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环境激素 |
释义 | 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Endocrine)是指外因性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模拟体内的天然荷尔蒙,与荷尔蒙的受体结合,影响本来身体内荷尔蒙的量,以及使身体产生对体内荷尔蒙的过度作用,使内分泌系统失调。进而阻碍生殖、发育等机能,甚至有引发恶性肿瘤与生物绝种的危害。 历史由来"环境激素"一词是1996年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所著的《被夺去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产生却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激素(DES)用作药品以及纺织工业的洗涤和印染用剂,这种合成雌性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 近些年来,当产业化浪潮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时,人们发现了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获取暂时利益的同时,也蒙受了巨大危害。为了使牛、羊多长肉、多产奶,人们给这些牲畜体内注射了大量雌激素;为了让池塘里的鱼虾迅速生长,养殖户添加了“催生”的激素饲料;为了促使蔬菜、瓜果个大,提前进入市场,菜农和果农们不惜喷洒或注射一定浓度的乙烯利、脱落酸等“催生剂”。这种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或者说通过来自外部环境的合成化学物质,被科学界称之为环境激素。 研究进展环境激素这类物质的聚焦研究其实起步甚晚;虽然早在早在1950年就有关于DDT会导致公鸡性成长发生变异,并产生所谓“化学去势”(chemical castration)现象的科研报告;而Rachel Carson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这本书里已谈论到DDT这类有机氯化合物所对于生态系统的危害;而于1930年代所开发用于防止流产的合成雌激素(DES,已烯雌酚)也于1960-1970年代发现只要用量过多将促使女性生殖器官产生迟发性癌症;但科学界却是迟至1990年代才对于环境激素这类物质的数据具有较完整的论述和整理。 1991年7月,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温格斯普勒德举行了首届关于内分泌干扰物质的专家会议。这次的会议让人们正视到特定种类的化学物质所对于人和野生动物产生的类天然激素作用,其可能造成生殖功能受干扰,甚至导致癌症。对于这类化学物质的调查研究已刻不容缓。此后,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这类化学物质的重要性,于1991年-1998年之间共计召开了7次关于环境激素的国际会议。曾经参与温格斯普勒德会议的T. Colborn、D. Dumanoski、J.P. Myers于1996年出版了《我们被偷走的未来》(中文又译为:被夺取的未来、失窃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一书,本书是继《寂静的春天》后第一本更有系统介绍环境中潜在内分泌干扰物质的书籍,也因而引起各国政府与国际学术界对于环境激素更普遍的重视。 约当在同一时间,日本也发现许多因为受到环境激素干扰而产生的疾病问题,于是日本的环保学界也开始聚焦于这类化学物质的研究。他们对于环境激素有另一项名称:环境荷尔蒙(Environmental hormone)。环境荷尔蒙是日本横滨市立大学井口泰泉教授等人所创的名词,日文名称为“环境ホルモン”。国际学术界针对这类化学物质还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内分泌干扰素(Endocrine disruptor)以及内分泌干扰物质(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第三类损害物、环境雌性素、环境干扰物等称呼,依习惯与操作定义而有所不同。这类物质在英文早期文献中被称为Endocrine disruptor,但现今英语国家多以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统称,或简称EDCs。 近几年,在美国学术界又有荷尔蒙活性物(Hormonally Active Agents,简称HAAs)的称呼。其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范围亦包括部分实验室所刻意制造出来的化学物质或是医界用以模拟代替生物激素的合成物(1950年代以后医学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药物可以仿造天然激素的功能,如口服避孕药)、动物体激素(如畜牧业与水产养殖业为了大幅增高产量所使用的雌激素和生长素)、植物型雌性激素(如大豆异黄酮或黄酮类化合物)、农药(如DDT)以及化工业制品(如人造树脂、合成树脂、界面活性剂、塑料原料)等化学物质。 