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雷
释义

1、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总监

黄雷,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总监。1964 年出生,高级会计师,毕业于郑州航院。曾任郑州航院助教、深圳中航集团二级公司财务经理、深圳瑞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岳阳湘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海王集团金融部经理、杭州公司财务总监、南京合纵投资公司财务总监,深圳科健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深圳科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深圳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深圳市海王银河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任本公司审计总监,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监事、深圳市海王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监事、深圳市海王银河医药投资有限公司监事、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监事、浙江海王医药有限公司监事、福州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监事、杭州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监事。

2、黄雷:今日科苑杂志社执行主编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供职于中国绿色时报社、中国法制新闻网,今日科苑杂志社,历任编辑、记者、部门主任,现担任今日科苑杂志社执行主编一职。自2006年起,在今日科苑杂志社、中国绿色时报社、中国建材报社、现代养生杂志社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发表数十万文字。主要包括:《青山绿水的守望者》、《寻找残缺美的艺术大师》、《送子千家大医精诚——中医男科事业创始人曹开镛人生剪影》、《国林:60岁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用生命构筑世界——画家谭晓波艺术人生剪影》、《铁路把他们凝聚成一家——武汉铁路局老科协里的“为”与“乐”》、《程连昌:善于养生保健才能有益奉献》、《动静等观——听张文范谈科学养生》、《话说20年》等

其中,《青山绿水的守望者》《国林:60岁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程连昌:善于养生保健才能有益奉献》以及《张逢雨:点滴养生经坚持是关键》《陈妙兰:亲情友情促康健淡泊宁静享天年》《刘于鹤:重视“养生”不间断从小“动”到老》等文章被收入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峥嵘岁月-我与老科协》一书。

《国林:60岁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一文在《今日科苑》发表后,全文近5000字,又被经济日报集团所属行业报纸——《中国建材报》副刊部分转载于头版头条位置。

《今年图书节绿色有点冷》一文发表于《中国绿色时报社》2008年10月31日,被中国绿色时报社评为当月十佳优秀稿件。

《今日科苑》2009年第11期

用生命构筑世界

——画家谭晓波艺术人生剪影

本刊记者 黄雷

谭晓波,一个视绘画为生命,特立独行孤独的男人。他坚守在自己的油画世界里,用灰色和黑色取代浓妆艳抹的绚丽,在画布上大象无形,精心勾绘心中的那份执著与追求。

苦涩与忧郁是谭晓波画板上的主色调。在他眼里,故乡是自己艺术生命的源,在他那略显灰暗的油画中,有一种浓郁的巴、楚文化气息,朴素、神秘、苦涩、忧郁。这些元素在油画中交替闪现,独特且不失其形,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与激荡。可以说,谭晓波是大山里走出来的跋涉者,带着苦涩、厚重与忧郁,行走在艺术或者说是人生的道路上,沿途他把所看所感幻化进自己的油画中,用生命构筑起一个属于谭晓波自己的油画世界。

从涂鸦到画连环画

幼年萌发画家梦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远安县,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嫘祖文化、道教文化、楚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织汇融,构成了远安古城特有的文化。浩荡两百多里的沮河蜿蜒流经,给这座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老城,增添了几分灵秀。谭晓波就出生在这里。

当时,谭晓波的家离县里的文化馆很近。在他的记忆里,文化馆总有几个先生在无遮无挡的院子里画大画。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先生都是大地方的画家,出了问题才被发落到这个偏远的小县城。年幼的谭晓波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他们。先是站在一旁看他们画画,再后来就偷偷去捡先生剩掉的颜料,然后学着大人在纸上涂鸦。那时,先生们画的很认真,先在画样上画上很多小格子,按比例在大画布上弹线,画素描稿,铺色彩底子,慢慢深入,十来天才画完一幅画。对谭晓波来说这是最早的关于美术的启蒙。

