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帝文化
释义

黄帝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归纳起来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龙文化等几个方面,包括了建立邦国,巩固了统一、和谐的社会等一些理想化的社会文化设想。黄帝,是族团领袖的世袭名称,是族团的名称,因为延续的时间很长,也是一个时代的名称,所以说黄帝是一个时代、是一个族团,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代名词。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是大中原。

中文名:黄帝文化

内涵: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龙文化等

起源:距今4900年前至距今6000年前

影响范围:大中原,泛指中华民族

黄帝文化的概念

黄帝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归纳起来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龙文化等几个方面。

黄帝,是族团领袖的世袭名称,是族团的名称,因为延续的时间很长,也是一个时代的名称,所以说黄帝是一个时代、是一个族团,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代名词。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是大中原。

《春秋命历序》说:”黄帝传十世,千五百二十年。”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定位是距今4900年前至距今6000年前。对应考古学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口因此黄帝文化,是在这一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族团,特定的时代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是机械的、凝固的文化,而是具有融纳性、首创性、辐射性、延伸性、开拓性、生命力十分强大的一种文化。

祖根文化的概述

黄帝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归纳起来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龙文化等几个方面。

黄帝,是族团领袖的世袭名称,是族团的名称,因为延续的时间很长,也是一个时代的名称,所以说黄帝是一个时代、是一个族团,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代名词。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是大中原。

民族与种族不同,与宗族也不同,不能从纯血缘关系来理解。它的基本特点是: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地域、共同的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并且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在神州大地的民族,对外统称为中华民族它是以汉族为主体多元一体格局的模式。汉族的形成,是以华夏族为主体多元一体格局的模式,华夏族的形成,是以黄帝、炎帝组成的华夏集团为主体,融合了众多的非华夏族团也是多元一体格局的模式。这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脉络。

民族形成、发展、变化是一个历史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早期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时代,还属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黄帝时代虽然还有万诸侯,但是出现了酋邦国家。在黄帝族团中氏族部落有电、星、风、云、蟜虫、雕、鹖、鹰、鸢、大鸿、熊、罴、貔、貅、貙、虎、狼、豹、豕、犬、马和龙、蛇等23个图腾信仰。其中龙(包括蛇)氏族是黄帝族团中的领袖。黄帝族团本身血缘关系已经很复杂,待到以黄帝族团为首组成酋邦国家时,他的政权机构中有上百个诸侯领袖参加。他在战争频仍、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平息了战乱,成为大中原地区主宰沉浮的领袖,组成了华夏集团。《史记》提到黄帝的直系子族有十二姓,据《世本八种》(秦嘉漠辑本)的统计,十二姓发展为101个属地(部落或诸侯国)510个氏,说明黄帝族团本身的确人丁兴旺。《史记·三代世表》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蟜牛、蟜牛生瞽叟、瞽叟生舜”。“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俈(喾),帝俈生(契)是为商祖”。“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俈,帝俈生尧”。“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俈,帝俈生后稷,是为周祖”。黄帝主宰华夏集团一千多年,之后主宰中原的颛顼、帝喾、尧、舜,直至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统治集团,都尊黄帝为始祖,真正形成了代表中国的华夏族。黄帝的子族也有非华夏族,如《山海经》里说:“黄帝之孙日始均,始均生北狄”。“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是为犬戎”。《山海经》还说:“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季禺之国,颛顼之子”。“有国,名曰叔士,颛顼之子”。“有国曰中轮,颛顼之子”。《山海经》中的帝俊即帝喾,他的子族有:中容之国、司幽之国,自民之国,黑齿之国、三身之国、季厘之国、羲和之国、西周之国等。这些邦国有的可能是黄帝、颛顼、帝喾的分支子族,有些可能是扶持起来的或是从属的邦国虽然与血缘无关,但都尊黄帝为始祖。《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帝王世纪》说:大禹时执玉帛者有万国,商汤时剩下了三千国,西周时剩下一千七百多国,春秋时尚有一千二百国,至战国只剩下十余国。战国七雄的国君,韩、燕、魏自认为是帝喾的后裔,齐、楚、赵、秦自认为是颛顼后裔,颛顼、帝喾为黄帝后裔。秦始皇统一后,实行中央集权,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改分封为郡县,其政令、法制、礼仪也很快得到统一。这些统一的政治、文化措施,在所辖区域内,更冲击了残余的族与族之间的界限,加速了民族大融合,华夏族的形成完成了最后的使命。原来的夷、狄、蛮、戎在秦的统辖区内渐渐不知其本性。古人说得好:“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进人中国则中国之”。《苟子》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因此,所谓华夏族和非华夏族并没有血缘的严格界限。从以上介绍的情况看,华夏族和非华夏族都尊黄帝为始祖是顺理成章的。

