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埠墩
释义

简要:

黄埠墩,地处江苏无锡古芙蓉湖中心,惠山浜出口处。旧名小金山,墩小而圆,面积220平方米,四周是石砌驳岸,位于无锡吴桥以南、惠山浜口的古运河中心,因春申君(黄歇)曾在此疏治芙蓉湖而得名。墩为圆形,面积220平方米,用石砌驳岸,四面环水。岛上有寺,香火点点。北为双河口,南为江尖渚。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伐齐,曾浚治芙蓉湖。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也曾疏浚过芙蓉湖,黄埠墩由此而得名。

黄埠墩逸事一则 :

战国末期,春申君黄歇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7年)徙封江东,于古吴墟建都邑,治“无锡湖”,相传曾在湖中小岛休憩。岛因人名,一般写成“黄埠墩”。明代有些无锡地方志书也有写作“黄阜墩”的。爱新觉罗·弘历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第六次南巡时,这位“古稀天子”又将它笔误为“黄浦墩”。而清道光年间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则写为“黄甫墩”。至于无锡湖,在唐朝陆羽(733-804)所撰的《惠山寺记》中,称“射贵湖”,一名“芙蓉湖”。今从蓉湖庄、莲蓉桥(莲花又名“水芙蓉”)等地名中,尚可看出其余绪。该湖因明代以来的围湖造田活动,使它不断收狭,渐成为京杭大运河中的一段河道。黄埠墩则与“西水墩”一起,分列为大运河无锡段中的“天关”、“地轴”。黄埠墩曾因“二帝(清帝康熙和乾隆)、二相(楚相黄歇和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一青天(被誉为‘海青天’的明代名臣海瑞)”曾经登临而遐迩闻名。但仍有值得一书之事鲜为人知,兹略作披露。

大家知道,在北京有个大型皇家园林———颐和园,它的前身是乾隆皇帝主持兴建的,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的“清漪园”。该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35年后,在废墟上重建该园,更名“颐和园”。乾隆帝在建清漪园时,曾大量仿建江南名园,如他1751年春季首次南巡时,曾命随行画师摹绘寄畅园,返京后在万寿山东北麓予以仿建,名“惠山园”,即今存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复建的“谐趣园”。此事无锡志书均有记载。但乾隆帝又在昆明湖的南面水中仿建黄埠墩,则在无锡所有志书中,迄今均告阙如。据清代浙江钱塘人、嘉庆进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吴振木或所撰《养吉斋丛录》卷之十八载:“凤凰墩在湖中,仿江南黄埠墩为之。有楼,建金凤,张翼随风而转,以相风也。”那么乾隆帝为什么要建凤凰楼呢?据专家考证,是为了与该园南湖岛上的“龙王庙”南北对应,以象征龙凤并列。至于墩上那个建有类似今天“风向计”的金凤凰的楼,据考,名“会波楼”。从楼名也不难看出,这水中楼阁的情趣,与我们无锡黄埠墩上,面对九龙山(惠山),由海瑞先生题匾“玩山临水第一楼”的“环翠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古运河的保护备加关心;又闻黄埠墩附近的三里桥“无锡米市”旧址亦有新作为。

故旧话新说,希望有关方面在挖掘黄埠墩人文内涵、完善岛上建筑的时候,能给予恰当的考虑。

黄埠墩历史:

市区古运河的北端有一座古芙蓉湖遗留下来的小岛——黄阜墩。清代康熙帝和乾隆帝各进行过六次南巡,每一次都在墩上停留观赏,康熙把它比做水中的兰花,乾隆称喻它是传说中的“蓬莱”。2400多年前,吴王夫差率兵伐齐时,曾在墩上大宴群臣;楚国的春申君曾在这一带水域兴修过水利,相传黄阜墩由此得名;南宋时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两度经过此墩,在这里写下了一首《过无锡》的爱国诗篇;明代有“海青天”之誉的名臣海瑞,在墩上写有“临水玩山第一楼”的匾额,等等。如今,墩上有纪念文天祥的仿古建筑“正气楼”等。

