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欢门 |
释义 | 欢门,两宋时期酒肆食肆常用的店面装饰,流行于北宋东京和南宋的临安。 何谓欢门彩楼欢门是两宋时代酒食店流行的店面装饰, 指店门口用彩帛、彩纸等所扎的门楼;也指建筑廊间半月形雕饰的门,以木质杆件绑缚而成,结构大量使用在中国传统木作营造体系中不多见的斜撑、X型支撑、三角支撑以及绳索拉结等方式。 彩楼欢门的缘起彩楼欢门的部分形态特征明显来自对楼阁建筑形态的模仿。《岁华记丽》记载“唐玄宗时,上阳宫建灯楼,高一百五十尺,悬以珠玉,微风将至,锵然成韵。”由此可知,至少当时皇家的上元节庆典,已有模仿楼阁形态,且尺度不小于真实楼阁建筑的彩灯出现。 北宋东京的上元节庆典更加热闹隆重,并突出“与民同乐”的特色。《宋史》记载:“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彩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陈百戏。天子先幸寺观行香,遂御楼,或御东华门及东西角楼,饮从臣。四夷蕃客各依本国歌舞列于楼下。东华、左右掖门、东西角楼、城门大道、大宫观寺院,悉起山棚,张乐陈灯,皇城雉堞亦遍设之。其夕,开旧城门达旦,纵士民观。”另外,相关史书中关于宋代其他庆典和仪式场合结缚山棚的记载还有很多,宋初还有地方官员生辰“造山棚大宴”有僭越之嫌而让皇帝不快的记载。 这里提到的“山楼影灯”或“山棚”,在《东京梦华录》中有对其形态的详细描述:“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面北悉以彩结,山呇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横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 北宋的山棚既然也称“山楼影灯”,与唐代的灯楼当有所渊源。唐代的灯楼位于宫中,与百姓生活隔着一定距离,而北宋东京的上元节庆典却让百姓可以在各处重要场所近距离接触山棚等庆典活动的构筑物。因为山棚喜庆、热闹而奢华的风格与店面装饰所需要营造的气氛相吻合,所以民间的酒楼、瓠羹店以及其他店面模仿官方节日庆典活动的标志性构筑物建造就在情理之中了。 形态及结构特征彩楼欢门具有以下两个特征:首先,其形态明显与楼阁建筑的形态有对应关系,除了缺乏楼阁建筑的基座之外,其他建筑形态构成要素一应俱全;其次,结构做法与构成方式与楼阁建筑的大木作逻辑有明显区别,不但构件之间的连接采用绑缚而非榫卯方式,构件之间连接的逻辑关系也与传统大木作不同,没有传统抬梁或穿斗式的构件组成方式,甚至连残留的痕迹都没有,大量使用斜撑、X型支撑、三角支撑等在传统大木作方式中仅出现于隐蔽处的构件连接关系。 彩楼欢门的式微北宋灭亡后,彩楼欢门在南宋都城临安依然兴盛了一段时间,在南宋中叶《梦粱录》、《都城纪胜》[18]中尚有记载,但到了南宋后期,同样描写南宋都市生活的《武林旧事》[19]已经没有对彩楼欢门的描述了。所以,彩楼欢门或在南宋后期逐渐式微,以至最终销声匿迹。 究其原因,可能是南宋后期连年战争使都城临安的经济不再能支撑彩楼欢门这种奢华而容易损坏的店面装饰形式;也可能在南宋临安原住民和南迁的都民文化适应过程中,彩楼欢门这种来自北宋东京的店面装饰习俗逐渐被其他做法所取代。彩楼欢门之后,中国传统店面装饰逐渐趋向更加细腻和耐久的形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