以华夏族为主体通过长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更庞大的汉族。有许多非汉族建立了政权,例如匈奴人刘渊建国曰汉,都平阳;刘曜称帝改国号为赵,都长安;出身于羯族的石勒,建立后赵,都邢台;鲜卑族的慕容就建立了前燕,都龙城(辽宁朝阳);民族荷坚建立了前秦,都长安;鲜卑族慕容垂建立了后燕,都中山(河北定县);慕容冲建立了西燕都长子(山西长治);羌族姚苌建立了后秦,都长安;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了夏,都统万(陕西横山);氏人吕光建立后凉,都姑藏,(甘肃武威);后来鲜卑族拓跋魏统一了北方,初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后迁洛阳,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改官制,依魏晋制度;2.禁胡服,令服装均依汉制;3.禁止说鲜卑语,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4.改姓氏,均改为汉俗单姓;5.规定迁居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以上所说的非汉族政权,都是大力推行汉文化北魏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而北魏公开尊黄帝为其始祖。唐宋以后民族融合的情况大同小异,不再赘述。

前边所介绍的情况,充分说明:黄帝作为始祖的桂冠一直戴了五千多年而且是华夏族、非华夏族和汉族、非汉族共同拥戴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除了血缘融合之外,最主要的是文化因素、地域因素和政治因素,把黄帝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综合各种因素,黄帝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始祖凝聚着亿万华人。

文化祖根的概述

文化祖根可以溯源到若干万年以前,但是对后世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中国文明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文明的形成期,其时代跨度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这一时期我把它称为邦国文明,与五帝时代相对应;第二阶段是文明的发展期,其时代跨度约2000年左右,这一时期我把它称为王国文明,与夏商周三代相对应;第三阶段是文明的兴盛期,其时间跨度约2000多年,我把它称为帝国文明,与秦汉直至明清相对应。这三个阶段的文明,紧密传承、不断升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五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初级阶段,黄帝是五帝之首,因此,文化祖根可以定位在黄帝时代。

国内学者对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文字、会对天然物进一步加工。我把它归纳为十条,即一夫一妻制、城市、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阶级和国家、礼仪建筑、宫殿、庙宇、巨型建筑、青铜器。这10项文明形成的要素或称为标志,在黄帝时代都能逐项对应。除10项外,还有原始瓷器的萌芽,家畜的驯化,建筑科学技术、装饰、绘画、雕塑艺术的发展,“天圆地方”、“东宫西宫”天文理论以及八卦的出现,对后世均有深远的影响。以上所提到的这些,都是文明社会大观园中鲜艳夺目的花朵都是黄帝时代文明社会的写照。我观察研究了世界各个文明古国的资料,对文明起源的标志归纳了五条,即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脑力劳动阶层化、部落酋邦化、礼制规范化。这五条标志具有共性,相互扣合,缺一不可。黄帝时代符合五条标志,因此说,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

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明的源头理所当然地就是文化的祖根,这个祖根形成于黄帝时代,它的主要表现如下:

建立邦国

在神农氏末期,各方诸侯为争夺生存空间,强凌弱,从暴寡,战争频仍。黄帝平息了战乱,壮大了自身的力量,“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族团势力强大,在大中原地区能够主宰沉浮,但是为了保证长期的社会稳定,适应形势的需要,黄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酋邦性质的国家机构,利用政权的力量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和谐的社会。

