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官屯村
释义

黄官屯村隶属即墨市王村镇,位于王村镇的西北边缘,西与金口镇相邻,北近北海,南望(4公里)鳌山湾,交通便利。村前有603省道柏油公路,通往全国各地,也是岛里岛外的咽喉要道。村辖区200公顷,其中农田150公顷,建设用地30公顷。自1972年统一规划后,村形貌改变了历史上的西南—东北向的群,现成为方正的村落。至2006年全村有504户,总人口1562人,均为汉族。有闵、黄、鲁、王、阎、胡、朱、陈、隋、孙、卢、章、张、姚、刘、等姓氏。

村庄由来

明万历31年(1603年)章姓为占地产迁居沟壑西边,闵姓为占地产相继由丰城、雄崖所迁居沟壑东边,后有杨姓迁居于沟西崖定居(今已绝户)。

清初黄官屯、高旺庄由于联姻、投亲相继定居,初步形成,西边称高旺庄,东边的村落由于受黄姓明末官“百户”黄世荣的影响,改成黄官屯。清代的行政编制,隶属于高旺社、高旺庄,并一直延至民国。因此,南、北向沟壑也就是黄官屯、高旺庄的自然分界线。

两村的座落形貌呈西南、东北状,中间有一条西南-东北向的街,是当时鳌山卫下属雄崖所小官吏进城例政,述事所走出来的路,俗称官道,即称官道,不可随意更改,因此村民建房只能在斜道的南北两边,延至1972年统一规划。随着清王朝的灭亡,1912年,由地方政府撮合、两村同意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即黄官屯村。

政区人口

该村2006年,村前小溪架设钢混桥梁。西由南、北向直通滨海大道的刚化路面,603省道往东直通田横、丰城两镇至海阳市。村北有广袤的滩涂,村西南有2006年新建的旅游、休闲娱乐场所(供划船、垂钓等),名曰“川轩苑”。村东偏北1.5公里有文二山庙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是庙会集日,每逢庙会演戏3~5天,丰富了周边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加了集市贸易,增强了物资交流。庙宇规模是目前即墨地方较大的,影响深远。人口自然增长率10‰。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前全村有150多户,人口近900人,土地2000亩(包括近40%的盐碱、涝洼、贫瘠山岭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地瓜、玉米、大豆、谷子等。粮食亩产不足120公斤(平均),总产近22万公斤。年农业收入6.4万元左右,畜牧收入不过5000元。

解放后,经济初步得到发展。1953~1957年共挖水井11眼,挖掘小型水库4座。1957年粮食亩产近240公斤以上,总产量46万多公斤、133400元,是解放前的2倍。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村居户近200户、人口1140人。可耕田1900多亩,由于大搞积肥、压沙、压风石化,粮食大增产,而由于大炼“钢铁”等原因,贻误收获时机,主要农作物地瓜全部烂在地里,导致增产不增收。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1962年实行土地下方,号召生产自救,村民生活大有好转。1966年农业学大寨,深翻土地、压沙、压风石化、重修水库,开始重视农业科技、合理密植等因素,使粮食亩产400公斤以上。粮食总产77万多公斤,年农业收入23万多元,是建国前的近3.5倍。

1968年大队购置柴油机、钢磨、粉碎机,结束了人工推石磨的历史。1971年村投资11万元建第一处办公室及其附属设施。1973年大队购置3台拖拉机,增加了机耕面,农业产量大大增加,村固定资产近15.5万元。1983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村里建房增多。该村有耕地1800多亩,村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

1966年,村成立建筑队,年利润6万多元,从业人员50多人。建立小型锁具厂,从业人员28人,利润4万多元。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快速发展。两个私营小型锁具厂安排就业人员40多人,上缴利税3万多元。从事建筑人员300多人,年收300多万元。从事针织、服装、项链等有200多人(家庭妇女),年收入近150万元。2003年隋振泰投资300多万元建“振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水泥、砖)等,年产值600多万元,从业人员23人,上缴利税18万元,还有云兰锁具厂,年产值180多万元,从业人员24人,上缴利税1.4万多元。

第三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有小商店8个,每个年收入在1.5万~6万元不等。至2003年户户有自行车、缝纫机,摩托车拥有率为50%。拖拉机3辆,手扶拖拉机16辆,四轮货车6辆,客货两用车2辆,面包车4辆,私人轿车4辆,联合收割机1辆。90%居户有固定电话,35%的人有手机。

村中心每天下午有农贸市场,蔬菜、果品、肉、蛋、海鲜、食品、鞋、袜等商品拥有尽有。理发店3家,车辆维修店2家,有30%的居户从事服装、项链、手饰等加工业,经销服装、鞋袜、布匹、小商品的业户8家,年收入均1-3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

该村重视教育,清中晚期阎姓连续6代秀才,其中一代为翰林,末代秀才为阎方绪。1847年有私塾时有学生鲁凤进等。至1931年设小学,时有学上近30人,培养人才若干,后考入国立西北大学的有闵东甡、张方昌,时任教学先生刘统钦,后继任教学先生为鲁廷恭、孙敬臣等。解放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至1967年四个班级分散在村几所祠堂,1968年村投资建小学24间,1985年重建规范化小学,设备更完善。1986年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自1959年以来有大学生45名,其中家有4名大学生的有1户,3名大学生的有5户。

