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进兴 |
释义 | 个人简介概述黄进兴( Chin-shing Huang),曾用笔名吴咏慧,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 ,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世思想史、宗教文化史、史学理论。 经历:中央研究院院士(2008.07-)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1983.08-1990.07),研究员(1990.07-2008.09),特聘研究员(2008.09-),所长(2009.10- )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Singapore, research fellow(1985.12-1986.12) 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1990.08-)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1990.08-)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学组主任(1994.06-2000.05) 中央研究院学术咨询总会副执行秘书(2003.01-2004.10),执行秘书(2004.10-2006.04) Princeton University, senior Fulbright scholar(1994-1995) 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eint, visiting scholar(1997.05-1997.06) State University of Arizona, Tempe, visiting professor(1997.07-1997.08) 主要著作专书《哈佛琐记》(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6;北京:三联书店,1997;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半世纪的奋斗》(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8);日译本:《台湾の狮子》(东京:讲谈社,1992);英译本:Business as a Vo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2;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优入圣域》(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4;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北京:中华书局,2010) 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aperback edition, 2002). 《圣贤与圣徒》(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1;北京:北京大学,2005)。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台北:三民书局,2006;北京:三联书店,2008)。 论文〈历史解释与通则的关系:韩培尔 (Hempel) 观点的检讨〉,《食货月刊》4.8 (1974):345-365。后收入李弘祺等撰,《史学与史学方法论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0),页393-416。 〈历史相对论的回顾与检讨:从比尔德 (Beard) 和贝克 (Becker) 谈起〉,《食货月刊》5.2 (1975):60-75。 〈「分析历史哲学」的形成及背景〉,《中华文化复兴月刊》8.6 (1976):31-34。后收入杜维运、黄俊杰编,《史学方法论文选集》(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页379-389。 〈论卡尔·曼罕的「相关论」〉,《食货月刊》7.6 (1977):291-296。 〈梁启超的终极关怀〉,《史学评论》2 (1980):85-99。 〈论「方法」与「方法论」:以近代中国史学意识为系络〉,《食货月刊》8.2 (1981):17-28。后收入陈平原、王守常、汪晖主编,《学人·第五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页391-412。 〈「学案」体裁产生的思想背景:从李绂的《陆子学谱》谈起〉,《汉学研究》3 (1984):201-221。 〈所谓「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观念解释中国思想之限制的例证〉,《食货月刊》14.7/8 (1984):77-88。 〈韦伯 (Weber) 论中国的宗教:一个比较研究的典范〉,《食货月刊》15.1/2 (1985):32-48。 〈「道德自主性」与「责任伦理」:康德与韦伯的分岐点〉,《当代》58.1 (1987):136-138。 “The Price of having a Sage-Emperor: The Unity of Politics Culture,” in IEAP Occasional Paper and MonographSeries no. 10 (Singapor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1987, 36p.). 〈「学案」体裁补论〉,《食货月刊》16.9/10 (1987):18-21。 〈清初政权意识形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8.1(1987):105-132。 “Chu Hsi Versus Lu Hsiang-shan: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4 (1987): pp. 179-208.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迷思或事实〉,《中国时报》,1987.12.09。 〈理学、考据学与政治:以《大学》改本的发展为例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0.4 (1989):889-916。 〈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孔庙改制谈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4 (1990):917-941。