黄帝在政权机构中“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五帝本纪》)“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量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管天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康者(管仓储);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即司空管手工业);视融辨乎南方,故使为司徒(管农业);大封辨乎西方,故使为司马(管兵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为李(狱官)。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管子·五行》)黄帝政权机构中,天时、仓廪、手工业、农业都有臣僚分管,特别是出现了军事将领和狱官,与后来尧舜时期的联邦制王朝比较接近。黄帝政权机构中还有许多官员分职,如“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吕氏春秋·勿躬》)“沮诵、仓颉为左右史”。(《世本·作篇》)“黄帝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其余知名、规纪、地典、力牧、常先、封胡、孔甲等,或以为师,或以为将”。(《帝王世纪》)黄帝“立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四宫,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视四民。命知命纠俗、天老录教、力牧准斥、鷞冶决法、五圣道级、规纪补阙、地典州络,七辅得而天下治,神明至”。“申命封胡以为丞,鬼容蓲为相,力牧为将,而周昌辅之。太山稽为司徒,庸光为司马,恒先为司空”。“命宁封为陶正,赤将为木正,以利器用;命挥作盖弓,夷牟造矢,以备四方”。“岐伯作鼓”,“命马师皇为牧正,臣胲服牛”,“乃命沮诵作云书,孔甲为史”,“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谨候其时,则可万全;命巫彭、桐君处方”。“命共鼓、化狐(也作货狄)作舟车,以济不通;命竖亥通道路,正里候;命风后方割万里,画土分疆”。(《路史·疏仡纪·黄帝》)史书记载,虽然各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出黄帝的酋邦国家的确有一个庞大的政权机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都有官员分工管理,内行刀锯有执法的狱吏,外用甲兵有军事将领。除此之外,黄帝还制定了一些礼仪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如“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仪,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的礼仪法规。(《商君书·画策》)另外,“置四史以主图籍,使九行之士以统万国。九行者,孝、慈、文、信、言、忠、恭、勇、义”。(《拾遗记·轩辕黄帝》)九行之士即九德之臣,主要负责教化。黄帝的政权机构和礼仪法规的确起到了作用,当时的统一和谐社会正如《淮南子·览冥训》中说:“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寂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熟;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妄搏;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

创造发明时代

统一和谐的社会,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发展的结果又促使文明社会大踏步地前进,良性循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创造发明的黄金时代。黄帝时代出现酋邦国家政权机构,是黄帝的首创,从政治角度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史记·封禅书》说:“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轩辕本纪》说:“黄帝筑邑造五城”。它是酋邦国出现的佐证。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是多方面的:如《易经·系辞下》说:“黄帝时“刳术为舟,剡术为楫,舟辑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断术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弦木为弧,剡术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世本·作篇》里提到黄帝时发明了弓、矢、杵、臼、耒耜、铫、耨、规矩、准绳、衣裳、冕衣、扉履。其注里还说“轩辕子苗龙,为画之祖”。“黄帝穿井”、“黄帝作旃”、“黄帝始制嫁娶”。《古史考》:“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始造釜甑”、“黄帝作弩”、“黄帝作车,引重致远”。《新语》:“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宫室,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术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路史·后纪五》罗注:“棺椁之作,自黄帝始”。《物原》:“黄帝作碗碟。几创始自黄帝也”。《轩辕本纪》:“黄帝作灶”。黄帝“令孔甲作盘孟,以代凹尊坯之朴”。《吕氏春秋·君守》:“仓颉作书”。《通鉴外纪》:“蚩尤为大雾,军士昏迷,轩辕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黄帝内传》:“玄女为帝制司南车当其前,记里鼓车当其后”。《路史·疏仡纪》:“命大容作承云之乐,是为云门”。“命西陵氏劝蚕稼”。《庄子·天下》:“黄帝有《咸池》之乐”。《古今注》:“短萧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作也。”《通篡》:“黄帝使伶伦造馨”。《初学纪》卷九引《归藏·启筮》:”黄帝作《枫鼓之曲》。”《世本》:“黄帝使素女鼓瑟”。《黄帝内传》:“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水经注》卷十五引《竹书纪年》说:“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通典》:“黄帝封禅天地,则郊祀之始也”。《黄帝内经》:“黄帝筑圆坛以祀天,方坛以示地,则圆丘、方坛之始也”。《史记·历书·索隐》:黄帝时占日、占月、占星气、造律吕、作甲子、作算数、发明了《调历》。以上不完全的统计约有60多项发明创造,虽然都是后人追述,难免有些不确但是多数都是可信的,甚至其中有许多在考古学方面都得到了证实。如郑州西山发现的古城,灵宝西坡发现宫殿性质的大房子,濮阳西水坡发现的45号墓,反映了”天圆地方”和”东宫西宫”的天象。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都有实物出土。

