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国钦 |
释义 | 《韩江》文学杂志主编黄国钦个人信息 姓 名: 黄国钦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4/12/31 民 族: 汉族 职业生涯 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在当地发表。1989年调入潮州市文联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和文学编辑工作。主要成就为散文及小说创作。迄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文学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花城》《作品》《散文》《美文》《广西文学》《福建文学》《电视·电影·文学》《散文选刊》《广州文艺》《芒种》等40多家中央和省级报刊以及《延安文学》《佛山文艺》等40多家地级报刊发表散文.小说共173篇约145万字。 1989年12月任潮州市文联办公室副主任兼组联科副科长,1994年任组联科长,1995年任副主席,1996年任常务副主席(主持全面工作),2001年任主席。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文联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编辑委员会委员.潮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韩江》文学杂志主编。 个人作品 已出书目:散文集《心路屐痕》,1994年5月广东旅游出版社(自选集);散文集《粤海散文集·潮州卷》2003年6月花城出版社(主创并主编);小说散文集《梦年纪事》2003年7月海风出版社(自选集);散文集《情系潮州》2004年9月海风出版社(主编)。 散文《烟雨潮州》获广东省首届秦牧散文奖 另有19篇作品在《羊城晚报》《华声报》《延安文学》等19家报刊的全国征文中获奖 有8篇作品被拍成电视散文并在中央和省广播电视学会节目评比中获奖 福建省石狮市水果大王黄国钦石狮市“八大王” 之五 水果大王黄国钦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国钦是宽仁街居民,有个体经营牌照。主要经营蔬菜兼水果生意,是一位具有商品意识的个体经营者。“一打三反”运动过后,石狮街几个商贩合并为一个小组,从事经营活动。当时,中央政策逐渐开放,允许个体经营发展。那些商品意识强、有供销经验的人,正可以把生意做大。 黄国钦抓住了这个机会,专心做水果生意。因为他发现,蔬菜容易腐烂,生意做不大,而水果容易储存,可做成大生意。因此,他利用自己搞供销的经历,到河北、山东等地与供销社联系,请他们代购苹果和梨,用火车发到福建漳州,由他的小儿子在漳州接货搞批发,并把最后剩下批发不出去的水果运回石狮,由大儿子卖出去。父子三人还租入客流量大的汽车站对面石狮托管站的店面,自己经营。 这样,黄家父子搞起了一条龙的水果生意。父亲负责搞采购和运输,小儿子在漳州搞批发,既有北方的苹果和梨,又批发漳州的香蕉、荔枝、桂元(龙眼)等南方名优水果,贩运到北方城市销售。在漳州批发不出去的水果,则被运抵石狮出售。同时,他们还把南方香蕉、荔枝、芦柑、桂元(龙眼)等新鲜水果贩到石狮出售。他们的这种经营方式,用过去的话说,就是“长途贩运”或“投机倒把”,每年赢得上万元的收入。 有一次,黄国钦从永春一下子买进10000斤芦柑,准备批发至北方和石狮、晋江等地。这个数字在当时确实很大。不巧的是,进驻石狮的工作队和石狮公社领导得到了这个消息。当时工作队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复辟,正苦于没有典型材料,于是就把黄国钦批发水果达10000斤的事写成材料,把黄国钦列为“水果大王”,成为“八大王”之一,作为典型进行批判。 现在,黄国钦已经66岁,赋闲在家,其长子还在经营水果,规模不大。 石狮市“八大王” 事件: 所谓“八大王”,究竟何许人也?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今天,回顾“八大王”的传奇般经历,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曲折过程,应当不无启发意义。 石狮市“八大王”今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照搬前苏联模式,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能是纯而又纯的公有经济。不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不承认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在这一阶段的作用,不承认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更不承认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而是认为越大越公越好,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被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异己,必欲除之而后快;认为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认为商品生产是“地下黑工厂”;认为商品交换是自由买卖,投机倒把,等等。 20世纪60年代福建省的石狮,小商品市场已经很繁荣,这是石狮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石狮市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华侨有30万人,相当于全市的人口。从经济地理来分析,石狮市是穷乡恶土,只有10000余亩的水田,其余多为“风头水尾漏沙地”,只能种地瓜。每逢水、旱灾,就吃不饱饭。除了花岗石和沙子,石狮也没有其他矿产资源。因此,石狮市世世代代有许多男子到南洋去谋生,成为“番客”。起初,“番客婶”主要使用外汇度日。后来,她们把海外亲人携带或寄送回来的家用小洋货摆到街上出售,包括写满洋文的手表、怀表、皮鞋、梳子、领带、香水、痱子粉、皮箱,但最多的是各种衣服,如衬衣、外套、西装、裙子等。“番客婶”或以物换物,或用它们换来现钞以购买粮食、蔬菜。因为她们卖的多半是旧衣服,所以她们的摊子又叫做“估衣摊”。她们的顾客,不仅有本地人,也有不少外地人。就这样,石狮市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估衣”为主的小洋货市场。 石狮市人有经商传统,有商品经济头脑,他们不仅利用小洋货从事买卖活动,还广泛利用其他的机会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例如,在风行领袖像章的年代,石狮人迎合当时“个人崇拜”的政治需要,大量生产加工像章,贩运到各地去销售,取得了成功,一些私营老板尝到了在当时可谓巨大的甜头。就这样,一些从事商品生产和购销的个体私营业主户就在这样的交换过程中产生出来,石狮市则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大革命”后期,个体私营业主更是冒着被批判和坐牢的风险,开始更大规模地从事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探索市场经济之路,发生在石狮的所谓“八大王”事件,就是当时石狮发展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的见证。到20世纪80年代初,政策放宽,华侨以物代汇,不再寄钱而是寄物件回来。每天,石狮市都会收到一两千包从海外寄来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石狮市小洋货市场更是风靡一时,被称为“小香港”。 总之,石狮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敢于从事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摆地摊、卖“估衣”。尽管这还是最低层次上的商品经济,但是,在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下,这种商品经济仍被视为资本主义的自由买卖和投机倒把,并因此而受到被铲除的威胁。1975年,石狮市曾把“八大王乱市场”的情况写成材料,送到北京,作为典型批判的对象。1976年,中央新闻电影记录片《铁证如山》在全国各地播放,其中有一段解说词称:石狮的资本主义小摊点有993个,日成交额达60余万元,从钟楼脚到民生街,只有500多米左右小街,正是当时的繁荣景象。出现了螺丝大王、水产大王、票证大王、水果大王、烟丝大王、砖瓦大王、粮油大王、扑克大王等“八大王”,即年收入超过10000元的典型。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一个时期,这种批判仍在进行。例如,当时的一份批判材料就这样写道:“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石狮镇乌云蔽空,浊浪翻滚,资产阶级帮派勾结城市资本主义势力,向社会主义猖狂进攻。以自由市场闻名全国的侨乡石狮镇;4000余户的乡镇就有近千家的小摊贩,每天上市的有25000多人,成交总金额达670000余元,比国营合作商店的营业额还多一倍以上,经营行业二三十种,国家一二类物资以及30多个国家的进口商品充斥市场,各类工业品之多更是指不胜数。……这些摊贩布满大街小巷,一层挨着一层,一摊连着一摊,一直摆到国营商店的柜台边,几乎占领了社会主义的商业阵地……在这资本主义全面复辟,自由市场严重泛滥的妖雾里,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分子乱中求利,大发横财,垄断石狮市场的‘八大王’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