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姑古街
释义

黄姑古街位于无为县蜀山镇,濒临长江,长期以来这座古寨藏在深山人未识。

黄姑寨的由来

黄姑寨的名字,是当地人因纪念一名叫黄姑的非凡奇女子,在此扎寨并使原本荒凉的土地成为集镇,而给小镇取的名字。黄姑,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侄女。黄姑年幼时非常聪明,喜欢读书,从小就开始攻读经史,对兵书尤为感兴趣,心中存有女儿家少有的大志。在史载唐末农民起义中,黄姑受黄巢起义的影响,和兄长黄浩一起参加了起义军的队伍,追随身为“冲天大将军”的叔父,并转战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等省,屡建奇功。后起义军失败,黄姑和她的兄长黄浩各率余部继续坚持战斗。黄姑在转战中,率千余将士由庐州(今合肥)横渡巢湖,抵达长江前沿巢湖水域的一个无名小山(现在称下泊山)北麓渔村蟹子洼,扎寨修整以图恢复。

据民间传说,起义部队纪律严明,驻兵下泊山期间,忙时带领群众开荒生产,植桑养蚕,汛期捕鱼,秋冬时山上狩猎;闲时练武以图扩军备战。

由于千余将士长时间驻扎,加之这里历来是航行在巢湖里船舶避风停泊的地方,以及当地人民所需的生活品越来越多,一些商贾开始瞄准这一商机,先是用船贩运在水上贩卖,后在地面支起地摊,店铺随之应需而兴,渐成街道。其时一座巢湖古刹建成,后与新建的另外两座古刹,被人们统称为三庙中的上庙。不久,起义军应时而动,离开之后,人们因黄姑曾在这里扎寨,小镇也因她崛起,随把街道定名为“黄姑寨”,以资纪念。

黄姑率军进军鸠江(今芜湖)、建业(今南京),旋即失利,浪迹江湖一段时日,最后潜至昔日扎寨旧地,隐居在下泊山南麓,钟乳洞旁,结庐潜修。钟乳洞内,乳床倒挂,势若悬锋;乳石星罗棋布。但谁也不知黄姑在那生活了多长时间,当人们发现时,黄姑已老死在那里。当地人民于草庐旧址建三间祠宇,名姑神祠,四时享祭。

古寨明清建筑众多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万历辛卯年,即公元1590年,适逢大旱,巢湖水位急剧下降,下泊山西南出现一片平原,时任无为州的州官坐镇上庙,指挥圈湖造圩田,并在圩北设一条长河,沟通西河与白湖水路。圩堤外遍植杨柳,挡风遮浪,现在仍被民间称作为杨柳圩。在圩心开长沟一道,并成辐射状遍开沟渠,村村可通,以达船盆运载的目的。又在上庙的东面,另挖一口大塘,以供船只停泊和居民生活用水。随着新圩的建成,水陆交通的便捷,到公元1591年,黄姑寨便从下泊山北麓渔村蟹子洼迁至现在的这个地方。据88岁高龄的老人陈启友介绍,黄姑寨迁来后,青阳、合肥、巢县的绅商巨贾和手工业者纷纷迁入,店铺林立,大量的徽派建筑应运而生。随着新寨的迁定,古寨人口大增,商业不断兴旺起来。因防盗贼的需要,在正街河的北岸,沿上中下三庙,建起了三座关闸。民间又称黄姑寨为黄姑闸。

现在,在黄姑寨的老街,人们仍可以看到许多完好的古街道和祠堂。在一条较大的古街上,至今还有三四座宗氏祠堂建筑。祠堂,依然是青石和砖木结构。带有天井的四合院建筑,是其古建筑的主流。记者随着黄姑社区负责人,来到一座已成了杂货店的祠堂内。这座祠堂,被隔成三进。最前面摆了许多待卖的杂货,中间一块成了店家吃饭的地方,里面则零星地搁置了一些家用物具。建筑整体保存较为完好,青石门楼上的雕刻,仍是栩栩如生。青石雕就的门楼和花格的木门窗,以及明亮完整木楼天井,给人带来一股古老的气息。据介绍这座祠堂,叫鲍家祠堂。在鲍家祠堂的一边街上,还有高家祠堂、周家祠堂、张家祠堂及周杨家祠堂等三四处类似建筑。只可惜,由于常年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有的已破损严重;有的和鲍家祠堂一样,成了卖杂货的地方。据介绍,高家祠堂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仍在。祠堂之大,非常罕见。祠堂内设有戏台,能容纳五六百人。解放后,高家祠堂被改作黄姑文化站,最终在“文革”中被毁。在中街,有一条青石铺就的古街,两旁的砖木结构的木楼,状似皖南宏村的建筑,当有人从古街巷内经过时,让人有一种不知身居何处的感觉,更不知自己进入了哪个年代。