主要危害对人类的影响一是由于食物、饮水中大量存在环境激素物质,正在造成男人的精子减少,雄性退化,乃至男性不育症的高发。 二是导致怀孕胎儿的致畸。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育龄妇女长期受环境激素的污染,会使受孕胎儿畸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胎儿的五官、肢体或性器官的局部畸形。 大多数的激素能促成网络系统,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例如,精子形成需要男性激素,女性的生殖器发育机能维护需要女性激素,它们在各自的睾丸或卵巢中产生,是由脑下垂体里产生的卵胞刺激素FSH所控制的。这个FSH又是被丘脑下部产生的促进腺激素放出激素(GnRH)所控制的。因为它是脑中枢系统的上部构造,他的信号产生不仅影响到生殖系统,与免疫系统也密切相关。科学家发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男性精子因环境荷尔蒙减少了一半。 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含有这种激素成分的物质,被人食用或使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比如化妆品、洗浴剂、洗洁剂、瓜果、蔬菜、肉类、食品等,当环境激素进入人体时,会让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误认为是天然荷尔蒙,而加以吸收,占据了在人体细胞中正常荷尔蒙的位置,从而引发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调节失常。表现在发育障碍、生殖异常、器官病变、畸胎率增加、母乳减少、男性精子数下降、精神、情绪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是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罪魁祸首。不仅是人体,对于其它野生动物体也是一样的。 多数环境激素也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中十分稳定而难以分解,因此可存在甚长的时间,不易清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具有毒性、难降解与生物累积性,加上可怕的蚱蜢跳效应(又称为蚱蜢效应,Grasshopper Effect)增强其传递性。部分污染物质在气温高时易挥发进入大气,经由风吹而移入低温区,然后凝集或藉由降雨返回地表,当气温再度升高时,污染物又会进入大气当中,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在大气中蒸发、迁移与沉降,藉由空气、水和吸附物的携带,可传递至远离污染源排放的地点污染其它干净的区域。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南北极地区纯净而无污染源的生物栖息地也难以幸免于人造污染物质的干扰。于是受害野生动物提高了畸胎、肿瘤、免疫功能下降、生殖障碍等发生机率。近年来由于环境激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传布,特别是在河川水域与海洋环境中透过垃圾污染、废水污染等途径所产生的环境激素,已对于近代生态保育造成更多的难题;例如透过食物链放大与生物体转化后的环境激素,其可能对于生态系统与我们自己的健康有更大的杀伤力,举例来说目前已知的疑似环境激素物质:汞,由于人类工业污染的加重,有越来越多的汞进入到海水当中,而海洋浅水域可见光区的海藻,在其死亡下沉入深层海域以后,沉淀的藻类残体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会进一步和海水中的汞成分产生交互作用,并生成甲基汞。甲基汞可透过食物链和生物累积的过程不断地在生物族群中放大,海洋生态系统中越高的消费者阶层,体内就累积越高的甲基汞,而捕食海鲜的人类将是最高的消费者族群。甲基汞同样可被人体消化道吸收,加上它可溶于脂质,并可轻易的穿越血脑屏障与胎盘,因此对人体的杀伤力颇大。 目前已知甲基汞有害脑神经与血管,并且容易导致淋巴球染色体变异等问题。而另一重要例子则为有机锡,近代船舶工业时常运用有机锡物质(如Tributyltin)于船舶底部的抗生物附着涂料,而目前已知这类物质正累积于海洋生态环境中,已造成部分牡蛎等贝类的性别错乱,同时也损及到其它海洋生物的健康,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本为地球生物的摇篮,但时至今日却已日渐成为数种环境激素在生态系统中传布的温床。 常见种类据科学研究初步证实,目前在社会生活中对人和动物起着类似于激素作用的有害物,已经发现至少三百余种。常见的环境激素包括有机锡、二乙基人造雌性激素、多溴联苯醚(PBDEs)、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HBCD)、二恶英(dioxin)、双酚A(Bisphenol A)与其衍生物、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Methomyl、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壬基酚(Nonyl phenol,NP)等,另外有研究指出环境污染物中的镉 (Cd)、铅 (Pb)和汞 (Hg)等重金属产物亦为可疑的内分泌干扰物。