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泥堡裕固族乡 |
释义 | 黄泥堡裕固族乡地处祁连山北麓的蒙新荒漠过渡带东部,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东北部30公里处,是肃州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黄泥堡裕固族乡辖3个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449户,2687人,分布有裕固、汉、蒙、藏族四种民族,其中裕固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黄泥堡裕固族乡辖区内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现有耕地面积8950亩,草原面积13万亩。2006年末,黄泥堡裕固族乡经济总收入1290万元,乡财政收入9.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18元,比2005年增收296元。 历史文化建国前,裕固族的社会经济,在黄泥堡以个体私有的农业经济为主,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脱离主要生产部门单独分离出来。虽然,唐、宋、辽时期,回纥商迹遍及西域和中原各地,回纥经商著名一时,但到解放前夕,裕固族的经济仍然很落后,商品交换少。占人口很少的牧主、地区和部落头目,拥有社会绝大部分牲畜、草场和土地,他们通过雇工、租佃和典当草场(土地)、放高利贷等方式,对广大占有很少或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农牧民和牧工进行剥削。国民党反动派的若捐杂税、劳役也很重。在社会制度上,黄泥堡地区实行的是国民党政府的保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裕固族的人民获得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1954年成立了黄泥堡裕固族乡。1956年裕固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1958年实现了合作化和对牧主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裕固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乡镇发展黄泥堡裕固族乡土地广阔,地理条件独特,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裕固族之乡。黄泥堡裕固族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中央和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和当地群众的积极努力下,先后投资220万元,重点实施了农网改造、小康住宅示范户建设等工程。黄泥堡裕固族乡自来水入户率已达到80%;已建成高标准小康住宅示范点2处,有100多户户农户翻建、新修了住房;建成“五配套”高标准养殖户80户和养殖小区示范小区2个。实施电话“组组通”工程,已完成通讯基站建设和主干光缆铺设。围绕较少民族发展项目的实施,投资600多万元,建设完成了政府办公楼,寄宿制学校教学楼、公寓楼,10公里通村油路,人畜饮水建设等项目,使黄泥堡裕固族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人居环境得到改善,黄泥堡裕固族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乡镇荣誉黄泥堡裕固族乡先后获得全中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示范点”、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和 “甘肃省体育先进乡”等称号。2006年又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荣誉称号。黄泥堡裕固族乡将一如既往的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进取,围绕和谐稳定,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 旅游资源黄泥堡裕固族乡内历史文化遗迹较多,保存有冰草井子,马莲井子,双骨堆,大疙瘩,八里井子和官营墩等历史遗迹。位于黄泥堡裕固族乡东部的红柳园,俗称黄泥堡东滩,西起黄泥堡,东至排路井子,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花乡毗邻,北抵黄泥堡大墩与三墩乡相接,面积58.4平方公里。1987年,被肃州区人民政府列为植被封护区,2006年区林业局已对全滩进行了整体封护。红柳园经过近20多年的封护,植被覆盖率高,约有万余亩红柳株高达到三米以上,风光非常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黄泥堡裕固族乡是全中国人口较少的裕固族聚居地之一,保留着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加之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里的民族习俗、民族文化原始而独特,尤其是黄泥堡手抓羊肉、羊脂裹和民族歌舞远近闻名,具有发展民族风情旅游的独特条件。 民俗特色黄泥堡裕固族乡的农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奶和茶在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一般都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意味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然后调入酥油、食盐和鲜奶反复搅动后即可饮用。如果再加上酥油、奶皮、曲拉(奶疙瘩)、炒面、红枣或沙枣就可当早点了。中午也要喝茶,到了晚上,待一切劳动结束后,才开始正式吃饭。晚上吃的饭一般以米面为主,有米饭、面条、面片等。平时喜食牛、羊肉,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全羊、牛、羊背子(即把完整的牛、羊臀尖带骨煮熟上桌)、焖羊肉条、风干羊肉干、牛、羊杂碎汤等。除牛、羊肉外,也食猪肉、骆驼肉、鸡肉或炒菜。食用牛、羊时常佐以大蒜、酱油、香醋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