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果茄 |
释义 | 简介所属卷:Solanum Linn. 所属科:Solanaceae 中文名:黄果茄 其它中文名:大苦果、野茄果(云南河口),磨莫仔养(云南禄劝),刺天果(四川金阳),黄果珊瑚、马刺(四川)。 文献来源:Solanum xanthocarpum schrad. et Wendl.(1795); Dunal in DC.(1852); C. B. Clarke in Hook. f.(1883)excl. syn. S. armatum R. Br.; Hemsl. (1890); Levl.(1908); Bonati in Lecte.(1915); Bitter(1923); Hand.-Mazz.(1936). 形态特征描述字段:直立或匍匐草本,高0.5—1米。植物体各部均被7—9分枝的星状绒毛并密生细长的针状皮刺、除幼嫩部分外星状毛被逐渐脱落而变稀疏,刺长0.5—1.8厘米,先端极尖,基部间或被有星状绒毛。叶卵形至圆形,长4—6厘米,宽3—5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近心形或偏斜,边缘通常5—9裂或羽状深裂,裂片边缘波状,两面均被星状短绒毛,中脉及侧脉的两面均着生尖锐的针状皮刺,侧脉与裂片数相等;叶柄长2—2.5厘米。聚伞花序腋外生,通常3—5花,花冠蓝紫色,直径约2厘米,萼钟形,直径约1厘米,外面被星状短绒毛及针状皮刺,裂片长圆形,先端骤渐尖,花冠辐状,筒部隐于萼内,长约1.5毫米,冠檐长约1.3—1.4厘米,裂瓣卵状三角形,长6—8毫米,两面被星状绒毛;雄蕊长约9毫米,花药约为花丝长的8倍;子房卵圆形,直径2毫米,顶部疏被星状绒毛,花柱长约1厘米,被极稀疏的绒毛及星状绒毛,柱头截形。浆果球形,直径约1.3-1.9厘米,初时绿色并具深绿色条纹,成熟后变为淡黄色;种子近肾形,扁平,直径约1.5毫米。花期:冬至夏季,果熟期:夏季。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小鼠腹腔注射植株地上部分的氯仿或乙醇提取物1000mg/kg,出现翻正反射消失,死亡。根皮和茎的水或醇提取物对寓体蛙心小剂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 地理分布分布及生境:见于云南省河口、蒙自、元江、元谋、禄劝、巧家海拔125—880米地区,个别也上达到海拔1100米,喜生于干热河谷沙滩上。我国湖北、四川、广东及台湾也有。广泛分布于热带亚洲(阿拉伯地区,印度,斯里兰卡,马六甲,越南,泰国)澳洲及波里尼西亚而到日本南部,在东部非洲成为杂草。 化学成分黄果茄含龙葵碱、澳洲茄碱,它们都是含糖的生物碱,水解则分别生成龙葵胺或澳洲茄胺和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又含脂肪油及甾醇类;脂肪油为半干性,其脂肪酸为油酸42.93、亚油酸36.18、软脂酸5.37、硬脂酸9.77%等,甾醇之一为黄果茄甾醇。还含薯蓣皂甙元;灰分为5.9%,其中含有K、Na、Mg及痕迹的Fe、Cl等。 药理作用印度民间常用本植物治疗咳嗽、发热及心脏病。全草的醇提取物及生物碱乌甙部分有强心作用。对离体蛙心、猫心房戌心室肌、乳头肌在一定浓度时,能增强其收缩及张力,但如浓度过高,反降低其收缩力。对完整犬的心房及心室,也能增强其收缩振幅,血压亦有逐步的升高。长期用药可显著降低豚鼠肺及支气管中组织胺含量(80%),而对皮肤、胃的组织胺有轻度上升;糖生物碱2毫克/公斤腹腔注射二周,对受鸡蛋清致敏的豚鼠有保护作用。对支气管病人的治疗作用可能由于其使支气管及肺中的组织胺耗竭有关;此外其中所含的无机硝酸盐成分也有某些祛痰作用。粗提取物、叶茎的醇提取物、树脂性成分同样皆有某些释放组织胺的作用。 【性味】苦辛,温。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瘀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炖鸡,外用:擦患处或研末撒。 黄茄果药用附方①治睾丸炎:黄果茄根七株,马鞭草根五株,灯笼草根七株,合猪腰子炖服;合青壳鸭蛋炖服亦可。 ②治牙痛:黄果茄干根五钱。水煎服或煎浓汤漱口。 ③治头部发疮:黄果茄鲜果,切成二半,擦患处。 ④治手足麻痹,风涅性关节炎:黄果茄鲜根二至三两,炖母鸡服。 ⑤拔脓头:黄果茄子,置新瓦上焙干研末撒患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