从涂鸦到开始画人物,幼年的谭晓波渐渐迷上了画画,有一年的清明节,谭晓波所在的学校组织学生给烈士扫墓,一位少年英雄的事迹让谭晓波记忆深刻,在老师的提议和鼓励下,谭晓波开始画起了连环画。白天要上课,他就晚上点着煤油灯,照着其他连环画里的人物一笔一笔地画。就这样一直画了几个月,终于画完了《少年英雄吴永德》这套连环画。第二天,谭晓波欣喜地拿给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看,心中涌起了小小的成就感。从那时起,谭晓波的心中便有了一个想法:成为一名画家,去画自己喜欢的东西。

拜师学画

踏上绘画艺术的大路

学画画、当画家,没有老师的指导与点拨,多数会如同神童仲永一般,在成长中埋没了少时的才华与天赋。在老家远安县城,一个叫蒋光文的民间艺人影响了谭晓波的一生。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美术爱好者,谭晓波称他为博学多识,知人善教的好老师。

那时,蒋光文教画不要钱,晚上时,谭晓波走一段土路,再沿池塘走上一截就能到蒋先生的家。至今,谭晓波还忘不了学画时的情景:池塘边蒋先生困在逼仄的小屋里作画,带罩子的煤油灯下反射着蒋先生青黄的脑门。那一段时间,谭晓波总是听他神色飞扬地讲列宾、苏里柯夫、罗丹、米勒的故事,讲他们的构图、色彩、笔触。。。。。以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临摹列宁的线描头像让谭晓波记忆深刻。那宽阔的额,坚毅的下巴,要求用笔必须遒劲有力。蒋先生只让谭晓波重复地画这张,在耐心地画了几百张之后,谭晓波终于忍耐不住,抱怨地问:“为什么总是重复画一张画,能不能换一张别的?”蒋先生看出了谭晓波的困惑,于是,坐下来给他讲起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达芬奇学画时不厌其烦地画鸡蛋,最终画出的鸡蛋形态各异、富于变化,达芬奇从中悟出很多道理,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画家。听完这个故事,谭晓波明白了先生的用心,看着那张列宁头像画用力地点了点头。

1980年,谭晓波来到宜昌,遇到了生命中的又一贵人——画家郑万锬。当时,郑万锬在宜昌群众艺术馆工作,带了许多学画画的学生,但是在自己的学生中,他最看重的是谭晓波,总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在画画上能弄出点明堂。因此,对谭晓波也是格外的严厉,甚至都动了手。有一次,郑万锬带着谭晓波去张家界写生,在一片蓊郁的河边,郑万锬支起画板开始写生,谭晓波把画架支在他后面跟着画。天气炎热,蚊子和一些小飞虫不时在他们身边飞过。谭晓波感觉身上痒痒地难受,于是匆匆画了几笔,便要收架回去。郑万锬看了看谭晓波画的画,竟然把最精彩的地方漏掉没画,看着谭晓波不愿意重画坚持回去休息,顿时气上心头,一脚把谭晓波的画架踢倒在地。晚上谭晓波边修补被踢坏的画架,边委屈地抹眼泪。

中央工艺美院进修

圆梦路上的里程碑

时间跳转到1987年。这一年,谭晓波经省里保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这也是谭晓波艺术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经历。汇集当时国内著名工艺美术设计家、教育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谭晓波能够构筑起自己的油画世界开启了一道天窗。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关于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中国,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成为美术界各种思潮的汇集地,偏重于民间工艺美术和介绍研究国外先进设计思想。在开学的一堂课上,著名理论家辛华泉先生告诉他们:“在地方上你们都很优秀,地方上也有一流的老师,为什么还要把你们送到北京?就是要给你们换观念、换理论!”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随着学习的深入,谭晓波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求知的渴望:为什么中国的陶瓷在欧美国家没人买,而日本仿造的却大受欢迎?为什么二战中英国的飞机因为设计落后频频被击落?为什么外国书上写的平面、立体、色彩的构成,画出来的东西效果这么好?