文化娱乐,远自清末、民国,历有秧歌队。1957年冬村成立柳腔剧团,每年正月活动于邻村。1959、1968年在王村公社文艺汇演中,两次获第二名。2006年,在该剧团断代29年后,投资4.5万元重建剧团,对周边地区影响较大。村设有老年活动室,台球、麻将、扑克、琴弦等应有尽有,丰富了老年人的娱乐情趣,文化大院内设有篮球场地,满足年轻人的体育爱好。

医疗卫生

解放前设有医生,1960年设卫生员2人。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1965年社卫生室,有赤脚医生、接生人员4人,医疗条件大为改善。2006年村建设社区医疗站,有医生2名。婴幼儿死亡率为零,人均寿命普遍提高。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舍茅屋草斋参差不齐,街道歪斜、狭窄,树木稀少,雨水流向自由。

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房屋130多幢,1972年村统一规划图纸,街巷纵横拉直,调整为四纵三横街道。同时,新建规范化小学,建重型锁具厂。1983年,新建村办公室(大院)及附属设施。20047年全村通自来水。2005年,村三横路向安装路灯,实现了水、路、电、信息四通。2006年,四纵三横街巷重修,砌水沟、垫风化石、路面压沙、加高路面,雨后不泞。村前有603省道通往全国各地。

人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45%以农为本,少数经商布匹、纸张、杂货等或以从事瓦匠工作,少有几人在外包工,亦有少数人在讨饭。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生活大有改善。首先实行土地改革,1957年人均粮食310公斤,是1949年的1.4倍;1976年农业收入6.4万元,是1957年的1.7倍;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村民生活迅速提高。该村有小锁具厂2个,1987年又建重型锁具厂一个。建筑队在青岛、即墨等地承包大量工程项目,利润从6万元-200万元不等。统一规划房舍,旧房翻新100%,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缝纫机、固定电话、电视机普及率92%以上,手机、摩托车拥有率50%,8户人家有轿车、面包车等。

尊敬的各位在外工作和创业的同乡:

你们好!

捎去一缕乡情,怀揣一份期待,值此金风和畅的美好时节,家乡黄官屯1580名父老乡亲向您送上诚挚的问候和敬意!

也许你们离开故土在外工作很久,也许你们惜别家乡在异地创业多年。为展宏图大志、为圆心中理想,你们背负着乡亲的重托,承载着家人的期待,努力地开辟着前程、奋力地开拓希望,你们用睿智耕耘着多彩的人生道路、用勤奋书写着华美的事业乐章!虽然你们远离故土,但我们深知:你们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故土、思念着父母、祝福着家乡!当你们收获一串串金灿灿的果实、迎来一张张喜盈盈的笑脸时,家乡人民由衷地为你们而喝彩,也倍感光荣!

和着时代前进的节拍,家乡黄官屯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家乡建设如火如荼,物质条件日新月异,乡风民风淳朴文明,展现在你眼帘的是一个发展、奋进、快乐的美丽新家园!家乡人民正满怀热情、群策群力地投入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造福桑梓的壮举、一个撼动人心的伟业、一项亘古未有的工程!

亲爱的各位同乡:我们黄官屯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缺少收入来源,致使近几年来很多需要办的事情因资金制约而没有办成,新农村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周边村庄。根据上级新农村“五化”建设的具体部署,今年是实施“五化”建设补贴政策的最后一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向政策要钱的机会,使村庄“五化”建设节省大笔资金,改善我们期盼已久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亲爱的各位同乡,今年以来,根据家乡父老的强烈要求,村“两委”在认真调查论证和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拟实施硬化村内共1500米、6000平方米的三条主街道;清理村内街道垃圾,设立垃圾箱,安排专人进行清运;村“两委”办公室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实现全体村民的期盼。由于本村的特点,三项工程投资总计需要资金60万元,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多方筹措下,现依然缺口资金30余万元。为此,我们特向你们致信热切期待你们伸出关爱之手、援助之手。我们承诺:每一笔捐款都张榜公示,每一笔花销都在村务公开栏及时公开,并设立理财监督小组专款专用。捐款200元(含200元)以上者,村委将在村庄显要位置刻碑铭记。

推进新农村建设,父老乡亲是主体、是中坚、是推进者、实践者、参与者,但是也同样离不开你、我、他的支持和相携;虽是家乡父老的义务和责任,更需要你们奉献和支持。我们坚信:同在一方水土成长起来的你们一定不会忘记故土的养育之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颗感恩之心一定会在你们心间涌荡。“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纵使是一滴水也能汇聚成建设家乡的激情之海。当你们看到或者收到这一封信时,一定会为家乡的期盼准备最好的回音!

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希望这项工程的功绩碑上能镌刻你的名字、记下你的爱心!你的善举和功德必将为子孙后代所称颂。让我们挽起手、并起肩,把我们家乡的明天建设的更美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