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喉鹀指名亚种 |
释义 | 黄喉鹀指名亚种(学名:Emberiza elegans elegans)属小型鸣禽,体长约15cm。雄鸟有一短而竖直的黑色羽冠,眉纹自额至枕侧长而宽阔,前段为黄白色、后段为鲜黄色。背栗红色或暗栗色,颏黑色,上喉黄色,下喉白色,胸有一半月形黑斑,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羽色较淡,头部黑色转为褐色,前胸黑色半月形斑不明显或消失。一般主食植物种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中国四川中部及台湾,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半岛及琉球群岛等地。 中文学名:黄喉鹀指名亚种 拉丁学名:Emberiza elegans elegans 别称:黄眉子,黄凤儿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鹀科 属:鹀属 种:黄喉鹀 亚种:黄喉鹀指名亚种 命名者及时间:Temminck, 1836 英文名称:Yellow-throated Bunting 外形特征雄鸟,上体显然较东北亚种为深而富有栗色,翕部有窄的黑纹,背部纵纹均较宽黑,羽缘栗色;后颈的灰色不浓,颈和腰鼠灰色;两胁纵纹浓著,是带有黑色的桔褐色。雌鸟色暗淡。 雄性成鸟(春羽):额基,眼先,眼周,颊和耳羽均黑色,耳羽上方有一白色带;头顶和枕部黑色,具有短冠,由枕部黄色环所分开并和眉纹相连,并前伸至眼先而越过额上后,为白色细带;后颈和颈侧灰色,各羽具隐约的黑轴纹和斑点;上背和肩栗色,羽缘土黄,具黑色轴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褐灰色,微沾栗色;中央尾羽灰褐,其余尾羽黑色,羽缘灰白;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全白,仅羽基有一斜形小黑块,外翈尖端有一长形暗斑;次对尾羽内翈有一长形楔形白斑;小覆羽灰,中和大覆羽黑褐,羽端砂黄,尖部发白,形成翼上二条翼斑;小翼羽,初级覆羽和飞羽均暗褐,羽缘线栗红色,初级飞羽羽缘较灰;内侧次级飞羽黑色,羽缘赤褐;颏和喉柠檬黄色,下喉有一白带,胸部有一三角形黑带;胸侧和下体余部白色,体侧和两胁具栗褐色条纹;腋羽和翼下覆羽均白。 雄性成鸟(秋羽):上体满布赤褐色,羽缘和羽端红褐;后颈的黑和栗色条纹更为显明;头部黑色,颊和胸部黑带均被土黄色羽尖所掩匿;枕部黄色和黄喉部分均较暗淡,羽端具细小暗色点斑;喉部的白色沾灰,两翼和翼上覆羽羽缘较春季更为赤褐。 雌性成鸟(春羽):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暗淡。黑色部分转为暗褐,具黑褐色羽干斑,黄色部分均较浅淡,后颈灰转为灰褐,具暗栗色斑;背部棕栗色而代之以褐栗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喉土黄色,上胸具黑块斑;腹、尾下污白,胁部具锈色纵纹。 雌性成鸟(秋羽):较春羽浅淡,上体的沙黄色和淡栗色较明显;颏和喉浅土黄色。 雄性幼鸟(秋羽):后颈和背部的栗色较著,最初幼鸟与雌鸟相同。 雌性幼鸟:和成鸟不同处在于冠环和颊、喉非黄色,而呈一种淡茶牛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较浅;脚肉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的林缘灌丛中,尤喜河谷与溪流沿岸疏林灌丛,也栖息于生长有稀疏树木或灌木的山边草坡以及农田、道旁和居民点附近的小块次生林内。黄喉鹀也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于山麓、山间溪流平缓处的阔叶林间以及山间的草甸和灌丛,极少活动于针叶林带,迁徙季节亦不结大群,途中会选择平原的杂木阔叶林落脚。 生活习性黄喉鹀指名亚种迁徒。春季最早在3月。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间、特别是迁徙期间多成5-10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多达20多只的大群,沿林间公路和河谷等开阔地带活动。性活泼而胆小,频繁地在灌丛与草丛中跳来跳去或飞上飞下,有时亦栖息于灌木或幼树顶枝上,见人后又立刻落入灌丛中或飞走。多沿地面低空飞翔,觅食亦多在林下层灌丛与草丛中或地上,有时也到乔木树冠层枝叶间觅食。 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繁殖期间几全吃昆虫。在长白山的研究,除成鸟在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为食外,幼鸟则多以昆虫的幼虫为食,主要有鳞翅目夜蛾科、麦蛾科、尺蠖科、螟蛾科、膜翅目叶蜂科、毛翅目石蛾科、双翅目食蚜蝇科。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四川中部(旅鸟)及台湾(2月),西伯利亚东部,日本(留鸟)北海道,千岛群岛,朝鲜半岛及琉球群岛等地。 繁殖方式繁殖期5-7月。1年繁殖2窝,第一窝在4月末至6月初,第二窝在6月初至7月初。刚迁入繁殖地时成群活动在低山开阔地带的农田、道边、河谷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和小林内,随着天气的转暖,逐渐沿河谷与道路两侧的次生林和灌丛向上部地带扩散。4月中下旬开始占区和求偶鸣叫,羽冠耸立,鸣声悦耳。5月初开始营巢,在林缘、河谷和路旁次生林与灌丛中的地上草丛中或树根旁、也在离地不高的幼树或灌木上筑巢,距地高0.8m以下。 每巢仅繁殖1窝,不用旧巢。第一窝多在地面,第二窝多在茂密的灌丛中或幼树上。巢呈杯状,外层用树的韧皮纤维和枯草茎、叶以及较粗的草根等构成,内层则多用细的枯草茎、草叶和草根,再垫以兽毛等柔软物质。巢的大小为外径11-15cm,内径5.5-7.6cm,高8-11cm,深4.3-6.0cm。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通常先筑外部结构,然后再筑内部,最后再铺内垫物。营筑过程,最快的要5-6天,最慢的要7-8天才能筑成。通常第一窝筑巢时间较长,巢的结构较精致;第二窝筑巢时间较短,巢的结构较粗糙。 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6枚。第一窝多为6枚,少为5枚,第二窝多为5枚,少为4枚和3枚。1天产1枚卵,产卵时间在早晨5:00以前。第一窝产卵时间在5月初至5月末,大量在5月中下旬;第二窝在6月中旬至6月末。卵灰白色、白色或乳白色,被有不规则的黑褐色、紫褐色和黑色斑点和斑纹。卵为钝卵圆形和长卵圆形,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卵期间甚为恋巢,特别是雄鸟,有时人到巢前亦不飞,但雌鸟较胆怯,人还未到巢前即离巢而藏匿于丛林内。孵化期11-12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除枕、肩、背中心、前肢、股沟和两眼泡之间有少许纤细的灰色绒羽外,其余全赤裸无羽、桃红色,眼泡灰色。雌雄亲鸟共同育雏,10-11天幼鸟即可离巢,在有干扰的情况下,留巢期仅8-9天。幼鸟离巢后在雌雄亲鸟带领下在巢区附近活动,但不再回巢过夜。 亚种分化无内容种群现状无内容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