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克智 |
释义 | 黄克智,男,力学家。江西南昌人,祖籍福建福州。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文名:黄克智 职业:清华教授 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研究生 主要成就:裂纹尖端奇异场理论 籍贯:江西南昌人,祖籍福建福州 人物简历黄克智,男,力学家。江西南昌人,祖籍福建福州。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7年,出生于江西南昌。 1947年,毕业于江西中正大学土木工程系。 1947~1948年,受聘于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任教。 1952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生平概况黄克智,1927年7月21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黄家诗礼传家,曾祖父原是福建省福州市一位有名的“儒医”,家族以“黄书香堂”为名。祖父黄燮曾是清光绪年间的秀才,后又学习新学,经当时的两江总督安排去南昌高等师范学堂执教英语与数理化,全家遂自闽迁赣。黄克智的父亲黄以诚为人十分忠厚老实,在南昌邮局辛勤工作了40多年。母亲龚慎修,知书识礼,操持家务,靠黄父微薄的薪金抚养教育了九个子女。 黄克智在南昌上完小学后,日本侵略的战火已燃至江西,他随全家颠沛流离,先在江西省吉安阳明中学,后又在赣县幼幼中学读完初一,不久又迁至赣县中学王母渡分校念初二。战乱与动荡的生活、贫寒的家境,给少年黄克智的学习带来许多困难:他就读的第一个中学,在1938年初被日本飞机炸平;他还常常为缴不起学费而困窘,寒暑假也只能靠步行回家,有时要走100多里路。在逆境中,他发奋读书,跳过初中三年级,直接考取当时暂迁于江西省遂川的赣省高级中学。1943年,16岁的黄克智以全国联考江西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正大学。他抱着“技术救国”的愿望选学土木工程。当时,中正大学土木工程系曾先后辗转于赣县、泰和县杏岭、宁都等处,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迁回南昌。在土木工程界权威蔡方荫先生的培养教育下,他受到了较好的工程与力学基础教育。1947年7月,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中正大学。以后,经蔡先生介绍至北洋大学任土木工程系助教一年。1948年,他以土木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师从于著名力学家张维,同时兼做工程力学的助教。 1952年研究生毕业后,黄克智被分配在清华大学基础课部力学教研组任讲师。这时,他对薄壳理论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力学界的注意。1955年,他被国家派遣至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塑性力学教研室进修,受到苏联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力学家Ю·H·拉包特诺夫(Роботнов)的悉心指导。经过三年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他在薄壳与薄壁杆件的弹性与塑性分析方面得到了一系列优异的研究结果,受到该教研组很高的评价。1958年10月,正当他已初步拟就博士论文准备答辩之际,国内在大跃进形势下,函召他立即回国,参加组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的工作。黄克智接到通知后,毅然放弃了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按时回国,并以忘我的热情投入了数学与科研工作。他先后担任系教学秘书和固体力学教研组副主任。在短短的六七年中,开出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薄壁结构力学、蠕变理论、传热学与热结构学、薄壳理论等8门新课,并培养了一大批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生与6名研究生,为中国第一个工程力学系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青年报》曾在1961年11月28日以《积跬步成千里——青年教师黄克智刻苦自修不断成长的事迹》为题,发表专访文章,报道了这一段时间内他坚持不懈、勤奋踏实、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其作出的成绩。1963年,任清华大学副教授。 1973年,从农场劳动一回学校,黄克智就致力于把薄壳理论应用于制订中国压力容器规范的工作,在换热器管板设计方法上取得了重大技术性突破,使中国这一部分的规范领先于法、美等先进工业国家5年以上。这项研究成果被颁布为国家标准,在中国12个行业的成千个企事业单位中推广使用,这是力学应用于工程的一个范例。他由此从1984年起连续两届被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聘请为顾问,并在国际压力容器界为中国争得了赞誉。 1977年后,黄克智将其研究重点转入了新兴的断裂力学领域,并致力于将力学与材料科学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成为该领域中的国际知名学者,被选为国际断裂学会(ICF)副主席、国际理论及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理事、国际材料力学行为学会(ICM)无任所董事、远东断裂组织主席。