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国梁 |
释义 | 黄国梁人物生平黄国梁,福建平和县霞寨铜陵(今名钟腾)村朝阳楼人,为乾隆年间武科榜眼。 榜眼府在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原名铜陵村),因为有了黄国梁,所以才有了榜眼府。从资料和相关人员的叙述中了解到,黄国梁(1756—1795年)是漳州市唯一的一个武榜眼。他于清朝乾隆丙子年(1756年)生于铜陵村朝阳楼一个贫苦的农家。其父黄天祥(朝廷诰赠武翼大夫)与其母卢氏淑德,生有七子,因家教严谨,都有出息,尤其是第七子黄国梁悟性极强,小时候读诗书,才华聪慧,而且身材魁伟,身高超过1.9米,臂力过人,在他的故乡钟腾村如今还保留着他年轻时练功用的几块大武石,每块重达340斤。黄天祥见黄国梁喜欢舞刀弄剑,酷爱武术,就倾尽家中积蓄,带他前往当时著名的严峰祖祠武馆,聘请名师,精心指导,传授武功。黄国梁秉性灵敏,勤学苦练,武功大进,刀枪棍棒样样精通,特别是刀功超群出众,手握120斤重的大刀,挥舞起来虎虎生风。 相关事件据说,有一次,他挑炭到小溪卖完归来,绕道路过大坪古圳岭脚,见一把120多斤的大刀要两位武馆学徒扛着,以为武生素质太差,过于文弱,说了几句,武馆学徒心生不服,说他“看人做事不费力,不敢真的试一试”。于是,黄国梁就势握住刀把一提,居然像持一根烧火棍般的轻松自如,且颇有架势地舞弄开来。顿时,武生惊羡不已。马上禀报师傅。武馆教头听后,认为黄国梁是难得的练武人才,若能把他招到门下,训练雕琢,他日必成大器。于是悉心打听后,把黄国梁招入武馆中,尽心调教,传授大刀套路。黄国梁一习三年,在名师指点下,加上平日勤学苦练,武功大进,尤其是刀功超群出众。 史籍记载据光绪《漳州府志》记载,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公元1777年),黄国梁参加武举乡试中举人,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公元1781年),他又进京会考,登进士,殿试发挥出色,黄国梁的“魁身踢斗”大刀技法,赢得乾隆皇帝和满场喝彩,被钦点辛丑武科第二名(俗称榜眼),特选为御前侍卫郎。据说,黄国梁当时不会说官话(北京话),由时在朝中担任要职的漳浦籍文华殿大学士蔡新翻译。蔡新曾作一对名联祝贺黄国梁登第:安土敦人敬长爱亲犹是当年遵古训;抚今追惜登科及第果然继世振家声。该联句首嵌入“安抚”之字,意指安抚寨,有饮水思源追念先祖之意;句中“敦人敬长爱亲”是对优良道德品质的赞颂,“登科及第”,“继世振家声”是对黄国梁光宗耀祖的祝贺。整副对联可谓言简意深,反映出蔡新深厚的文字功底,可见黄国梁与蔡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约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黄国梁在铜陵村故居附近择地营建一处颇有规模的榜眼府第,工程用银13300两。乾隆亲笔题写“榜眼及第”的金匾,悬挂于府第正厅中堂。嘉庆元年(1796年)黄国梁又用13300两白银在榜眼府斜对面的西北侧约600米处,建了一座三层楼高的四方形土楼,取名“余庆楼”。约在此左右,黄国梁去世,享年39岁。死因不详。灵柩由朝廷派官员护送回乡,一路上奏哀乐、击响鼓,18面爪哇铜钟敲鸣和音,隆重以葬,葬于铜陵桶盘摇珠,后移葬大坪圩岭。 黄国梁的祖居地朝阳楼前现仍保留有他中榜眼及第石旗杆(八角形)二台,中举人石旗杆(四角形)一台,是珍贵的历史见证,尤其是榜眼府第,可以说是漳州市一处十分难得罕见的武科文物古迹。钟腾村村支书说,黄国梁中榜眼后,故里的青年才俊以他为榜样,形成刚健习武的社会风气,大家习拳练艺,追求上进,讲武德,张正气。不但钟腾本村,而且邻近的学子也受学于此,当时经常用“钟腾能不能(有名气),看溪平(榜眼府读书的后代)”来激励读书人。 清朝乾隆乙未年(1775年),黄国梁19岁时考中秀才;乾隆丁酉年(1777年),21岁时考中武举人;乾隆辛丑年(1781年),25岁时进京会考辛丑科,高中进士。在同年朝廷殿试中,荣获一甲二名,以大刀绝技“魁星踢斗”惊服天下,被乾隆皇帝钦点为“榜眼及第”,授封为“一品御前带刀侍卫郎”,任职终身。黄国梁受封后,当朝文华殿大学士,漳浦人蔡新喜出望外,书写一副对联赞颂他:“安土敦人敬长爱亲犹是当年遵古训,抚今追昔登科及第果然继世振家声”,蔡新把黄国梁当成家乡的骄傲,和黄国梁结下深厚的友谊,如今大坪安抚寨黄氏大宗祠里还留着这副对联的真迹。