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花岗
释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积12.9万平方米,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

景点简介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为推翻清政府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骨干会员牺牲百余人。 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原名红花岗,因潘达微先生觉得红花过于俗气,而且黄花又名菊花,具有寒雪风骨,因而将烈士丛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这座烈士陵园。这座陵园布局庄严雄伟,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具埃及和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这在中国是罕见的。据说,陵园设计是杨锡宗先生的手笔。杨先生与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吕彦直是师兄弟。

建筑构造

黄花岗墓园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

现陵园面积已扩大到16万平方米,园内栽有各种开放黄花的草木和木本植物,例如:黄素馨、黄穗冠、黄芍药、黄菊、黄梅、桂花以及黄花、夹竹桃等。四季黄花不断,象征烈士精神不朽。岗顶为72烈士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绕以铁链栏杆。上有四柱方形钟顶碑亭,树“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后面是一座麻石建成的纪功坊。上半部以72块矩形石块,砌叠成金字塔形坊顶,顶上矗立一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造型别具一格,颇为壮观。坊额镌有章太炎所题篆文“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后还立有详细纪录武装起义经过的石碑。南墓道为碑林,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重千钧。两条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

整个墓园占地约3 万平方米,园内苍松翠柏长青,繁花并茂,还建有黄花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是革命纪念地,也是参观游览的名胜景点。

此外,烈士陵园内还有冯如(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墓、潘达微墓等。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陵园建设,筑起围墙,加强整治保护。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两次拨款维修,使浩气重现,1986年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黄花浩气”。

起义战役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商量卷土重来的计划。参加会议的有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起义。他们计划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党人500(后增至800) 组成“选锋”(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领一军入湖南,赵声率领 一军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

同盟会接受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发动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筹款购械、 组织联络都有专人负责。为了更好地领导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 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下设调度处、储备课、交通课、秘书课、编辑课、出纳课、总务课、调查课,具体领导这次起义,并陆续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作为办事和储藏军 械的地点。革命党决心把这次起义组织好。

统筹部成立后,各课分别派人进入广州开始活动。4月8日,省城内外及各省革命力 量大体联络就绪。统筹部决定发难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进攻,赵声为总司令,黄 兴为副。“选锋”之外,加设放火委员,预备临时放火,扰乱清军军心。

但是,就在统筹部开会这一天,发生了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事件,广州戒严。加上美洲的款项和由日本购买的军械也未到,因此,发难日期不得不推迟。

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指挥部。当时,广州革命党人已决定于26日(三月二十八日)举义。因日本、安南方面的枪械稍迟方能运到,而准备响应起义的新军第二标又有5月3日(四月初五)即将退伍的消息,这就使起义陷于既不能速发,又不能拖延的困难境地。黄兴等人临时决定起义延缓一日,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占飞来庙,迎接新军和防营入城;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但胡毅生、陈炯明等认为清军已有防犯,提议改期。姚雨平反对改期,但要求发枪500枝以上。黄兴在喻培伦、林文(即林时爽)等人激励下,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按期发难。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选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督署。督署卫兵进行顽抗,革命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找不到张鸣歧,便放火焚烧督署衙门,然后冲杀出来,正碰上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林文听说李部内有同志,便上前高呼: “我等皆汉人,当同心戮力,共除异族,恢复汉疆,不用打!不用打!”话未讲完,被敌人一枪击中,当场牺牲。刘元栋、林尹发等5人也相继中弹。黄兴被打断右手中食二指第一节,便以断指继续射击。随后,黄兴将所部分为三路:川、闽及南洋党人往攻督练公所;徐维扬率花县党人40人攻小北门;黄兴自率方声洞、朱执信等出南大门,接应防营。 攻督练公所的一路途遇防勇,绕路攻龙王庙。喻培伦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左手执号筒,右手拿手枪,奋勇当先,投掷炸弹。战至半夜,终因众寡不敌,全身多处受伤, 率众退至高阳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垒,向敌射击。后因敌放火,他们才被迫突围,喻培伦被俘遇害。

往小北门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军。经过一夜作战,打死打伤敌人多名。最后,张鸣岐放火烧街,徐维扬率部突围,被敌逮捕。黄兴所率一部行至双门底后,与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合的巡防营相遇。温部 为入城方便,没有缠带白巾,方声洞见无记号,便开枪射击,温带雄应声倒下。对方立 即发枪还击,方声洞牺牲。战至最后,只剩黄兴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4月 30日回到香港。 起义前夕,曾通知惠州等地会党于4月28日响应。届时,顺德会党数百人竖旗响应, 夺占乐同团练分局。4月30日,在李准进逼下,会党解散。

这次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新军子弹被收, 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 到枪械,起义爆发后藏匿不出。这样,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

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 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 起义。

黄花岗起义集中了同盟会所有的人力、财力,作了长期的准备,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越华路小东营5号,是一座颇具岭南民居特色的青砖大屋建筑。它座北向南,占地五百余平方米,在清代这里是一官员的住宅,称"朝议第"。1911年4月,黄兴由香港抵穗,将起义指挥部设在当时距清两广总督署(现省民政厅所在地)最近的小东营这处民宅。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亲率"选锋队"(敢死队)一百多人由此出发攻打两广督署。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揭开了辛亥革命序幕。

此幢大屋至建国后成为曾任广东省政府副主席、爱国民主人士李章达先生的产业。1956年李章达之子李诵刚遵照其生父的生前愿望,将房屋献给国家。1958年被辟为纪念馆。

196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风云

——辛亥革命策源地“箭竹顶”