197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短短10多年中,他共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撰写了5本学术专著与教材,负责主持了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了12项国家、部委与省市级奖励;在清华大学为研究生与青年教师开出了10多门课程,培养了6名硕士生和19名博士生;作为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力学评议组组长、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力学学科组组长,他还主持组织国内力学专家对中国工程力学教育及学术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现在,他虽已年逾花甲,仍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他以敏捷的思维、过人的精力保持着学术上的青春。 黄克智于1955年与土木结构工程师陈佩英结婚,他们共有两子一女。 严谨治学黄克智在清华园辛勤耕耘40年,为中国工程力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受到他直接指导的研究生与中青年教师中,已有4名为国家教委表扬的“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9名正教授,2名部队院校的解放军上校。这与他刻苦钻研的表率作用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大革命”中下厂“开门办学”期间,他被安排和80个“工农兵学员”同住一个大房间,睡大统铺。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仍挤出时间详细阅读了几十篇有关压力容器弹塑性分析的文献,自学了日语与法语。在他阅读过的文献及所写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对别人公式的详细推导与看法。对于他指导的助手与学生们所推导的公式和论文,他都要逐字逐句仔细地校核与修改,甚至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工作的计算机源程序,都经过他逐行逐段地校核。从1977年10月份以来,他主持的断裂与塑性力学讨论班每周六上午进行一次的活动,至今已坚持了10多年。在讨论班上,报告国内外该学科的最新发展,请校内外其他相关专业的专家交流研究成果,讨论本学科的新思想与方法,检查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对于中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们叙述的问题,他都要刨根问底,不放过一点差错与疏漏。他以自己的榜样带领、鞭策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力学工作者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不断进取。 学术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力学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及数理学部副主任; 现任国内四所大学名誉教授,九所大学兼职教授; 《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国际编委; 《欧洲力学》、《国际损伤力学》、国际《强度,断裂与复杂性》编委; 国际断裂学会执委; 远东与大洋洲断裂学会执委;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 国际材料力学行为学会无任所常委。 学术成果在断裂力学方面,对工程中重要的幂硬化材料提出新的裂纹尖端奇异场理论,基本解决了国际上的难题,并提供了新的结构缺陷评定方法。 在壳体理论方面,提出薄壳统一分类理论,发展了分解合成法与边界层二次近似理论,显著提高了壳体边界层的精度。 在应用力学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首创的换热器管板设计方法被颁布为国家标准,比国际同类规范有重大技术性突破,领先于法、美等工业国家的同类设计方法,已在国内工业部门广泛应用。 长期从事断裂力学理论及应用,包括材料强韧化理论,宏细胞断裂力学,变形梯度影响与尺寸效应,断裂力学在核容器与管道工程中的应用;材料本构理论,包括材料大变形本构理论,具有相变情况的本构理论,形状记忆合金、铁电材料等本构关系等科学研究。 曾主持了7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学术奖励作为第一获奖者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1项国际、国家与部委级奖励。 此外参加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4项奖励。 已出版5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发表论文170余篇,有10余项成果获国际、国家和部委级的奖励。 主要论著1黄克智,薛明德,李世玉.换热器固定式管板的一种应力分析方法.机械工程学报,1980,16(2):1—23(中文);英国伦敦:第四届国际压力容器会议文集,英国工程师学会出版,1980,3:50—63(英文). 2高玉臣,黄克智.应变硬化材料中裂纹定常扩展的弹塑性场.断裂力学进展,法国戛纳:第五届国际断裂会议文集,1981,2:669—682. 3黄克智,薛明德.中国管板设计规定与TEMA标准的对比及试验验证.力学学报,1984,16(1). 4黄克智,谢慧才.具有鲍氏效应的幂硬化材料Ⅲ型定常扩展裂纹奇异场.固体力学学报,1984,5(4):499516. 5黄克智,陆明万,薛明德.弹性薄壳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6黄克智.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7黄克智,杨卫.基于韧性断裂的结构完整性评定.国际应用力学会议文集.北京:派格蒙出版社,1989(英文). 8黄克智,罗学富.可压缩理想弹塑性材料中的扩展裂纹尖端场的摄动解.国际断裂杂志,1990,42:323—340(英文). 9黄克智,余寿文,杨卫.裂纹尖端奇异场研究在中国.应用力学评论,1990,43(3):19—33(英文). 10黄克智,孙庆平,余寿文.细观陶瓷非比例加载条件下正向相变细观本构模型.力学学报(英文版),1990,6(4):324—332.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