环境激素检测的困难点在於其种类的繁复与侦测极限的问题,由于许多化学物质陆续被归入环境激素的项目,因此亟需发展相对应的标准检测方法,而激素的反应特性在于只要极少量就可对生物体造成生理上的影响,因此各国环保、食品或农业部门在制定环境激素的限定值、忍受值方面有倾向越来越低的情形,以保障婴幼儿、妇女和男性等人体健康。因此如何提高侦测极限也成为相关检测仪器发展的重要目标。现今常见的检测方式包括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如针对Methomyl的侦测)、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搭配质谱仪(mass-spectrograph,MS)的GC-MS(如针对二恶英与多氯联苯的侦测)、气相色谱搭配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的分析法(如针对一些有机氯农药的检测,本法在黄河、珠江等一些重要的河川流域沉积物分析中经常运用到)、原子吸收光谱仪(AA)(通常针对一些重金属类疑似环境激素物质的检测)等。 目前被确认的环境荷尔蒙还在持续不断的增加,由于人类的化工业和实验室仍旧每天制造出新的化学物质,因此如何判定世界上数以万计的人造化学物质哪些具有环境激素(环境荷尔蒙、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特性将是未来医学界、生态学界、环境科学界、化工界与化学界等领域的科学家所共同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应该说,那些被归类于环境激素的化学物质有很多确实给人类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但是却潜伏下了一些危害。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它的严重危害性,各国科学家已开始关注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人类一定有办法、有能力根治它。 作用机制内分泌作用的机制要理解环境激素所对于生物体的影响,首先必须理解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运作过程。激素( endocrine) 又称荷尔蒙 (hormones),为分布在生物体内各腺体(内分泌系统)所制造的微量化学信息,藉由血液运输可传送到身体各处,与目标细胞上的特定受器 (receptor) 结合后,形成激素-受器复合体,被活化后会在目标细胞内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产生后续的生理作用,以调节内部活动、处理外界信息。并协助体内代谢平衡、提供生理活动能量、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生殖器官成熟、与神经系统共同担负协调作用等。 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可产生约50种激素,依其化学结构可分为: (1) 固醇类激素 (steroid hormones),主要由肾上腺分泌,多半为胆固醇转化而来故为脂溶性,包括雌性激素 (estrogen,又称动情素)、黄体素 (progesterone)、雄性激素 (androgen)、睾固酮 (testosterone)等;(2)胺类激素 (amine hormones),为水溶性物质,如甲状腺素(thyroxine);以及 (3) 肽类激素 (peptide hormones),水溶性,由氨基酸藉由肽键连接而成,如增压素(Vasopressin)、生长激素(Somatopropin)、缩宫素(Oxytocin) 。荷尔蒙系统会影响人体各部功能,包括生长发育、生殖、行为等。医界的人造激素主要也是仿真天然激素的结构,以取得想要的生理结果,如口服避孕药中的仿黄体素与仿动情素,而针对更年期妇女的内分泌疗程也多半是使用类似的原理。但是环境激素的产生却是超乎人类所预估的,因为许多对于内分泌系统具有杀伤力的化学物质都是人类当初合成时所未曾料想到的,它们也如同那些医学人造激素一般,具有类似生物体激素的功能,或具有干扰天然激素的特性,使得生物界诸如贝类生殖器官异常、鸟类生育缺陷以及近代人类许多怪病的产生。 干扰内分泌作用的机制环境激素可经由下列途径,对生物体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1)模仿天然激素之作用,使身体识别错误,扰乱体内正常激素的运作和平衡,使生物体产生过度或不足的生理反应,或是在不适当的时间产生生理反应,如模拟女性动情激素;(2)占据天然激素之受器,阻断“激素-受器复合体”之生成,激素受器一旦被环境荷尔蒙结合占领,正常激素的作用就会受到抑制;(3)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造成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4)以分子信息间接启动基因,改变细胞成长与分裂的程序。以环境荷尔蒙之一的戴奥辛 (又称为二恶英,dioxin)为例,dioxin是亲脂性分子,加上它的形状大小都与那些来自花椰菜等蔬菜的天然芳香烃碳水化合物相似,因而很容易被受体误认。