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在谭晓波身上渐渐起了作用,他明白了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技术手法,更重要的是画家的修养以及创作理念,只有不断地探索艺术的真谛和内涵,画家才不至于陷入迷茫与困惑,失去个人的性情风格。离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后,谭晓波带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路漫漫其修远

精神世界里的求索

在谭晓波心中,老家远安城还是童年时的那座城,清一色是青石板铺道,木砖结构的店铺林立,一片一片有天井的四合院。城里人口稀少,窗外就是老城根,残墙断塬。荒芜的城墙上到处是芭芒衰草,外面大片萧瑟的土地上稀疏的农田藏卧其间。远安老城这种苦涩忧郁的意境,定格在了谭晓波的心底,同时也赋予了他难以名状的抑郁气质,以至于他总喜欢用苦涩忧郁的色调去画一些作品,而这种苦涩忧郁在大多数人眼里显得灰暗难看。

在漫长的艺术之路上,谭晓波在静静地思考、探寻自己油画作品的“突围”之路。他曾尝试画一些“红光亮”的作品,尽量避免用灰色和黑色。但是,对于这些作品,谭晓波不满意。他觉得“红光亮”的作品不是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而灰和黑所渲染的苦涩与忧郁以及画面里的精神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作品没有了精神等于失去了生命,没有任何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而谭晓波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每个人的眼睛都在用自己的审美情趣,对过眼的污渍作出合理的诠释,艺术家们根据艺术的脉络去发现美、梳理美,让思想长出翅膀遨游在自由的王国里,无拘无束地翻云扶上,这才是真正的美。谭晓波想要的就是用画笔描绘巴楚文化的苦涩与忧郁,用灰和黑的色调把那些精神融进油画中,让精神通过这些稍显灰暗的画面去震撼看画人的心灵。

路漫漫其修远,艺术的创作永无止境,谭晓波在不停地求索着,在为用精神构筑自我的油画世界而跋涉着。

动静等观

——听张文范谈科学养生

60、70岁的老人上网看新闻、发电子邮件,如今已不稀奇,但是,你知道曾经做过副部级领导开博客的有多少人吗?你知道在人过50网,利用网络博客广阔的平台,向老年人介绍如何应对老龄社会以及老年人养生等问题的人是谁吗?你知道在清华园“世界华人我的成长历程有奖征文大赛”网络评审会上那位思路清晰、侃侃而谈网络与老年人的是谁吗?

他个性开朗随和,待人热情宽厚,爱好书法、打羽毛球和网球,平时总是乐呵呵的,如今他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深切地关注着我国老年人事业的发展。或许,经常上网,浏览博客,关注老年事业的人,已经猜出来了,这个人正是张文范——国家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

在张文范的书房诺大的桌面上,写着六个苍劲有力、潇洒浑厚的行书字——“勤奋”、“动静等观”。这是他的座右铭,透过这六个苍劲有力的字,他在用心感悟,用心体会与用心实践中,领悟到养生的真谛。

张文范认为,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保生、寿世等。养生这个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即保养人的生物钟有规律的正常运转。学生物遗传学的张文范说:“生物钟是一种自然周期规律,是宇宙存在的生物节律现象。生命现象就是这样奇特,顺应生物钟则吉,逆之则凶。”

他认为,老年人科学养生,主要包含心理养生、生理养生和环境养生等。一个人要保持生命健康,就需要有正常的生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健康,还要有一个优美的健康环境以及有一个好的生活方式。退休后,老年人要注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平和心态,淡泊名利,树立自强、自尊、自重的观念,不断提高对时代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持乐观的情绪。同时,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要有基本的规律,形成科学的生物钟习惯。

对于养生的目的和意义,张文范认为,养生的目的是延长生命的长度和提高生命的质量。人既不能长生,也不会不衰。衰老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不会去维护自己的健康。

2002年11月,关注科学养生的张文范倡导在中国召开了首届世界养生科学大会,国际老龄联合会主席亲自到会,张文范也在大会上宣读了自己写的论文《试论中国养生科学的社会价值和科学内涵》,受到一致好评。

动静结合 平淡生活

动静等观,这是北京大觉寺无量寿佛殿外檐下悬挂的乾隆御笔匾额上的4个字,动养形,静养神,人要动静结合才能活出一种精气神来。

张文范善于选择适合自己年龄、个性的运动。20年来,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是5点半起床,6点下楼悠闲地步行到附近的公园,打太极拳、舞剑、打羽毛球和网球。每年张文范都会跟家里人一起出去爬1、2次山。山间,绿树小溪,幽静清雅,大自然的气息让他感到身心格外的舒坦。张文范说,经常这样运动锻炼,时间久了便成了一种习惯。通过这些有氧运动,从头到脚全身活动一遍,调节全身的气血,保持良好的状态,体现出一种精气神来。他认为,老年人锻炼必须适度、量力、不可超越自身的体力。

