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环境医学 |
释义 | 环境医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预防的一门科学,是环境科学也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医学包括: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医学监测等。人类活动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在生产活动方式比较简单、规模比较小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 历史起源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和工矿区不断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药等有机合成物质、放射性物质和噪声等严重污染环境而形成公害。 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以及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中毒)等重大公害,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另外,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癌症以及非特异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高,也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代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几十年来,环境医学工作者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新成就,研究了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和方法。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医学也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研究对象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如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等;物理性因素,如噪声和振动、放射性物质和射频辐射等;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中以化学性因素影响最大。当这些有害因素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时,就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环境污染特征环境污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环境污染物一般是浓度低、持续时间长,而且是多种毒物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人体;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生物的或理化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降解或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长期影响,受影响的对象很广泛,包括老年、壮年、青年、幼儿,即整个人群,甚至还包括母腹中的胎儿。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复杂的。它们可从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大气中的有毒气体和烟尘,主要通过呼吸道作用于人体;水体和土壤中的毒物,主要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一些脂溶性的毒物,如苯、有机磷酸酯类和农药,以及能与皮肤的脂酸根结合的毒物,如汞、砷等,可经皮肤被人体吸收。 毒物危害毒物经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分布到全身。有些毒物可在某些器官组织中蓄积,如铅蓄积在骨内,DDT蓄积在脂肪组织中等等。 很多毒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被活化或被解毒。不少器官如肾脏、胃、肠等,特别是肝脏对各种毒物有生物转化功能。毒物以其原形或代谢产物作用于靶器官,发挥其毒作用。最后,毒物可经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数可随汗液、乳汁、唾液等排出体外;有的在皮肤的代谢过程中进入毛发而离开机体。 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反应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状、进入人体的剂量、持续作用的时间、个体敏感性等因素。一般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即毒物对机体敏感器官所产生的效应,随毒物的剂量增加而增强。 毒物进入人体后,机体能通过代谢、排泄和蓄积在一些与毒作用无关的组织器官里,以改变毒物的质和量。毒物剂量增加,超过人体正常负荷量,机体还可动用代偿适应机制,使机体保持相对稳定,暂时不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即呈亚临床状态。如剂量继续增加,以致使机体代偿适应机制失调,便会出现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表现为特异性损害和非特异性损害两个方面。特异性损害就是环境污染物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以及产生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等,此外还可引起致敏作用。非特异性损害主要表现在一些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和劳动能力的下降。 环境污染物作用于人群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出现同样的毒性反应,而是呈“金字塔”式的分布。人群接触同样程度的环境污染物,其中大多数可能仅使体内有污染物负荷或出现意义不明的生理学变化,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出现亚临床变化,甚至发病或死亡。这主要和个体对环境污染物的敏感性不同有关。环境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及早发现亚临床变化和保护高危险人群。 学科分支环境医学主要研究内容有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医学检测、环境卫生标准等。 环境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是对群体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调查,分析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同环境污染物的关系,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为找出某些疾病的环境病因提供线索或建立假说,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包括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的实验和鉴定;研究毒作用的特点和剂量一反应关系(特别是确定毒作用的阈浓度)和毒作用的机理;研究多种毒物的联合毒作用;为制定卫生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提供毒理学依据。 环境医学监测是通过对人体生物材料(血、尿、粪、头发和唾液等)中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测定,利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手段,研究人群体内污染物负荷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对环境质量进行环境医学评价。 公害病及其预防是综合应用临床医学、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公害病的病因、致病条件和对健康损害的早期表现以及公害病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为防治公害病提供医学依据。 环境卫生标准是进行卫生监督、卫生评价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法定依据。应用环境毒理学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按照最敏感的原则,研究和制订环境卫生标准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 当前环境医学的研究重点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流行特点和规律;对环境毒理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所引起的亚临床变化和检出高危险人群,为健康预报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等方面。 图书信息书 名: 环境医学 作 者:周宗灿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年2月1日 ISBN: 9787801359544 开本: 16开 定价: 元 内容简介《环境医学》对《环境医学》进行修订,既有环境医学基本知识,又适当介绍了进展,包括环境医学基本概念、环境介质污染及人体的反应、环境医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简要介绍重要环境有害因素的健康危害。 环境科学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关注,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两部分,主体是人体-思维-社会;客体是自然,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医学就是以保护人群健康为中心目的,研究人体和环境关系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和应用学科。人体的健康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因此研究环境有害因素与人机体的交互作用,对认识与环境相关的重大疾病的机制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书目录第一章 环境医学 第二章 环境污染和人体反应 第三章 环境毒理学 第四章 环境致突变、致部、致癌作用 第五章 临床医学检查 第六章 环境流行病学 第七章 环境标准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第八章 大气污染物 第九章 重金属类污染物 第十章 其它重要污染物 第十一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第十二章 微量元素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第十三章 环境物理因素污染 附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