当dioxin进入人体后,很容易就进入细胞,并与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Ah受体相结合(Ah受体存在于多种器官如肝脏、肺脏、淋巴球及胎盘等细胞当中,A是芳香基(aryl),h是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的意思,因此Ah受体表示可与芳香基碳氢化合物结合的蛋白质)。dioxin一旦和Ah受体结合后,就会在细胞内移动;然后它和另一种称为“Arnt”的蛋白质(Ah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Ah受体之核转置体)结合,它可帮助Ah受体-dioxin的复合体转移到细胞核当中,并打开一系列的基因开关。但是dioxin却不像那些天然化合物那么容易被肝脏所代谢,它会使得人体的去毒系统无法有效运作,dioxin和Ah受体结合后就一直牢牢地绑住受体,阻碍这个受体正常调节细胞功能的运作。而那些因为dioxin的作用而持续被打开的基因,就像是工厂机器的开关卡在开的位置,于是细胞核中被启动的基因开关犹如失控的机器般会一直发出制造蛋白质的信号。 人体中有许多基因的开关牵涉到这个机制,其中最常被研究的是cytochrome P450A1或CYP1A1的基因。当这类基因被开启后,会制造出多种影响荷尔蒙代谢与生长因子的蛋白质,从而干扰生殖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甚至会改变基因,造成细胞增殖、变异或导致癌症。又以壬基酚(Nonyl phenol ,NP)为例,这个在近代河川流域中渐趋常见的环境激素,其多半源自于非离子界面活性剂,由于其与动物雌激素结构类似,因此在进入雄性动物后,会干扰内分泌,造成假性荷尔蒙作用 (Pseudo-hormonal Effect) ,造成雄性动物日趋雌性化。而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这类物质进入男性人体将会减少男性精子数量。有资料显示,在70年代,男性的精子密度普遍都在6000万/毫升以上,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达到或超过1亿/毫升。现在,很少有超过6000万/毫升的情况,基本上都是2000万-4000万/毫升,30年下降了50%。在我国,1984年男性病调查显示,不育症比例为4.8%,现在国内有些地方已高达10%。 治理途径环境激素几乎无处不在,要彻底杜绝它不太可能。这就意味着人类已经别无选择,唯有尽量减少向环境中释放环境激素等有害化学物质,加强对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从生产到应用的管理,停用或替代目前正在使用的包括杀虫剂、塑料添加剂等在内的环境激素。 1.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因为垃圾(特别是废旧塑料制品垃圾)焚烧能产生大量二恶英,释放大量环境激素,所以应尽可能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卫生用品、一次性婴儿尿布等。 2.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布袋。塑料袋不仅增加垃圾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为严重的是它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进行焚烧,又会产生二恶英等有毒气体。 3.选用大瓶、大袋包装的食品。商品的过分包装,加重了自然界的生态负担和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包装废弃物几乎占家庭垃圾的一半。在日常生活中选用大瓶、大袋包装的食品,可减少包装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4.不用聚氯乙烯塑料容器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添加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一种环境激素,而它可能在高温中渗出。 5.不用不合格的塑料奶瓶。在聚碳酸酯制成的奶瓶中倒入开水后,双酚A会溶出。 6.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0%以上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而原料苯乙烯是一种致癌的环境激素类物质。在这类容器中倒入开水后,苯乙烯会溶出。 7.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肥皂是天然原料脂肪加上碱制成的,使用后排放出去,很快就可由微生物分解。而洗涤剂成分复杂,多含有各种苯酚类有机物,是重要的激素来源,它的使用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之一。 8.少用室内杀虫剂。杀虫剂是环境激素的一种,它因毒性、高残留性在生物圈中循环,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人的神经系统,诱发多种病变,是人类健康的重大隐患。