写毛笔字是张文范的“静养”,同时,他也是在享受那种在宣纸上纵情泼墨挥毫的乐趣。闲暇时,他经常拿起笔练1个多小时的字。写的多了,亲朋好友见到字写的不错就找他写字,张文范也不好总是拒绝,有时则会笑哈哈的应允下来。

平日里,忙完其他事情后,张文范比较注意休息调节。俗话说,隔辈儿亲,他也像其他老人一样,喜欢天伦之乐。每当两个小孙子唱着“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歌曲时,他完全沉浸在天伦之乐中,分享着家庭中的温馨、健康与快乐。

在他3岁和6岁的小孙子面前,他是一个快乐的老人。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孩子们开心他更加开心。有时,孩子们依偎在他旁边听他讲故事,他讲完了,小孙子还缠着他不放,反过来他们把听到、看到的故事讲给爷爷听;有时,小孙子顽皮起来,假扮老师,让张文范唱儿歌给他们听。这时候,在小孙子们心里,张文范只是他们随和而慈祥的爷爷,身上丝毫没有老领导的架子。

运动、练字、和孙子玩耍这些如今正是张文范幸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调整心态 科学养生

有一年,张文范去一座寺院参观,佛门清净,香火缭绕、清净幽雅的环境,让他心生触动,忍不住请教寺院主持:“什么叫禅?”主持说:“禅就是当下!”“什么是当下?”张文范又问,主持很自然地随口便答道:“当下就是平常心”。当时,“平常心”三个字在他脑海中萦绕许久。

在年轻时,张文范是一个血气方刚、好胜逞强,敢做敢为的青年。在兰州大学当团委书记时,他则是饭量大(一顿吃1斤多),嗓门大,工作有魄力。现在年龄大了,饭量小了,不喝白酒,不抽烟,不会打牌,凡事都平静对待,偶尔生气也不会去钻牛角尖。做到了荣辱不惊,大度处之,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他认为,老年人应该以一种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引导自己健康地生活。

退休后,张文范带着平常心,过起了心满意足的平淡生活。平日里,他待人友善、宽厚仁爱,不以领导干部自居。他说:“我只记住我是一名党员,只是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看电视剧《长征》,每看一次,他就感觉受到一次教育。在战争年代,革命者的坚强毅力,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在他们面前,自己没有理由不能生活在老百姓之中!

对于自己的生活,张文范很知足,从参加工作一直到担任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再到现在担任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等职务,一生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用他的话就是:“平淡、充实、知足。”知足才能常乐,生活中不处处和人攀比,他就在读书、看报、上网、写字和孙子嬉戏玩耍以及参加社会活动中,享受天伦之乐,感受家庭的幸福;在亲情、友情的滋养下,感受生活的充实与快乐。

“在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基因占15%,自然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社会环境占10%,个人生活方式占60%。所以,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好不好,主要取决于自己。不能盲目地追求健康,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待。”7、8年前,或许是因为饮食不注意,肉吃的多,喝水少,生活方式不合理,不吸烟、不喝酒、不会打麻将的张文范还是查出得了脂肪肝,为此,他在饮食上留了个心,多吃蔬菜水果,该忌口的就忌口,再加上坚持运动,如今脂肪肝连续几年没有了。对此,张文范感叹地说:“健康还得靠长期合理的生活方式,要把养生保健意识养成一种习惯”。

“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是新时代的健康文化自觉,自觉维护自身健康,把养生保健当成一种自觉意识,这样才能提高生活的质量。”读过3遍《黄帝内经》的张文范,从这本厚厚的医学经典中得知,想健康主要还是要强调预防,健康不是靠别人。

在一个家庭里,家里的老年人若是身体健康,那么既能给家庭减去很多负担,又能给家庭带来很多欢乐,因此,关注养生保健,注重培养自觉健康意识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依靠网络平台 关注老年人事业