原生文明

黄帝时代统一、和谐的社会为创造发明的黄金时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科学技术是发展的原动力,当时人们开拓、拼搏的精神是原动力中的发动机。众多的发明创造,在同一个整体中互动,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促使着邦国文明的形成。我们回顾一下上述的发明创造,每一项都被后代所传承、发展、提高。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第一是文字,符号文字、象形文字、发展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直到现在通行的楷书,它是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工具。第二是中医药,后代的《黄帝内经》等书,就是传承的典型,直到如今,中医药仍然是民族的瑰宝。第三是历法,自黄帝的《调历》开始,历代传承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阴历。第四是上栋下宇、术骨泥墙、前堂后屋、一明两晴,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就是黄帝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第五是黄帝在伏羲太昊的基础上得河图洛书,后来得到周文王的传承演生出《周易》,其内容反映了哲学的最高境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第六是重视和谐的思想,为后代所传承,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合、和为贵等理念,一直传至今天。第七是大统一思想,在黄帝时奠定了基础,形成各朝各代人们的坚定信念。第八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代代相传。从总体看,黄帝首创的原生文明可以称为文化祖根,它的精髓是:团结、和谐、统一、开拓,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龙文化概述

龙文化在早期的思想基础是原始宗教和图腾信仰,从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是历史的真实。多元一体的龙在人们心目中被神化了,成了龙神。后代人们尊崇的人文始祖,与龙神交融在一起,历代统治者和各个民族,都继承了龙神信仰的传统,形成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一种龙文化现象。

在三皇五帝时代,龙不仅神化了,而且著名的领袖人物都龙神化了。例如:伏羲的祖族便是雷(龙)神,龙身人头。《北堂书钞·异表》说:“太昊蛇身(龙)人首”。《路史·后纪》说伏羲“龙身牛首”。考古发现的画像石、壁画、帛画以及铜镜,多有伏羲、女娲图像,均为人首蛇(龙)身。《左传》里说:伏羲太昊“以龙纪官,故为龙师而龙名”。神农氏末代的炎帝,《诗含神雾》说他是“龙首,颜似龙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影响最大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鼻祖,都与龙神交织在一起,他们对后代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竹书纪年》说颛顼母曰女枢,与龙交而生颛顼。《路史·疏位纪》注说:“(颛顼)有龙颜戴干之表”。甲骨文中有”高祖夔”的记载,丁山认为“高祖夔即帝喾”。《说文》说夔如龙。《竹书纪年》说:“尧母庆都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路史》注寻|《帝尧碑》说:尧“龙颜,日角,八彩、三眸”。《竹书纪年》说:帝舜“龙颜、大口、黑色”。以黄帝为首的五帝都是龙神的化身,他承上启下对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古代民族龙文化举例:如《山海经》中共有335座山有龙神的记载各山的行程总和约有4000公里,可以想一下它覆盖了多大的面积。《山海经》和《大荒经》记载了许多邦国,其中不少邦国都有龙神。其中有马龙、鸟龙、鱼龙、青龙、赤龙。有的称为“四鸟”,实际是熊黑虎豹,属于变异的龙类。夏族的近世祖先是筋、和禹,据《归藏·启筮》说鲧、“化为黄龙”。大禹之母是“修巳”,修巳的意思就是一条长蛇。《列子·黄帝》说:夏后氏“蛇(龙)身人面”。商的祖先是“高祖夔”前边已经说过夔就龙。在商代出土的器物中的图案有饕餮龙、蟠龙、螭龙、夔龙、鱼龙等。《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诸长“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索隐》引崔浩云:“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古代百越族众分布甚广,遍及华南两广地区,据《淮南子·泰族篇》许慎注:“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汉书·地理志》应前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说:哀牢族,“种人皆画其身,像龙文”。

