是一部部血泪史。但我们在研究黄埔村华侨文化的时候,却发现这里除了乡村侨乡文化外,还具有都市侨乡文化的特点,黄埔村移民的目的是多元化的,有经商、有留学、有做工。作为对外贸易港口,黄埔村华侨的视野比较开阔,历史上也先后出现了很多名人。”黄银英说,“我们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发现出洋经商才应该是广州人出洋的第一原因,这都是从黄埔村的研究中得到的启发。” 黄银英告诉记者,以往人们关注华侨历史大多只注意到他们的艰难困苦,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华侨在海外是非常有地位的,无论是从商还是从政,这也是目前华侨文化研究界的一个新视角。 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黄埔村黄埔村位于霞美镇西部,东邻白石村,西与杜浔镇过洋村交界,南邻山岭村,北邻五社村。源自笼仔埔的黄埔溪向东流至白石村入于浮头湾海域。有乡村公路接省道漳东线,漳诏高速公路从村东南经过。? 政区沿革? 黄埔于民国33年成立属于霞美乡的黄埔保,以黄厝路、垄仔埔2社社名各取一字为保名。? 新中国初期,黄埔的黄厝路社属第四区(旧镇区)白石乡所辖,垄仔埔社则属第七区(杜浔区)院前乡所辖,1955年,从白石乡析出黄厝路社,从院前乡析出垄仔埔社,成立黄埔乡,属旧镇区所辖,1956年,黄埔乡合并于五社乡,1958年9月成立属于旧镇公社五社管理区的黄埔大队,1961年7月撤销管理区,黄埔大队改属新从旧镇公社分设的霞美公社管辖,即今黄埔村。黄埔村辖黄厝路、垄仔埔2社,现共有256户,1155人,其中,黄厝路136户,610人;垄仔埔120户,545人。? 姓氏源流? 黄厝路为蔡姓聚居地,有祠堂一座,祖先源自白石村。笼仔埔主要有朱、洪2姓,朱姓有祠堂一座,源流不详;洪姓源自杜浔正阳(清代正阳保,今近城村)。?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耕地587亩(水田450亩,农地137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果蔗。山地3400亩,造林1400亩,种果2000亩。各种果树种植面积(约数):杨梅500亩,枇杷400亩,荔枝500亩,桃、李600亩。魁杨梅品质特佳,远近驰名。? 有联合体水果营销户20户,个体商户15户,有运输业者所有的汽车4辆,拖拉机10多辆。?水产养殖户1户。? 全村饮用井水,以电灯照明。电话基本普及。广播,电视普及,被授予“全省广播电视入户率双100%示范村”。? 建乡村公路宽12米,长3?5公里,与省道漳东线相接。建环村道路(土路)宽9米,长1?2公里。建水泥路面村道长300米。? 有村医疗所一所? 黄埔小学,1990年择址在黄厝路与垄仔埔2社之间建新校舍,翌年落成,校园面积4004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设6班级,学生167人,教师9人。? 古迹? 德安楼,清乾隆建造的三层内通廊式圆土楼,尚存。?黄厝路有古榕2株,垄仔埔有古榕1株。? 地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