越绝书》有“春申君时,立无锡塘,治无锡湖”的记述。明代有些无锡地方志书也有写作“黄阜墩”的。爱新觉罗·弘历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第六次南巡时,这位“古稀天子”又将它笔误为“黄浦墩”。而清道光年间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则写为“黄甫墩”。至于无锡湖,在唐朝陆羽(733-804)所撰的《惠山寺记》中,称“射贵湖”,一名“芙蓉湖”。今从蓉湖庄、莲蓉桥(莲花又名“水芙蓉”)等地名中,尚可看出其余绪。该湖因明代以来的围湖造田活动,使它不断收狭,渐成为京杭大运河中的一段河道。黄埠墩则与古运河中另一个小岛“西水墩”一起,分列为古运河无锡段中的“天关”、“地轴”。黄埠墩曾因“二帝(清帝康熙和乾隆)、二相(楚相黄歇和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一青天(被誉为‘海青天’的明代名臣海瑞)”曾经登临而遐迩闻名。

唐宋以来黄埠墩就成为无锡运河中的一处胜迹。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民族英雄文天祥任右丞相时,因元军东下,他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元军拘留,北行时,在这里停留,写下了《过无锡》诗一首: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明朝右佥都御史海瑞,任应天巡抚时到无锡,曾为黄埠墩上的环翠楼写下“玩山临水第一楼”的匾额,明朝王永积写的《锡山景物略》中说:“墩上有文昌阁、环翠楼、水月轩,垂柳掩映,不接不离。登阁九峰环列,风帆片片,时过几案间。”

康熙、乾隆南巡,曾多次在这里停留暂住,康熙题下“兰若”一匾,乾隆题有诗句: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中说:“无锡北门外,有皇甫墩,在芙蓉湖中,四面皆水,飞楼缥缈,极似西湖之湖心亭。窗户轩槛,皆九龙山翠所涵渲。登览胜概,甲于通邑。楼中匾联尚多,惟孙平叔宫保联云:灯火春星浮北廓;云霞朝景揽西神。秀整雅切,邑人盛称之。西神即九龙山也。”

北京的颐和园,前身是乾隆皇帝主持兴建的,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的“清漪园”。乾隆帝在建清漪园时,曾大量仿建江南名园,如他1751年春季首次南巡时,曾命随行画师摹绘寄畅园,返京后在万寿山东北麓予以仿建,名“惠山园”,即今存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复建的“谐趣园”。但乾隆帝又在昆明湖的南面水中仿建黄埠墩,则在无锡所有志书中,迄今均告阙如。据清代浙江钱塘人、嘉庆进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吴振木或所撰《养吉斋丛录》卷之十八载:“凤凰墩在湖中,仿江南黄埠墩为之。有楼,建金凤,张翼随风而转,以相风也。”那么乾隆帝为什么要建凤凰楼呢?据专家考证,是为了与该园南湖岛上的“龙王庙”南北对应,以象征龙凤并列。至于墩上那个建有类似今天“风向计”的金凤凰的楼,据考,名“会波楼”。从楼名也不难看出,这水中楼阁的情趣,与黄埠墩上,面对九龙山(惠山),由海瑞先生题匾“玩山临水第一楼”的“环翠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埠墩得名的传说

以前,黄埠墩岛上有寺,香火点点。而有关它得名的传说,也是众说纷纭,其中“黄鳝精的传说”颇有浪漫气息。 相传,黄埠墩运河中住着一条黄鳝精。有一天,它变作一个年轻的后生,来到河畔一棵大樟树下读书。事也凑巧,这天王母娘娘的四女儿彩云路过此地,正好看见他在低头读书,便仔细端详起来,越看越觉得可爱。于是她抽下腰间的丝绢,朝下扔去,以表爱慕之情。黄鳝精忽见空中飘落一条丝帕,连忙起身接住,只见上面绣着一个体态轻盈、丰艳动人的姑娘。尤其是看着迎面而来的美人,不禁喜出望外,于是上前倾吐思念之情两人互生爱慕,一起生活了一年。可惜后来此事被天庭知晓,便由张天师将黄鳝精压在小岛底下,动弹不得。

却说这小岛西端住着几户穷苦人家。一天早晨,村民张老头提着一只吊桶,来到村中古井旁,放桶提水。当他把桶刚放到井里,就听见一阵哀求声从井底发出,问明情况后,张老头答应每天送几条鱼给他,让他保命。黄鳝精感激不尽,声称要报答。