龙文化在近现代各族中的反映:畲族:把狗称为龙犬,衣帽、手杖皆制作有龙犬的标志。每年祭祀祖先时都要唱《高皇歌》,也称《龙皇歌》。苗族在古代与畲族一样,都崇信龙犬。今日的苗族,每年欢庆丰收时要跳龙舞。苗族的节日中有“龙船节”。壮族人文身图样很多,主要有鳄鱼、蛇、云雷纹,这些纹饰都是龙纹。壮族信仰的神很多,其中有蛇、熊、鳄鱼和狗,都属于龙系统神栋。春节期间有舞龙灯的喜庆活动。高山族和瑶族在民间都流传着不少优美的龙的传说。黎族,原属于百越族系统,也有文身习俗,有变态龙的崇拜。仫佬族,遇节日男女老少都参加耍龙灯活动。京族,民间流传有樵夫救龙王的故事。彝族其图腾信仰有:龙、蛇、犬、虎、鸡等。白族信奉龙玉和雷公,其祖先神有龙、蛇、熊、马、猪等。哈尼族,以十二生肖记日,其中就有“龙日”和“蛇日”。农历十月第一个龙日杀牲祭神树。哈尼族图腾有龙族系统的蛇、狗、虎。傣族图腾信仰有龙、蛇,每年泼水节要举行龙舟大赛。僳僳族的图腾信仰有龙、蛇、狗、马、鱼、熊等。纳西族的图腾信仰有蛇(龙)、虎、豹等。阿昌族有耍青龙的舞蹈,有创世纪史诗龙的故事。怒族的始祖是蛇(龙)与蜂交而生。德昂族在祭祀诸神中有“龙神”。他们把“龙女”作为祖先看待。独龙族自称为“独龙”,外族称之为“龙”。基诺族最重要的节日是“祭大龙”。布依族中有龙姓图腾信仰中有龙、鱼、牛等。侗族在湖南通道建有著名的“四龙桥”;其图腾信仰中有龙、蛇、狗等多种·其建筑和壁画有龙的雕塑和图案。水族有龙舞龙的故事。蒙古族在元代统治时期,大兴崇龙之风,甚至进行垄断。满族,在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内简直就是龙的海洋。各地庙宇和存世的文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龙的图样。朝鲜族的壁画上多有龙的图像。赫哲族相信下雨是天上龙神所为。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其节日略同于汉族其信仰中有雨神、雷神、水神和虹神等,都是龙神的异名。藏族及信奉密宗的诸族,都有丰富的龙文化。关于汉族的龙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居于各族之首。

