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老道
释义

起源

黄老道起名于古代学术上一个主要流派——黄老学,“黄”指黄帝,代表古代“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老”指老子,代表道家的思想。“黄老道”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 王涣传》:“延熹(公元158—166)中,桓帝事黄老道,悉废诸房祀”。但黄老学的根源,可追溯到更早之前的春秋战国时的齐国稷下学派,他们都言黄帝,学黄老道德之术,并将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相配,同尊为道家创始人。至战国秦汉之际,黄帝在社会上的影响已非常大,“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学术界也“百家言黄帝”。黄老学约发展至东汉,成为黄老道。

黄 老 道 继 方 仙 道之后兴 起 , 并 由 此 过 渡 到 道 教 ,是 道教 产 生 的 重 要 一 环 。 黄 老 道 是 黄 老 学 和 方 仙 道 的 神 仙 学 结 合 的 产 物 。 黄 老 学 大 约 产 生 於 战 国 中 期 的 齐 国 , 稷 下 黄 老 学 派 都 学 黄 老 道 德 之 术 ,并 发 明 其 旨 意 , 一 直 流 传 到 汉 初 。 汉 初 黄 老 学 的 主 流 是 帝 王 南 面 之 术 和 阴 阳 五 行 思 想 , 但 又 包 含 神 仙 思 想 。 汉 武 帝 时 , 方 士 们 更 以 黄 帝 附 会 神 仙 学 说 , 逐 渐 将 神 仙 学 与 黄 老 学 捏 合 在 一 起 , 言 神 仙 者 都 托 名 黄 帝 。 因 为 黄 老 学 兴 盛 於 齐 地 , 而 燕 齐 的 神 仙 家 也 最 活 跃 , 二 者 成 长 於 同 一 环 境 中 ,互 相 影 响 , 终 至 结 合 发 展 为 黄 老 道 。 二 者 的 结 合 是 一 个 长 期 的 过 程 , 大 体 分 为 三 阶 段 。 其 一 是 汉 武 帝 独 尊 儒 术 後 , 黄 老 学 和 方 仙 道 初 步 结 合 。 其 二 是 汉 宣 帝 到 西 汉 末 , 二 者 进 一 步 结 合 。 汉 宣 帝 通 达 黄 老 学 , 又 「 复 兴 神 仙 方 术 」 , 促 成 了 二 者 的 进 一 步 结 合 。 到 东 汉 桓 帝 时 ( 公 元 1 4 7 - - 1 6 7 ) , 黄 老 道 形 成 。 东 汉 明 、 章 帝 时 , 黄 老 道 流 行 於 宫 廷 上 层 , 桓 帝 时 黄 老 道 的 名 称 正 式 见 於 史 籍 。 《 後 汉 书 · 王 涣 传 》 说 : 延 熹 ( 公 元 1 5 8 - - 1 6 7 ) 中 ,桓 帝 事 黄 老 道 , 毁 掉 诸 房 祀 。 桓 帝 公 开 承 认 黄 老 道 , 一 年 内 两 次 派 宦 官 到 苦 县 祠 老 子 , 又 祠 黄 老 於 濯 龙 宫 , 这 是 黄 老 道 的 形 成 阶 段 。 到 灵 帝 时 ,又 有 张 角 自 称 大 贤 良 师 , 奉 事 黄 老 道 , 蓄 养 弟 子 , 百 姓 信 向 。 在 黄 老 学 和 方 仙 道 的 结 合 过 程 中 ,方 士 化 的 儒 生 起 了 推 波 助 澜 的 作 用 , 今 文 学 派 的 谶 纬 之 学 推 动 了 黄 老 道 形 成 。 黄 老 道 与 方 仙 道 一 样 , 没 有 系 统 的 教 义 和 宗 教 理 论 , 没 有 形 成 宗 教 组 织 , 是 道 教 的 前 身 , 不 了 解 黄 老 道 就 不 能 完 整 地 认 识 道 教 历 史 。

历史

兴起于汉代,文帝、景帝为了巩固汉室江山,均采用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尤为窦太后好读黄帝、老子之书,这样影响皇宫贵族包括太子、诸窦均读黄帝、老子之书,就是曹参、陈平等国相亦不另外,使黄老学说蔚然成风。据《史记》载,最早研究黄老之学的人是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这样,上上下下形成一股黄老学之风,使黄老之学大兴于汉。汉武帝虽独尊儒术,但儒家亦崇拜黄帝、老子。加之黄老之学又与当时的神仙家、阴阳家、五行家、方技家、术数家等相融,特别是楚王英斋戒祭祀,学为浮屠,崇拜黄老。汉桓帝亲自去陈国苦县和濯龙亲祀老子,由于帝王亲祀,百姓更加崇拜,使黄老学说正式发展成为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

黄老道是黄老学和方仙道相结合的产物。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稷下黄老学派都学黄老道德之术,并发明序其旨意,一直流传到汉初。

《史记·乐毅传》对黄老之学的起源及其传授系统作了详细的记述: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从学术源流上讲,黄老之学原是一种政治、哲学流派,它是由于适应了汉初与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要求而盛行起来的。

西汉初期,文帝景帝皆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与民休养生息,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也称 人君南面之术 ,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 文景之治.学者们研究黄老,重点是研究它的经国治世之学。《史记·儒林列传》说: 乃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 《史记·外戚世家》也说: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丞相陈平、曹参也都是黄老道学说的积极倡导者。曹参接替陈平为相, 其治要用黄老术,其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①。这时的黄老之学乃是专就国家政治而言,与神仙方士还未发生直接的关系。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他接受了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

从此,黄老之学在政治上失势了,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在这种情况之下,黄老学者逐渐由研究治国经世的政治术转而研究长生养性的养身术。与此同时,许多方士也不再满足于邹衍的阴阳五行说,转为同时研究黄老学,特别是研究《老子》,这在《老子河上公章句》中已见端倪。河上公用神仙思想和道教方术来解释《老子》,把 经术政数之道 的治国之术贬为 非常道 ,而将 自然长生之道 的养身术说成是永恒不变的道。这样,以汉武帝 独尊儒术 为转折点,黄老学和方仙道初步结合。

西汉末年,特别是东汉以后,由于谶纬神学的兴起,方士们受儒家尊崇尧舜、神化孔子的启示,宣扬神仙之说,皆托名于黄帝,神化老子。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 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桓帝时,黄老道的名称正式见于史籍。《后汉书·王涣传》说:延熹(公元158- 167年)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 汉桓帝在延熹八年(公元165年)还两次遣人到苦县祠老子。次年,又祠黄老于濯龙宫。《后汉书·祭祀志》中说: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 《后汉书·王宠传》还说: 宠与国相魏愔,共祭黄老君,求长生福。 这表明黄老道已正式形成。老子已被神化,黄老道也日益趋于宗教化了。后汉王的《老子圣母碑》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将老子说成了 道 的化身。

经过神化的老子已不是人,而是天神。从此,没落的方仙道,经过两汉的逐渐改头换面,以黄老道的名号而复更兴,至东汉而广为流传。到灵帝时,又有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 ①。

黄老道与方仙道一样,没有系统的教义和宗教理论,没有形成宗教组织,但黄老道具有了更多的理论色彩。它的理论和信仰是老子的 道.虽然黄老道把方仙道的神仙信仰也吸收了过来,但它将其纳入 道 这个信仰的总体系之中,在道教正式建立以后,这种思想继续发展,终于以 道 统率一切,把道教的教理、教义、方术都建立在 道 的基础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