话说1904年正月十五,邱逢甲在广东兴宁石马“星窝子”——“顺裕庐”挥笔写下“迁善楼”三个字后,在子渊先生家里住了一晚。为了掩人耳目,第二天一早,吃完早点便坐着轿子,跟何子渊一前一后到了离星窝子大约八里开外的“箭竹顶”古茶场,因箭竹顶茶场是何子渊家的祖传产业,地避山高,环境险峻,外人轻易不敢涉足,正是革命党人畅谈国是,针砭时弊的理想场所。故,但凡党内、盟内有重大事项要最后敲定,均要到箭竹顶协商、拍板。那天,先后赶到箭竹顶茶场的还有子渊先生的“拜把子”兄弟——兴宁:肖惠长、平远:姚竹英、梅州:江伯坚等同志……在那次碰头会上,大家基本敲定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的行动方案,并做了具体分工:由姚竹英继续保持与潮安人许雪秋的单线联系,肖惠长、江伯坚负责联络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何子渊负责经费筹集工作,“光汉茶庄”作为革命党人联络、避风、掩护的秘密据点……

但,思想一贯激进的邱逢甲先生,这一次却异常冷静,认为条件还未成熟,自始至终均持保留意见。后来也正应了邱逢甲的高见,两次黄冈起义均因泄密及诸多原因而导致失败,其中1907年的第二次起义规模空前,参加响应者达5000余人,潮梅两地革命党人悉数参加,影响巨大,给风雨飘摇的清廷以沉重打击。

1907年5月,黄冈起义失败后,何子渊等领导人随即返回梅州。不久,肖惠长、江伯坚、姚竹英等革命党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半年有余。其中:姚竹英在箭竹顶茶场住了半年多,肖惠长、江伯坚住了四个多月,邱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党领导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于1908年(戊申年)初夏,第二次来到箭竹顶茶场商讨对策,肖惠长、江伯坚、姚竹英等革命党领导人最后在何子渊、丘逢甲、罗幼山等人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1904年,丘逢甲在箭竹顶茶场策划“黄冈起义”行动计划期间,为石马私塾先生黄彩平题写的屋名“迁善楼”墨宝,因刻石师父不小心泡了水,缺损了一角,这次子渊先生又在箭竹顶茶场议事厅请丘逢甲即兴挥毫重写了一张,为此,黄彩平还特地减免了何家两斗谷种的地租以表示谢意。

起义失败后,肖惠长、江伯坚、姚竹英等革命党人身份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一月有余,其中:姚竹英在箭竹顶茶场住了40多天,肖惠长、江伯坚住了11天,最后在何子渊、丘逢甲、罗幼山等人的疏通、保举之下得以脱险……

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一共住了两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间,特地以何子渊的字:“东汉”为据,为子渊先生题下“光汉茶庄”和“渊庐”两幅墨宝。“光汉茶庄”坐落在石马镇石马圩“光记”商店对面,营业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渊的弟弟子韶负责经营,是箭竹顶茶在海内外的经销母店,同时也是革命党人的地下联络点;箭竹顶茶在清朝乾隆年间非常出名,行销海外、南洋一带,民国时期,曾以此茶馈赠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陈济堂、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等名人,均赞不绝口;“渊庐”座落在“光记”旁边,建筑面积约50多平方米,专供何子渊在石马中小学上学的子孙寄宿及革命党人临时落脚之用。

话说邱逢甲1904年正月十八回到兴民学堂,当天便接到广东省政府的调令,不久便奉调广东学务处任职……嘉属革命党人何子渊、萧惠长、江伯坚等人不甘心“黄冈起义”之失败,不久又与广东兴宁石马人氏:同盟会早期核心领导人何天翰、何天炯等同志积极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参与筹划惠州和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3月上旬,特指派石马刁田村的革命党人陈文友负责和罗炽扬、严德明等人从香港运带驳壳枪18支、无烟枪17支,还有九响枪和弹药一批回惠州,拟在惠城起义,商船在大亚湾澳头靠岸时,遭巡逻清兵搜查,陈文友等人当场被捕,罗炽扬乘机逃脱。身份爆露后,严德明想用革命大义说服士兵,兵勇们都尊称他们叫“革命先生”,戒备随之松懈,严德明乘夜色逃脱,陈文友被严密解递惠州。案发后,同党严确廷偕惠州中学学生杨瑞廷驰往营救未遂。驻惠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凭直觉发现革命党人起事在即,遂密令捕获严确廷,随后专船押解陈文友、严确廷到广州,密囚于南海监狱。

1911年3月29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等革命同志围攻督署事败,文友闻之,在狱中连声哀叹“同胞可怜、同胞可怜……”,狱卒闻之应曰“是诚可谓不畏死者也!”。第二天,遂被斩于监狱门外。

烈士陈文友、严确廷遗骸和“三·二九”死难烈士遗骸一同堆放于咨议局门前,后由潘微达收葬于黄花岗。1919年,审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为56人,1922年,审定第二批为16人,1932年,审定陈文友等烈士13人,另立一碑,碑文为胡汉民所书。

本文节选自《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渊先生诞辰145周年庆典专刊》;广东兴宁市石马镇党委、石马镇人民政府主编的《文化石马》等文献】

2010.8.6

相关文献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2009年高考古体长诗,被评为“最牛满分作文”)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狝。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

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

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路线门票

门票:免费开放

周边公交:(黄花岗站)6,1,16, 65, 74, 85,112,192, 201, 219, 220, 223, 236, 285, 271, 290, 535,78, 833, 862B ,862, 高峰快线12, 高峰快线8, 夜46, 夜5,大学城4线

附近地铁:5号线—— 区庄站,13号线——黄花岗站(未开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