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宽 |
释义 | 黄宽,医学家、教育家。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之一,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学成归国后从事临床与教学,医术精深,尤擅外科。成功进行中国首例胚胎截开术。他是最早任海关医务处医官的中国医家,又是中国最早担任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中文名:黄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香山县东岸乡 出生日期:1829年 逝世日期:1878年10月12日 职业:医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英国爱丁堡大学 主要成就: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 人物生平黄宽(1828—1878),名杰臣,号绰卿。1829年出生于广东香山东岸乡(现为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东岸村),出生月日不详。黄宽幼年父母早亡,由祖母抚养长大。他天赋敏慧,初进乡村私塾读书,一经塾师指点教导,即能领悟背诵。后因家境贫寒,中途辍学。 人物简历1829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东岸乡。1841年前往澳门就读于马礼逊学校。 1841年11月随同马礼逊学校迁香港就读,在该校前后学习6年。 1847年1月随布朗夫妇偕同容闳、黄胜赴美,于4月12日抵美国纽约,旋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在该校学习2年,于1849夏毕业。 1850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 1855年获爱丁堡大学学士学位,留英在医院实习2年,1857年获博士学位。 1857年返回香港于伦敦会医院服务。 1858年赴广州就职于合信氏办的惠爱医馆。 1860年辞惠爱医馆职,自设诊所,暇时协助博济医局诊务,同年施行胚胎截开术,为中国施行此种手术的第一例。 1862年初李鸿章聘至幕府任医官,未及半载即辞去。返广州再自设诊所行医,并参与博济医院的诊务及该院培养中国医生的教学工作。 1863年聘为广州海关医务处医官。 1866年被聘至博济医院创设的华南医学校执教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 1867年任博济医院代理院长。是年该院首次进行尸体解剖,由黄宽执刀剖验。 1873年广州霍乱流行,著文论真假霍乱之区别。 1875年兼任西南施医局主任。 1878年10月12日因患项疽逝世。 人生经历黄宽12岁时(1840年),入读澳门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后迁校香港),与稍后入校的容闳成为同班同学。马礼逊学堂系澳门开办的第一所西式学堂。这所学堂由1835年1月在广州的外侨发起组织的马礼逊教育会举办。1847年1月,黄宽、容闳、黄胜在布朗和其他美国友人的帮助下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MonsonAcademy)。彼时美国尚无高等中学,仅有预备学校作为大学的预科。孟松学校是当时最著名的一所预备学校。校长海门(R.C.Hammond)是耶鲁大学毕业生,也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对这3位中国留学生颇加礼遇。3名学生中以黄胜年最长,然黄胜因病于次年秋退学回国。黄宽与容闳在该校经过2年学习,于1849年夏毕业。 1850年夏,中学毕业后,黄宽接受香港某英商赞助,于是年11月4日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首年攻读文学系,1851年开始改修医科,以优秀成绩完成大学五年本科的学业,获得文学士学位和医学学士学位。