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环境一号卫星 |
释义 | “环境一号”卫星系统是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专门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对地观测系统,由两颗光学卫星(HJ-1A卫星和HJ-1B卫星)一颗雷达卫星(HJ-1C卫星)组成,拥有光学、红外、超光谱多种探测手段,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能力。 卫星简介HJ-1A卫星和HJ-1B卫星是是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光学卫星,采取“一箭双星”的形式,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两颗小卫星入轨。卫星入轨工作后,可获取高时间分辨率、中等空间分辨率的对地观测数据,对中国大部分地区可实现每天一次重复观测,将大大缓解中国目前对地观测数据紧缺局面,提高中国环境生态变化、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过程监测的能力。 环境一号C小型雷达卫星(以下简称HJ-1C卫星),整个环境一号卫星系统由三颗卫星组成,其中A/B两颗光学卫星已经于2008年9月6日发射成功,HJ-1C卫星拟于2012年发射,将成为中国首颗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 卫星功能“环境一号”A/B星的卫星数据不仅能为环境与减灾业务运行系统提供重要保障,还将成为很多部门日常业务的重要数据源。基于环境卫星数据建立的环境与减灾应用系统,对推动遥感卫星业务服务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孙来燕对媒体表示,除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外,“环境一号”A/B星还有超光谱成像等技术创新点,并将承担亚太国际合作等重要任务,对推动中国遥感卫星国际合作以及在国际卫星相关事务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航天专家称,面对中国复杂的自然环境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出于生态环境保护考虑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起具有中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宽观测幅宽性能,能综合运用可见光、红外与微波遥感等观测手段,由光学卫星和合成孔经雷达卫星组成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对中国而言已是当务之急。 研制过程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8年7月19日在北京组织举行“环境一号”A/B星及其运载火箭“长征二号丙”出厂审定会,听取卫星、运载火箭的研制情况及各分系统准备情况和各方面意见后,国家航天局局长、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孙来燕宣布,同意“环境一号”A/B星及其运载火箭“长征二号丙”出厂执行发射任务。 HJ-1C卫星HJ-1C卫星是中国首颗民用雷达卫星,也是中国首颗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质量890千克, 轨道为500公里高度、降交点地方时上午6时的太阳同步轨道,将与已经发射的HJ-1A/B形成第一阶段的卫星星座。HJ-1C使用6*2.8米的可折叠式网状抛物面天线,天线将在卫星入轨后展开。S波段SAR雷达具有条带和扫描两种工作模式,成像带宽度分别为40公里和100公里。HJ-1C的SAR雷达单视模式空间分辨率可到5米,距离向四视时分辨率为20米,提供的SAR图像以多视模式为主。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