黄国梁酷爱故乡山水,于乾隆甲辰年(1784年)回乡省亲时,曾游览附近的名胜“石晶宫”,品尝有平和第一泉之称的甘泉,题写“石晶圣泉”四个字于宫后石壁上,此手迹如今尚在,成为石晶宫的一处景点。 黄国梁任职期间,常服侍乾隆皇帝左右,微服随访游察民情,尽职尽忠,功德昭彰。据传于乾隆壬子年(1792年),南陲边界骚乱,威胁南国安全,百姓遭殃。朝廷授命黄国梁赴云南任提督,他不辱使命,以威镇邦,迅速平息叛乱;又以和感召,图耕励治,致使边陲安宁,民泰乐居。黄国梁卒于清朝乾隆乙卯年(1795年),享年39岁。其死因,民间传说不一。而传说最广的,则是因其生前为人刚正不阿,耿直尽职,得罪权贵,被视为他们篡权的眼中钉,以致遭到朝廷奸臣的暗害,不幸身亡。黄国梁英年早逝,乾隆皇帝对他的死极其悲痛,钦准其厚葬,由朝廷派大员护送其灵柩回乡,一路上奏哀乐、击响鼓、十八面爪哇铜钟敲鸣和音,以示隆恩,开始时葬于他的故里铜陵桶盘摇珠,后来移葬于大坪圩岭。后人留有一首称赞他的诗:“公本平民世务农,凌云壮志习武功;群英榜眼占鳌首,钦点御前侍卫郎;踢斗魁星招绝顶,腾龙起凤君恩封。” 榜眼府所在地霞寨镇钟腾村,距县城26公里,距霞寨镇7公里,风景秀丽,地灵人杰。据传黄国梁授任“一品御前带刀侍卫郎”后,竭尽忠诚、功德昭彰,乾隆皇帝为表彰他的功劳,特赐白银13300两,于庚戌年(1790年)在其故里钟腾村(原名铜陵村)朝阳楼对面选择风水宝地,营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宫殿式建筑——黄国梁榜眼府第;接着又赐13300两白银,在榜眼府西北约300米处,营建了一座形似古代大铜钱的三层大土楼——余庆楼,于1796年落成后,让黄国梁的族亲世代在此安居。此外,还在黄国梁的祖居地朝阳楼前竖石旗杆,显示其荣耀。 黄国梁榜眼府第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是一座古人精心设计、融入“天人合一”理念,具有借景寓意,饱含人文内涵的宫殿式杰出建筑。府第雄伟壮观,占地十余亩,具有清代中期建筑风格,府内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精美彩画,金碧辉煌;门楼景观,意蕴深远;人文内涵,极为丰富;府第四周环境优美,坐东朝西,背靠溪平山,西朝望月山,北面远眺为平和县著名的海拔1000多米的双峰山(又名双尖山),南望为径仔山,形似笔架。从高处俯瞰,整座榜眼府第确是青山绿水环抱中的一块风水宝地,风光无限,附属建筑三座土楼,风光独特。 榜眼府第以宫殿式的正厅大堂为主建筑,配以南北侧室,前为广场,围以院墙,大堂正面为照壁,北向特设门楼一座,面向京城。院墙外约5米处朝西向、南向和门楼北向8米处各有一口面积一亩以上的大池塘,池塘分别配以八角形的石旗杆二台和四角形的石旗杆一台。整座府第造型布局酷似一只稳伏在水中的巨大螃蟹。从北走近榜眼府,登3J台阶而上,便是设计独特的“双峰耸秀”门楼(以面对远景双峰山而取名),精致的长条石板、石基座、石门柱、石匾,用青砖拼成精致斜纹图案的砖墙,上配以三层翘角绿瓦飞檐,形成宫楼式的结构,门楼大门外侧两边配以两只正方形的大石楯,坚固大方,很有气势。内侧立二木二石的四根支柱为架,筑成遮雨式门道,上铺青瓦,设计一层翘角檐脊,配以彩绘图案,与门楼组成檐外檐、楼上楼的特色。走过门楼,就是府第广场,面积约370平方米,用石板条镶边,铺以红条砖,南、西、北三面均用青砖围成墙体,西向为中心的院墙砌成高分别为2.52米、2.18米、1.78米高低三坎状。广场内正东面就是府第主建筑,从广场登五级石阶就走进府第大厅,石阶由长达2.46米的青色大理石铺成,两边用0.4米宽的石板镶铺,形成一个光滑的斜面,入大厅门口有一对约1.6米高,造工精致的护门大石狮,极为气派。府第正厅设计为前低后高的台阶式二进大堂(象征殿试喜夺一甲第二名榜眼),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府第正厅大堂,左右两主柱上题写一副对联赞颂黄国梁:江夏分支光甲第,铜陵衍派振家声。下方门柱则题有一对门联:一门诗礼流长泽,千载香烟锁白云。下厅大门边各有侧室一间,与大门对应的天井边,立有两根直径竖立、支撑着粗大的木梁叠架排桷设檐,气势雄壮。府第主建筑内外雕梁画栋,屏风龙凤、花鸟鱼虫木雕、飞天仕女等古代人物图案,屋檐彩画,石门柱梅花图案,大门彩绘武将守护图威武逼真;屋顶上塑飞檐翘脊、双龙戏珠。整座建筑石条为基,青砖为砌墙,精选优质木料为梁桷,木工架屋匠心独运,叠木转梁,没有用一枚铁钉,屋顶桷木厚达6厘米,十分坚固而又美观。泥水匠砌墙,也技艺高超,石板、青砖都是精心挑选,如青砖用料要经过厚度统一规格、平直(稍有变形就淘汰)和人工水磨等三关,因此远近有“到铜陵榜眼府磨青砖、做洋(细)工”的传说。