后收入英文版:“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Autocracy: The Confucian Temple and Ming Despotism, 1368-1530,” in On Sacred Grounds: Culture, Society, Politic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 of Confucius, ed. Thomas A. Wilson, trans. Curtis Dean Smith and Thomas Wilson (Cambridge, Mas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267-296. 〈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大陆杂志》86.5 (1993):8-34。 〈孔庙的解构与重组:转化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困境〉,《当代》86 (1993):120-133。 〈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新史学》5.2 (1994):1-82。 〈孟子的「四端说」与「道德感说」〉,《大陆杂志》88.5 (1994):1-3。 “The ConfucianTemple as a Ritual System,”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25.2 (1995): 115-136. 〈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新6 (1997):263-285。 〈作为宗教的儒教:一个比较宗教的初步探讨〉,《亚洲研究》(香港)23 (1997):184-223。 〈《野叟曝言》与孔庙文化〉,《当代》126 (1998):74-85。 〈毁像与圣师祭〉,《大陆杂志》99.5 (1999):1-8。 〈「圣贤」与「圣徒」:儒教从祀制与基督教封圣制的比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1.3 (2000):509-561, 727-729。 〈武庙的崛起与衰微(七迄十四世纪):一个政治文化的考察〉,收入周质平、Willard J. Peterson编,《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页249-282。 〈「文本」 (text) 与「真实」 (truth):试论德希达 (Derrida) 对传统史学的冲击〉,《新史学》13.3 (2002):43-77。 〈「历史若文学」的再思考〉,《新史学》14.3 (2003):81-121。 〈阅读理论与史学理解〉,《新史学》16.2 (2005):153-184。 〈叙事式历史哲学的兴起〉,收入丘慧芬编,《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5),页459-491。 〈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收入刘翠溶主编,《四分溪论学集:庆祝李远哲先生七十寿辰》(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6),页477-502。 〈伝统中国における孔子庙祭祀とその宗教性〉,林雅清译,收入吾妻重二、二阶堂善弘编,《东アジアの仪礼と宗教》(关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丛刊第3辑,东京都:雄松堂出版,2008.8),页139-165。 〈追求伦理的现代性──从梁启超的「道德革命」谈起〉,《新史学》19.4 (2008.12):77-120。 〈解开孔庙祭典的符码──兼论其宗教性〉,收入田浩编,《文化与历史的追索──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12),页535-558。 〈师门六年记:1977-1983〉,收入同前书,页vi-ix。 〈蜕变中的「思想史」:一个史学观点的考察〉,《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日本:关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センター)5 (2010.2):327-354。 书评〈评阿瑟·马威克的《历史的本质》〉,《食货月刊》4.1/2 (1974):54-56。 〈评Hoyt Tillman的Utilitarian Confucianism〉,《汉学研究》3.1 (1985):164-168。 〈评Benjamin Elman的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汉学研究》4.1 (1986):339-343。 〈以序为书〉,《读书》2003.9:80-84。 编辑专书杜维运、黄进兴编,《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台北:华世出版社,1976〔第1册〕;1978〔第2册〕;1980〔第3册〕)。 康乐、黄进兴主编,《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初版,1983再版)。 《陈希达先生纪念文集:事业与情缘》(台北:陈希达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出版,1997)。 研究自述从「优入圣域」到「圣贤与圣徒」 近十年个人的研究聚焦在宗教文化史与史学理论两个项目。 首先,在宗教文化史方面,则基于以往孔庙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比较研究与儒教宗教性质的探讨。在「优入圣域」的阶段,孔庙被视为传统中国里政治与文化力量的汇聚点,以分析统治者与儒生集团在历史上的互动。在「圣贤与圣徒」阶段,则进而拓展此一成果,除了由概念上借着儒、释、道三教互比,厘清儒教的宗教性质;并且挪用孔庙从祀制与基督教封圣制(canonization)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另外并旁及其它武庙、通俗小说、像设与毁像的探讨。 其次,在史学理论方面,则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作为关注对象,检讨当下史学研究的因应对策。个人以前现代的治学精神,作后现代的事业:透过大量直接阅读后现代的名家,进而梳理出与史学的关联,必要时且切入中国史学的议题,达致交相切磋、知己知彼的效果。攸关的论文,则结集成册为《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个人未来研究的议题则是:从理学到伦理学。此计划旨在探索世纪之际中国道德意识的转化。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初叶,恰是中国由传统迈向现代的分水岭,揆诸道德思维,即是「理学」到「伦理学」的递嬗。本计划希冀能结合个人对中、西伦理学粗浅的理解,提供一己之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