特别是在密闭的室内,杀虫剂会富集和残留,浓度越来越大,严重损害居住者健康。 9.简化房屋装修。装修房屋不仅浪费大量资源,而且还为健康带来隐患。氡气存在于建筑材料中,可诱发肺癌。石棉是强致癌物质,存在于耐火材料、绝缘材料、水泥制品中。家具黏合剂中的甲醛可引起皮肤过敏,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并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苯等挥发性有机物存在于装修材料、油漆和有机溶剂中,多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和毒性,能引起头痛、过敏、肝脏受损。甲醛、苯等物质可释放环境激素,危害人体健康。 10. 回收废旧电池。电池中含有镉、铅、锌、汞等,电池腐烂后,有毒金属渗入土壤、水体中,通过食物链进入植物、动物,最后进入人体内,可导致严重的疾病。为防治电池对环境的污染,请将电池收集到一起,到一定数量后,送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11.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农药作为环境激素的重要物质,在植物体内富集或残留于植物表面,通过植物、昆虫、鱼类及气-水流通的作用,转化和富集。一方面,害虫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益虫、益鸟被杀,生态失衡,造成新的、更多的虫害。此外,农药还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有些农药,甚至还有遗传毒性。因此,我们应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同时推广高效低毒、对环境影响小的新型农药。 12. 避免食用近海鱼。海水中含有各类化学物质,尤其是近海受到有害物质污染的概率更大。随着食物链浓缩、富集和放大,人食用近海鱼后,受到环境激素污染的概率也会增大。 13. 消费肉类要适度。禽畜的饲料中含有大量激素类物质,不要过度食用禽畜肉。 14. 多食用谷物和黄绿叶菜。据研究,多食用谷物和黄绿叶菜,如糙米、小米、黄米、荞麦、菠菜、萝卜、白菜等,有利于化学毒物从体内排出;饮茶有助于将体内的环境激素排出体外。 大事年表时间年份 环境激素的相关事件及成就 1923年 人类首次从生物体内缺抽出雌性荷尔蒙活性物质 1938年 首次从合成防止流产的药物DES 1939年 发现DDT的杀虫效果 1950年 发现DDT显示活性雌性荷尔蒙特征 1958年 美国修改食品包装法,明确规定在包装肉类等油性食品时禁止使用聚氯乙烯材料。 1962年 《寂静的春天》出版发行,书中提出了农药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的观点。 1968年 发现DDT对哺乳类动物和鸟类产生雌性荷尔蒙影响 1971年 发现妊娠女性为防止流产服用DES以后生出的女孩阴道癌发病率异常增高 1972年 DDT禁产,WHO/IPCS指出化学物质造成内分泌紊乱 1973.2 OECD限产聚氯乙烯 1975年 NIEHS在Science上指出DES引起不育,同时弗州14名工人调查发现精子异常 1976年 美国禁产PCB 1984年 日本厚生省发表二恶英类化学物质的有关判断报告 1987年 日本厚生省施行食品馐塑料薄膜所含化学物质的溶解量测定。 1990年 日本厚生省做出“防止二恶英类污染的标准” 1992年 丹麦发表调查结果:在过去50年中男性精子数下降了一半! 1995年 丹麦环境厅(DEPA)做出报告,内容包括男性生殖与雌性荷尔蒙之间的影响关系 1995.1 英国医学研究审议会和环境保健研究所召开研究会,进行对环境荷尔蒙类似雌性荷尔蒙作用的物质如何影响人体健康与野生动物进行讨论 1995.4 USEPA发表意见认为:目前关于扰乱内分泌化学合成物质的研究院还处于不成熟的程度。 1995.9 华盛顿召开工业各行业协会的《关于扰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各协会联席会议》 1996.3 美国出版《Our Stolen Future》,美国副总统戈尔为其作序 1996.8 美国修改食品品质保护法和饮用水安全法 1996.9 日本化学工业会设立内分泌问题研究委员会 1996.11 OECD决定对扰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采取包括筛选方法在内的多种方法实施试验安全规则 1996.12 日本环境厅将二恶英对健康影响的安全标准线定为5pg-TEQ/kg /day. 1997.1 华府和EPA、UNEP召开专题EDCs研讨会 1997.2 IFCS召开,确认了EDCs的重要性,提出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以对付这一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 1997.3 JEA成立“关于外因性优乱内分泌化学物质问题工作组”,并于6月发表了中间报告。 1997.12 UNEP计划在2000年缔结防止二恶英、PCB、有机氯农药等物质污染环境的国际条约。 1998.1 英国环境厅劝告工业行业对环境荷尔蒙物质采取相应措施 1998.2 《雌化了的自然》日文版出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