现榜眼府砖石墙体仍十分牢固,而且砖块之间的密合度很高,用刀片也难插进去。 府第上厅南、北面各开一边门与侧室相通,南北两边侧室都是三进带天井设计,其中紧靠广场的第一进为一大间;进入第二进需经过一座与主建筑大门墙体对齐砌起的石门,南侧北侧石门内有鹅蛋石砌成的通道约3米宽;第二进和第三进都是一大间带两小间,并有边廊(象征参加一甲殿试获第二名);第三进房门口通道的后墙边,各建有一口圆水井,泉水源源涌流,小井犹如螃蟹的双眼,形象逼真。侧室的墙砖与府第大厅用砖同一规格,墙体厚达0.4厘米,采用双砖封边,内外一致,全砖交墙,中间充以三合土粘结,十分坚固。府第南北侧室前有甬门,门上分别题“植桂”和“培兰”,充满雅趣而又显示良好的家族教育。当年府第南面侧室第二进天井种有古老的柏树和桂花树,北面侧室种有松树和玉兰花树,为府第增加黄绿的天然点缀,更显露生机与活力。 title=武榜眼当年练武的石碷 style=left src=a54e55fbe7cf6936034f56d1 黄国梁(1885--1958)集团军总参议。字少济,陕西洋县人。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1909年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五标标统。辛亥革命时任山西副都督。1914年月任第十二混成旅旅长。1927年任山西兵站总监,同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议兼山西兵工厂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山西省政协委员会委员。1958年1月4日在北京病逝。 黄国梁黄国梁(1900--1978)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粤军65军军长。号日如,广东增城欧福田村人。祖籍广东兴宁。1900年7月1日生于增城县二楷乡欧福田村。早年赴南洋,1917年回国。1919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第十二期步科。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在粤军中任职,参加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团长、副师长。1927年任第九军第十四师师长。1928年部队缩编后任第九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同年3月9日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1929年7月任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参事。1930年6月任武汉行营参议。1931年1月任第十七军总指挥部参议。同年9年任第四集团军教导大队大队长。1932年任第一集团军总部参议。后任直属警卫旅副旅长兼第一由团长、第十八军副师长等职。1936年2月5日任少将。1937年10月升任第六十七师师长,后调任第四十六军第九十二师师长,同年12月长沙警备司令。1938年9月任第三十七军军长。1938年4月6日任中将。1940年2月调任第六十五军军长。1946年任整编第六十四师师长。同年兼任徐州绥靖公署参议。1948年春任整编第二军军长、第七兵团副司令。同年7月任海南警备副司令。1950年赴台湾,任"国防部"中将高参。1959年10月退役。1978年5月11日病逝于台北。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 船舶操纵与控制. 教授,博士生导师,船舶操纵与控制实验室主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操纵性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船舶和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有:船舶操纵性和水下拖曳系统的动力学等。主持或参加过40余项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及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的教材有《船舶原理》,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