古寨留有姜太公后人

“闻太师正征战之间,子牙祭起打神鞭,闻太师当中神目看见,急忙躲时,早中左肩臂。龙须虎发石乱打,三军驻扎不住,大队一乱,周兵呐喊,四面围裹上来。闻太师如何抵挡得住,黄飞虎有四子,黄天祥等少年勇猛,势不可挡,使如龙摆尾,转换似蟒翻身,陶荣躲不及,早被一刺于马下。邓忠挡不住,只得败走。辛环见周兵势大,不敢恋战,如锋锐已挫,料不能取胜,又见後营火起。杨戬烧了粮草,军兵一乱,势不可解;只见火焰冲天,金蛇乱舞,周军锣鸣鼓响,只杀得鬼哭神愁。闻太师大兵已败,又听得周兵四处大叫曰:‘西岐圣主,天命维新;纣王无道,陷害万民,你等何不投西岐,受享安康?何苦用力而为独夫,自取灭亡?’成汤军士在西岐日久,又见八百诸侯归周者甚众,兵乱不由主将,呐一声喊,走了一半。”这是《封神演义》中第五十一回《子牙劫营破闻仲》的一个片段。当然,书中已将姜太公神话了。历史上,的的确确有姜太公其人,且辅助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然而,听黄姑寨人传说,黄姑寨就有姜子牙的后人。

在黄姑寨的一位姓高的家谱中,可以看到黄姑寨高家祠堂的一支族人是姜子牙后人的记载。在高家的家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高家一世祖原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六世孙文公子高之孙,以其祖父字高为姓氏,是高氏得姓始祖。曾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到二十五世高洪,东汉时曾任渤海郡太守,号称渤海高。到四十二世时,传到高俭,其人曾在唐太宗时任宰相。到武则天当政,高姓受到沉重打击,后裔遂向四方避难,到五十四世时传到高琼,其后人开始向长江一带迁移,直到六十八世高寿山一代,高寿山携同两子,由江西迁至安徽濡须,后至黄姑落户。在黄姑高家一支祠堂,至今还流传关于一对直径三尺许的圆石旗鼓。传说中,这对旗鼓不知是哪代皇上册封许可的。传说当时黄姑寨高家祠堂的一支,曾出过人才,最后方得到这样的册封。

古寨民俗多样而纯朴

走在古寨的街上,除了一些新建的两层水泥钢筋小楼外,绝大部分,还是古老的气息,就连古寨的人也显得那样纯朴。当你走在古寨的街上时,古寨的人总是对你最先显出一种好奇感,随后发现你对古寨没有任何恶意,他们便会友善地对待你。

在街的西头,热气笼罩着一家做年糕的小作坊,有不少街上的居民扛着糯米排着队在那做年糕。 在那里, 还可以见到民间几近消失的弓弹棉絮手艺。这种弹棉絮的手艺,就像是一种艺术的表演,深藏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街上,使得这古寨更加纯朴而迷人。

黄姑人期盼复兴古寨

提到黄姑古寨,黄姑人的眼中、言语中,都流露出一种自豪。他们细数古寨黄姑过去为:五里十三桥,三家澡塘,十八家茶馆,十六家屠宰坊,十二家豆腐店。一条天河,将古街纵向分为两半。沿天河分别建有三座庙宇,同时,将这三处作为进出古寨的通道,并依庙在河上建有三道闸口,设有三座活动的木板桥,每天定时架桥、抽桥,以防土匪进入古寨。这样的活动闸口,被镇上人称为“一步三关口”。这道天河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仍然存在,穿街而过,东接长江,西接白湖,约有5公里长。据一位出生在黄姑、现年77岁的老人陈学文介绍,在他小时,黄姑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市场非常繁荣,有小南京之称。街西头有一个专门停靠木排的码头,那里专卖木材;中间有一个停泊经营粮食农产品船舶的码头,古寨的生活必需品均来自那里,街东头有一个专停客船的码头。周围鹤毛、黄墩、坝镇、关河等乡镇的人都到这里进行买卖,甚至住在庐江的人也到这里来买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