接着他继续攻读病理学和解剖学博士课程,两年后获得西医从业资格,成为中国最早毕业于英国大学并获西医的留学生。黄宽在英前后学习7年。 1857年,黄宽作为中国第一位医学博士回到祖国后,遵照资助人的愿望,接受伦敦传道会的委任,兼任传教士一职。先在香港开设诊所,因受伦敦传道会本杰明·霍布森医生等英籍传教士的歧视和排挤,辞去传教士一职,出掌香港民用医院的管理工作。 1858年赴广州,接办合信氏(B.Hobson)在金利埠创设的惠爱医馆。黄宽对该馆大力整顿,使该馆业务蒸蒸日上。据1859年报告,该馆有病床80张,住院病人430人,门诊病人达26030人。黄宽亲授生徒4人,以协助其医务。因黄宽与当局意见不合,加上对某教徒的作为不满,遂于1866年辞去惠爱医馆之职,自设诊所,暇时协助博济医院从事诊务。 1864年起,博济医院开始招收西医学生,黄宽则参加了该院培养中国学生的教学工作。 1866年,博济医院正式附设南华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系统培养西医的教会医学校,招收男生入学。黄宽被聘到该校任教,和该院院长嘉约翰担任主要教学任务。黄宽担任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课程;嘉约翰执教药物化学;关韬负责临床各科教学。嘉约翰撰写教材和讲义等,遇到难以翻译的医学词汇问题,总是求助于黄宽,与他精心研究,直到找出最准确的词汇。博济医院初时只男生,至1879年,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学堂首次招收3名女生入学。学校基础理论课学习为三年,然后进行临床实习,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西医人才。不仅如此,他们使西医治疗及医院制度、医术医药、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护宣传等一整套全新的医疗体系,在中国得以传播开来。 1867年嘉约翰因病离华,黄宽任代理博济医院院长。任代理院长期间,他所施行的手术次数,较过去任何一年的相当时期都多。就医校招收的学生人数来说,也较过去为多。1867年博济医院首次进行尸体解剖,由黄宽执刀剖验。由此可证,黄宽在当时博济医院内教学、诊务方面所占的重要地位。 1875年黄宽又兼任西南施医局主任。1876年,学校扩充实验室设备,建立标本室。 1860年黄宽曾施行胚胎截开术一例,这是国内施行这种手术的第一例。广东向以膀胱结石患者为多,嘉约翰曾以截石术闻名,但是在他之前黄宽早经割治过33例。容闳称黄宽是当时好望角以东最负盛名的优秀外科医师。 1862年,黄宽一度应李鸿章聘至幕府担任医官(兼),未及半载,因对仕宦生活不感兴趣,即行辞职。当时上海道台丁雨生劝他复职,并允许给他种种便利,但黄宽终不就。同年返回广州继续在自设诊所内行医。 1863年海关医务处成立,聘医官17人,其中16人系外籍医师,唯广州海关医务处医官为国人黄宽所任事,这足以反映黄宽在当时西医界的地位。 1873年广州霍乱流行时,曾著文评论真假霍乱之区别,又编撰医院报告和海关医务年刊等多篇,然无其他专著行世。黄宽终身忙于诊务与教学,著述不多。 1878年10月12日,黄宽患项疽剧发,与世长辞。(另一说:1878年10月15日,黄宽因积劳成疾,不幸于壮年逝世,享年50岁。) 职业生涯性格特征黄宽性格刚直,不喜交际,生活简朴,不沾烟酒。禀性敬老爱幼,孝事祖母,与姊同住,敬爱不渝,视诸甥若己出,力尽教养。娶何福堂女为妻,后不知何故,与妻离异,终身不再娶,遂无己出。 行医生涯广州博济医院前身为美国传教士医生伯驾(P.Parker)所开设的眼科医局。1840年6月因战事停闭,1842年11月恢复业务。1855年因伯驾担任美国驻华外交官,该局由另一个美国传教士医生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接办。1856年因再次爆发中英战争,医局遭到焚毁而停闭。1859年1月,嘉约翰在广州南郊觅得新址后,重又把医局建立起来,更名为博济医院。黄宽返华后即参与了博济医院的诊务,从1862年起又参加了该院培养中国医学生的教学工作。1866年博济医院创设南华医学校,黄宽被聘到该校任教,与嘉约翰共同负责教学工作。黄宽担任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课程;嘉约翰执教药物化学;关韬负责临床各科教学。