在故宫太和殿的宝座上写着“知人则哲”,关注老年人事业12年的张文范把这“知人”用在了思考老年人问题上面。

他认为,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适应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对新知识、新文化有兴趣,活到老,学到老,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各种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老年人更应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勤用脑,多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在新环境中增强健康。张文范退休后,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知识不够用,什么都感觉是新的。于是,他逼着自己多学习、多思考、多用脑,保持一个比较旺盛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时代进步中,在积极的心态中,焕发新的活力。

在采访中,张文范忽然向记者提个问题:“你父母现在多大了?你知道他们生活中最需要什么吗?”我想到了陪父母说话,买他们喜欢的东西……张文范提醒我是问最细微的生活照料,我如实相告:“想不出来!”最后,他告诉我说是剪脚指甲。人老了,形体变得胖了,眼睛也花了,腰也弯不下去,剪脚指甲成为他们难办的事情。想起父母确实曾经说过这种小事,我无言以对。老年人感到很困难的小事,如果我们能关照一下,老年人该感到多么的温馨和快乐。

在他2000年出版的著作《榕荫笔谈》的扉页上写道:“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一种责任过程中,执著诚实的追求,仰之弥高的思考,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如今,张文范凭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天花几小时思考如何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老年人工作,从老年人剪指甲的小事出发,解决老年人最实际的问题,也正是在思考中,头脑越用越灵活,思路越来越广,思维越来越清晰,同时,在思考中他也找到一种成就感,心头时常会涌起一种快乐与满足的感觉。

“老年人是社会的包袱还是财富?答案当然是后者,每一个老年人都是一本历史书,每一个老年人都是一座图书馆,而要做好老年人事业的工作,就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在需要物质面包的同时,也需要精神文化的氧气。”张文范这么说。

现在,张文范每天要用4、5个多小时读书、看报、上网、思考社团的事务,对中国老年人事业的发展立言、立论。

身为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他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经常通过书报、网络了解最新国内外有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信息。未来研究会的研究内容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涉及的边缘学科也很多,知识面很广。学生物遗传出身的他要拿出很多时间用在这方面,时代发展很快,研究未来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最新发展,必须从战略、全局、长远上去思考并研究未来。他在去年全国未来研究会学术论坛上发表了《世界只有一个地球》的论文,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他家里订阅了十几种报纸、杂志,看到有关的好文章,他就剪下来分类收集,这样张文范也养成了剪报的习惯。

张文范建在人过50网的博客人气旺盛,点击率颇高,博客里几乎全是他关注老年人问题的各类文章。他把网络博客当作一个绚丽的舞台,向广大老年人介绍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的问题;他也把网络博客当作一个与老年人交流的平台,许多人在他博客里留言,支持他的观点、还有博友称呼他为老师。

张文范说:“博客不光是年轻人的舞台,也是老年人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老年人也是网络的重要一部分。”说起老年人的事业,他显得兴致勃勃“从网络中,老年人可以获得知识、技能以及交流的乐趣。全国近4万所老年大学,有近400万老年学员在老年大学学习计算机、书法、绘画、养生保健等课程。”

平时碰到老朋友,张文范喜欢热情地向他们介绍老年人学习的好处。原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程连昌想学习电脑知识,张文范知道后介绍他到北京老干部活动中心(北京老年大学)去学。如今,程连昌对电脑操作如上网看新闻、发邮件得心应手。在一次健康为主题的会议上说起老年人学电脑的好处,他是赞不绝口。

如今,老年人在广阔的网络空间里,生活愈加的丰富多彩。说起这,乐观、开朗的张文范显得特别开心。

3,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医师

黄雷,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医师,著名骨科专家,擅长于骨缺损、骨延长、创伤性骨折不愈合、骨髓炎、畸形愈合、踝关节粉碎骨折等治疗。

1988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英语医学班(学制6年),1988年8月至今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工作。擅长骨缺损、肢体不等长、骨延长、创伤性骨折不愈合、骨髓炎、畸形愈合、踝关节粉碎骨折等。

多次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学习。国内外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著书3部,译书一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0: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