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河大学 |
释义 | 黄河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中外联办综合性高等学府,于1985年5月在河南省郑州市正式成立。 黄河大学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美籍华裔联合创办。河南省提供位于郑州花园口附近、黄河之滨的原省委第三招待所作为校址。 1980年,美籍华人教育家程君复应邀来华访问。在访问中国后,程君复意识到中国没有一所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高等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在河南省尤为突出,全国当时有80余所重点大学,河南没有一所。程君复对祖国人才不足和高等教育不均衡的状况十分担忧。为改变河南教育落后的局面,就在这次行程中,他提出了由海外华人合办一所高水平的黄河大学的设想。 1984年年初,河南省政府与程君复就有关筹建黄河大学事宜进行磋商,并于4月1日签订了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河南省政府组成了由省长带头的国内筹委会,将占地1200余亩的原省委第三招待所辟为黄河大学校址。程君复等华裔组成了海外筹委会,负责筹集资金,聘请教授等工作。随后,程君复向东南亚和欧美的海外华人发出了捐款倡议,在他的推动下,仅在美国,就得到了300余位海外华人的响应,还有一部分人士愿意到黄河大学任教,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更把位于夏威夷的一幢写字楼卖掉,将所得的资金全额捐给了黄河大学。孙穗芳女士捐资10万美圆。黄河大学的创办是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的产物,是中美合办,也是中外合办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祖籍河南项城的袁世凯之孙袁家骝参与了学校的筹办过程(根据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徐有礼的讲述)。学校成立之初,《人民日报》海外版、《参考消息》均对这所学校进行了大幅报道。当年除夕夜,美国媒体ABC电视台把黄河大学的成立列为当年重大新闻。在美国播报学校成立办学层次定位很高,是国内唯一一所只招收研究生,全面实行美式教育和全英文教学的高等学府。开设研究生专业:美国研究、英美语言文学、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四个专业。设生物工程研究所。学校首任校长由两院院士,两弹功勋科学家秦元勋担任。 学校成立后,逐渐开始招收本、专科生。学校招生的本、专科专业有4个,其中有建筑工程、计算机技术、对外经济贸易、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学校发展成为以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并重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规模一直没有扩大,一直保持着小而精。黄河大学的研究生原计划大都出国深造。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新体制的学校在当时的环境下受到很多限制。秦元勋校长离校后,学校内部种种原因,造成学校办学困难。人才流失严重,于1991年整体合并到郑州大学。校址恢复为黄河迎宾馆。 翻看郑州大学部分教师简历还可以找到黄河大学的身影。如郑大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杨久俊博士。 人物链接: 程君复(Cheng Chunfu,1937-2005),男,1937年生于江苏,祖籍江苏南京。2005年9月21日在美国费城去世。美国华人学者,数学教授,著名侨领。程君复幼时在上海就读小学,1949年迁居台湾。1957年赴美,在蒙大拿大学就读本科,毕业后于1961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驻韩美军士兵。两年后退役,并入读费城天普大学,取得数学教育博士学位,之后在该校从事了30多年的教学工作,任美国天普大学数学系教授。少数民族学院副院长。1980年来华访问时,提出由中外华人合办黄河大学之设想。1984年,与河南省政府商定联合创办黄河大学。在美国先后成立了20多个联络网,参加筹委会者100多人,其中有华裔学者,实业界等各界人士。至1985年8月,应聘在黄河大学执教的名教授、博士已有120多人,其中来自国外的有54人。1985年9月正式开学。他还兼任费城华人总商会董事长、费城世界文化交流学会董事、美国社会大学董事 孙穗芳,孙逸仙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夏威夷中国妇女慈善会会长、美国夏威夷太平洋大学校董,在海内外担任许多名誉职务,如担任中山大学香港校友会名誉会长、香港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 <BR>孙穗芳,1936年生于上海,孙科与严霭娟之女。生逢乱世,孙穗芳自小就未与生父谋面。一岁时母亲改嫁,继父对她没有感情,经常因一些小事打骂她。1948年孙穗芳毕业于上海世纪小学,常被人夸赞长相酷似祖父孙中山,因而开始对孙中山产生兴趣。此后几年因生活所迫随母亲辗转于台湾、香港等地,1950年初在香港第一次见到祖母宋庆龄。1951年被母亲送回上海,进入上海启秀女中读书,向往着新的生活。19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第八女中,却因家庭出身问题无法进入大学学习。后经祖母宋庆龄介绍,于次年进入上海同济大学读建筑系,仍旧常常遭到批判和不公正的待遇。1958年被送到上海近郊农村劳动,1959年初以探亲为名到了香港,一边在香港大学修读校外课程,一边在一家室内设计公司工作。1965年结婚,1967年移居美国夏威夷,在夏威夷太平洋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孙穗芳1966年11月赴台与生父孙科第一次见面,盼望了三十年的事终于实现。父女感情甚笃,从这年起孙穗芳每年都回台湾两次看望父亲,直至1973年孙科逝世。 <BR>自从定居夏威夷起,孙穗芳便开始着意于祖父孙中山的故事,随着对祖父当年事业的深入了解,她愈发对祖父产生了由衷的景仰之情,并产生了一种使命感,决心要向广大年轻人宣传祖父孙中山的思想和主义。1980年,孙穗芳接到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朱学范的邀请,阔别21年之后重新踏上了大陆的土地,先后访问了广州、杭州、南京和西安等城市,拜谒了祖父的故居和灵寝,瞻仰了黄花岗烈士陵墓,对祖国产生了深厚的认同感,更加坚定了她宣传祖父思想的信念。1985年,孙穗芳倡议发起建立“孙逸仙心血管医院”,1992年举行了开院典礼。此后,孙穗芳便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祖国发展教育事业上,她捐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参与创立了河南省郑州市的黄河大学,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由海外华侨与大陆共同合办的大学,孙穗芳还资助了近80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她相信发展教育和医学是祖父当年所致力的事业。1997年,孙穗芳在夏威夷大学卡匹奥兰尼社区学院图书馆,成立了孙逸仙博士中国文物收藏馆;1998年向香港政府建议将西区公园改名为中山纪念公园并获准建造孙中山铜像。1999年5月孙穗芳获得了夏威夷众议院颁发的“人道和平奖”,以奖励她对孙中山思想的实践和推广;同年8月,夏威夷州长宣布1999年8月19日为孙穗芳博士日;2000年5月,夏威夷众议院向孙穗芳颁发了“人道慈善和平奖”,表彰她对人道工作及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 秦元勋(1923-2008)家。贵州贵阳人。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4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调研室副主任、科学普及处处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学会计算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数学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在常微分方和的定性理论、运动稳定性、近似解析、机器推导公式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处于开创的地位。其中极限环的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负责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计算工作。是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项目的主要工作者之一。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开辟了计算物理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发表论文九十余篇。 杨久俊 男, 1955 年 5 月生于河南邓县,教授,博士。经历: 1982 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材料及制品专业 1985 年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学专业 ,毕业后担任黄河大学硅酸盐专业教师。1991年随黄河大学并入郑州大学工作,历任郑州大学建筑材料系主任,建材学院副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为郑州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导,材料学博导。科研成果: 近年来历承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郑州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访问学者基金,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等十余项,横向项目七项;参加的“防水混凝土防水性能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 “非烧结粉煤灰微珠耐火、耐火隔热砖”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粉煤灰墙体材料研制”项目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垃圾墙体材料研制”和“新型砌筑干粉”分别获河南省环保局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 6 项;实用新型专利 1 项;另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4 项,已公告;编写专著 1 本,公开发表论文 60 多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