博济医院初时只男生,至1879年始招收第一个医科女生入学。 1862年,黄宽一度应李鸿章聘至幕府担任医官,未及半载,因对仕宦生活不感兴趣,即行辞职。当时上海道台丁雨生劝他复职,并允许给他种种便利,但黄宽终不就。同年返回广州继续在自设诊所内行医。1863年海关医务处成立,聘医官17人,其中16人系外籍医师,唯广州海关医务处医官为国人黄宽所任事,这足以反映黄宽在当时西医界的地位。 医学成就黄宽在医务方面也多有建树。1867年嘉约翰因病离华,黄宽任代理博济医院院长。任代理院长期间,他所施行的手术次数,较过去任何一年的相当时期都多。就医校招收的学生人数来说,也较过去为多。1867年博济医院首次进行尸体解剖,由黄宽执刀剖验。由此可证,黄宽在当时博济医院内教学、诊务方面所占的重要地位。1875年黄宽又兼任西南施医局主任。总之,在他任职的各种岗位上,他始终克尽职守,勤黾从事,从不懈怠,赢得了医界的普遍好评。 黄宽在学术上,可称好学不倦,医术精深,处方简要。他尤其擅长外科,诊断正确,手术精良。1860年黄宽曾施行胚胎截开术一例,这是国内施行这种手术的第一例。广东向以膀胱结石患者为多,嘉约翰曾以截石术闻名,但是在他之前黄宽早经割治过33例。容闳称黄宽是当时好望角以东最负盛名的优秀外科医师。 黄宽终身忙于诊务与教学,著述不多。1873年广州霍乱流行时,曾著文评论真假霍乱之区别,又编撰医院报告和海关医务年刊等多篇,然无其他专著行世。1878年10月12日,黄宽患项疽剧发,与世长辞,享年49岁。 黄宽,医学家、教育家。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之一,第一位留美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学成归国后从事临床与教学,医术精深,尤擅外科。成功进行中国首例胚胎截开术。他是最早任海关医务处医官的中国医家,又是中国最早担任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社会评价嘉约翰评价黄宽时说:黄宽称得上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个象征,也是体现中英人民之间友谊的典范。 容闳也给予了黄宽恰如其分的赞誉:他曾在爱丁堡大学医疗专业班以第三名的好成绩毕业。他在医学界也是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才智和技术使他牢固地享有令人羡慕的声望,那时他被誉为是好望角以东技术最精湛最有才华的外科医生之一。 江苏-黄宽黄宽(生卒年不详),江苏武进县人,进士,继大兄黄宫宰湖南安乡之后,于乾隆十七年(1752)任平利知县。此时本邑仅400余户,散居于深林密箐之间,土地不辟,田野不治,庶民安于荒陋,愚钝无文,士之登科者尚无。黄宽妥善安置湖广移民,使其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乾隆十八年(1753)六月五日寅时,丰坝农民张宁之妻吕氏一胎产三男,均已存活。黄宽“随经其详”予以上报。经礼部、户部批准,由陕西巡抚赏给米五石,布十匹, 照依时价折银九两二钱五分,藩库发给,以鼓励发展人口。到乾隆十九年(1754)全县增至2318户;8509人,成为陕西人口发展最快的县。劝民“朝斯夕斯,尽办耕耘”;邑内“雷公田”较多,每遇天旱,水涸禾枯,农民束手。黄宽主持仿造戽水轮车8辆,分发四乡试用。乡民颇以为便,都自行制造,沿河道旱田灌溉迅速实现水车化。黄宽注重文教事业,“创书院,置膏火,试生童,时加训练”;编修邑志(平利《乾隆县志》),文献赖以不坠。”他工于诗,常以诗描写平利名山佳景和风土人情。主要作品有“登大顶山”、“偕苏广文登观山”、“锦屏春霁”、“凤山叠翠”、“中皇睛雪”、“灌溪百折”、“秋山竹径”、“北岗古桂”、“观山爽眺”、“药妇云封”、“山中枫叶”。还以“平利山中县”为题,赋诗四首,把平利风土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清初广东诗人——黄宽黄宽,字鹤堂,番禺人。其人活动于明末清初。清修谨严,不泥于服金辟谷,唯攻诗歌,寝馈三唐无懈日。陈恭尹等深相推抱,尝亲送入罗浮冲虚观,为四百名峰主人,既而退居穗城之西,著有《自然堂遗诗》。今人编辑出版的《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