龙文化在帝王阶层中的反映很突出,夏禹和商的高祖蘷都是龙的化身。周文王是“龙颜虎肩”,周天子和秦始皇所用的玉玺是“螭(龙)虎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人称始皇为“祖龙”。汉王朝开国君主刘邦,史书记载他是赤龙。东汉刘秀梦见骑龙上天,遂做了皇帝。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丕都搞过“黄龙见”的符瑞,表示上应天命。南朝宋的刘裕,齐的萧道成、萧衍,隋文帝杨坚,唐代李渊、李世民、李隆基,后梁的朱温,后周的郭威等,都曾编造龙的故事,为登上帝王宝座制造舆论。历代帝王的年号,如汉宣帝的“黄龙”、东汉公孙述的“龙兴”、三国关吴的“黄龙”、魏明帝的“青龙”、后赵的“青龙”、凉的“飞龙”、后燕的“青龙”、夏赫连勃勃的“龙升”、唐高宗的“龙朔”、唐中宗的“神龙”和“景龙”、唐段子璋的“黄龙”、唐南诏的“见龙”和“龙兴”,梁末帝的朱友贞的“龙德”,南汉刘岩的“白龙”、闽惠宗王遴的“龙启”等帝王年号。其中有汉族的帝王,也有少数民族的帝王,有大一统的帝王,也有偏安的帝王,他们都用“龙”字作年号,自西汉至明清,两千多年中国帝王,都把龙作为皇帝和皇权的象征,把自己打扮成真龙天子。特别是宋元以后,帝王对龙文化进行垄断,“龙独尊”、“惟帝独龙”,并且用法令形式规范龙文化在整个社会上的使用。

龙文化在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反酬也十分突出。《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就专讲龙。《周礼·冬官二考工记·辆人》、《诗经》中的《商颂》、《周颂》、《鲁颂》中都提到龙旗。《左传》里提到“画龙”。王充《论衡》中《龙虚篇》专门谈龙。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其外形就是龙形象。《淮南子》一书中提出了“龙生万物”的理论。白居易写过《祭龙文》和《黑龙潭赋》。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也大谈龙的故事。南宋陆游在他的《避暑录》中相信龙能下雨。儒释道各类书籍以及许多的野史中都有龙的故事。历代的画家、雕塑家流传下来有关龙的作品,有些现在还可以看到。特别是有关龙的语言词汇还在广为使用。例如:“龙飞凤舞”、“龙跃凤鸣”、“龙行虎步”、“虎踞龙盘”、“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吟虎啸”、“龙眉凤眼”、“龙章凤姿”、“来龙去脉”、“乘龙快婿”、“望子成龙”、“生龙活虎”、“画龙点睛”等。人们生产生活上的用语、天文、地名、动物、植物方面的用语,带龙字的总结起来不计其数。

龙文化虽然被历代统治者所垄断,但在民间仍有丰厚基础,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民俗文化,流传至今。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处都有舞龙灯的习俗。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是“龙的节日”,在许多地方多举办龙舟比赛。民间有“六月六晒丝绸节”,也称“晒龙衣节”。民间举办各种“社火”,多有“玩龙灯”、“玩活龙”歌舞活动,还有“龙舟捉鸭”、“龙舟速划赛”、“龙舟拔河赛”等活动。全国各地都有龙王庙或河神庙,庙内的主神是龙神。民间传说还有四海龙王,这些龙王都是他管辖地区的首领。对龙王人们是不敢得罪的,因为干旱雨潦全是由龙王当家。龙的传说故事遍布民间,不仅是汉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龙的故事。带有龙字的地名当有万数以上。中国人名字带有龙字的不知有多少。十二生肖中有龙和蛇,蛇被人称为小龙。每个人都有一个属相,中国人口已有13亿,属大龙的有1亿多,属小龙的也有1亿多,合起来属龙的有两亿多人口,分布在各个家庭中,又把其他属相串联起来了这是多么有趣的一种龙属相文化。从今日的社会看有多少商店、公司名字带有龙字,有多少商品带有龙字,有多少书刊、壁画、雕塑有龙的形象,虽然无法统计,但是都能随处可见。从总体来看,中国真是一个龙的国度。

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各个民族中,从帝王阶层到民间,从天象到地理,从正史到野史,从雕刻绘画到诗词歌赋,从各类建筑到器皿衣着,从语言词汇到传说故事,从祭祀到节庆,无不打着龙文化的烙印。可以说,古往今来,龙文化覆盖了神州大地,是民族心理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龙的传人”不可能是科学的概念但它是民族凝聚力心理的认同。龙本身的形成是多元的,定型的龙形象是多元的组合,是艺术的巧妙加工,它是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民族心理的巨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将昂首腾飞,翱翔于太空,向世人展示它雄伟壮丽的风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