第二年夏天,无锡大雨如注,河水猛涨,泛滥成灾,把周围两岸的田地房屋都淹没了,唯有这河心的小岛安然无恙。岛上的居民都说,多亏了黄鳝精的保护,才会躲掉此灾此难。后来,人们觉得这座岛有灵气,就取名叫做“黄埠墩”了。

“永不沉没”的黄埠墩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不过传说也引申出了另一个说法,就是黄埠墩是水淹不了的,此一说法似乎还成为了“定论”。那么,这样的传说,有事实依据和科学道理吗?一位生活在北塘运河边很多年的老人就回忆说,至少在建国后很长时间内,无锡所遭遇的几次大雨中,比如1949年、1954年、1979年的大雨,黄埠墩都是安然无恙的,“城中哪怕漫了马路,但是因为水位的关系,大水连岛上建筑的门槛都碰不到”。

而这一原因在于,当时无锡城中内河的水道与运河没有连通。城中的水不会排到运河中,使得运河的水位基本是保持平稳的,所以一直以来黄埠墩是没有被淹没的。事情的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当时,为了解决城中的防洪排涝问题,就开始在内河和运河之间建设调节水闸,遇到大雨天气时,就将城中积水排到运河中。这样,使得运河水位有所上升,“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啊,黄埠墩经常出现水淹到门槛的情况,但是完全淹没的可能性不大”。

运河孤岛几遭灭顶之灾

笔者小时候家里曾留有一张旧画报,上面是摄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黄埠墩照片。当时的黄埠墩,整体感觉外形呈圆形,楼阁门窗较多,碧波中的黄埠墩肃穆非凡,远远望去,四面环水,红亭楼阁,白墙绿柳,四季如画,的确是一幅瑰丽风景。

不过,这样的风景曾几遭厄运。那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无锡准备疏浚运河,计划将黄埠墩给炸掉。“因为黄埠墩位置处于运河北门段交叉地段,从航运或者水利的角度来说,当时大概是感觉有不方便,碍事了。”老无锡顾振星这样告诉我们。而在这位老人的记忆中,当时为了炸掉这座小岛,甚至将岛上的各种古迹都移走了。最终,还是因为当时无锡政府一位领导拍板,才使它免遭厄运。

后来,大约是1981年,南门外水仙苗的戏台被移到了黄埠墩,然后还建了一座亭楼,名为“正气楼”,并加建有望山楼、文天祥诗碑、蓬莱门等。现在站在运河边的石驳岸上远眺,亭楼建筑巍然。“黄埠墩上的遗迹很多,这也使得它的价值很大,所以当时的领导才会下决心予以保留。”

黄埠墩的现代之美

“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这是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三次经过无锡时留下的诗句。时间在德祐二年(1276年)春,由于战败被俘,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去大都。路过无锡时,为防止被人劫夺,元兵就将船停泊在四面环水的黄埠墩上。时值农历二月,无锡百姓闻知文丞相经过,不顾元军阻挠鞭打,在运河两边排得密密麻麻,持香跪送,哭成一片。文天祥感动得热泪盈眶,留下这首《过无锡》。今天黄埠墩上的“正气楼”,即为纪念此民族英雄。另一个历史故事称,相传公元前248年,楚国丞相春申君黄歇徙封江南,在治理芙蓉湖水患时,曾扎营该墩,“黄埠墩”名称的由来也与此相关。再加上著名清官海瑞游览无锡、以及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都曾在黄埠墩上歇脚,题诗咏怀,黄埠墩的文气更重。

如今的黄埠墩千百年来,几经毁建翻修,历尽沧桑巨变,样貌已是和从前大不相同。近年来,无锡市大力建设和推广、开辟古运河观光线路,而游览即是从被誉为“天关”的黄埠墩开始的。从北塘三里桥沿岸观看黄埠墩、蓉湖庄一带河面风光,是一种美的享受。

夜景中的黄埠墩风韵卓尔不群,灯光的掩映下,与河水和身后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具有现代美感。一个城市的变迁,很多记忆都消失了,黄埠墩能被完整地保留至今,成为北门引以为傲的历史见证,实在难能可贵。如今正逢和谐盛世,愿这颗芙蓉湖明珠,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迷人异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