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欢口镇
释义

地名,欢口——系淮海经济区历史名镇,也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

地理

欢口镇位于丰县东北部,距丰县县城22公里,距徐州80公里。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地带,北与山东省鱼台县接壤,东与沛县龙固镇毗连,南与丰县师寨镇接邻。

介绍

西与丰县顺河镇隔河相望,欢口镇总面积为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62公顷。下辖29个行政村(包括:欢口、常庄、宋寨、卞庄、陈洼、陈大庄、史庄、尹彭庄、邓庄、温寨、吴庄、李庄、肖埝、刘单楼、于口、刘大庄、赵庄、唐庄、董庄、肖庄、刘大营、沙庄、肖桥、黄店、周堂、于堂、和事楼、魏集、师桥),128个自然村。2003年末全镇计有25000户,总人口9.37万人,人口密度为863,人平方公里。镇区面积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万人。境内居住汉、回、侗、壮、蒙、布依、土家7个民族,汉族占全镇总人口的99%,回民相对集中于欢口、黄店两个行政村,是丰县内回民聚住点之一。欢口地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北部属淤土类,地类强;中、南部属沙质土壤,透气、透水性强。由于地处微山湖畔,湖水可利用率较高,有着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主要种植麦、稻、玉米、棉花、菜五大类作物。

历史沿革

欢口历史上长期隶属丰县。1937年前,欢口为丰县二区,1945年,曾分为冯屯区(南二区)和欢口区(北二区),划归沛县。1949年改为欢口区,复归丰县,隶属平原省。后来平原省撤消,改隶于山东省。1950年,欢口区改为第九区。1953年夏划归江苏省。1955年11月,由九区改为欢口区。1957年5月,撤区建乡,欢口区分为沙庄乡、欢口乡、师寨乡和史小桥乡。1958年8月,沙庄乡与欢口乡合并为欢口乡。1958年9月,改建为欢口人民公社。1961年,欢口北部数村划为县属沙庄农场,后改为沙庄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1987年遵照江苏省政府(145)号文件,欢口乡改为欢口镇。2000年,与原沙庄乡合并,统称为欢口镇,迄今。

主导企业

欢口镇

欢口镇是丰县的工业重镇。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潜力巨大,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铸造、水泥、建材、食品、板皮加工为骨干的五大企业群体。丰县铸钢厂落户欢口,为丰县首屈一指民营企业纳税大户。被评为徐州五十强企业、其生产的系列耐磨件及叉车配重等品种享誉海内外,和徐工集团长年签有供货合同,并出口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现已成为年产3万吨铸钢、铸铁件的企业集团,2003年上交税收600万元。 丰县水泥厂是丰县唯一的一家水泥行业。原为镇属企业,改制后,属于民营企业,该厂生产的水泥为徐州市免检产品,畅销苏、鲁、豫、皖地区,年创利税两百多万元。曾先后获得“徐州市优良产品”、“江苏省明星企业"等荣誉称号。

宏盛工艺铸造有限公司投入600万元建立新厂后,效益凸现,宏达工艺厂在搞好工艺铸造、英克莱健身器等传统器材的同时,积极开展医用器械等新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丰县水泥构件厂主要产品有各种型号的屋面梁,4米以下各种型号的工业楼板及民用楼板,楼梯板及室内悬梯、休息平台等2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山东、安徽等地。

江苏天穆集团始建于1982年,是一个以生产清真食品为主的综合性省级少数民族集团企业,多次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及省政府的嘉奖和表彰。九五年被授予中国乡镇明星企业和国家二级计产业化经营模式。

特色产业

欢口镇

欢口镇苹果面积已达3870亩,葡萄430亩,欢口、刘桥是苹果专业村,品种为“红富士”,陈大庄村是葡萄种植专业村,所种植的巨蜂葡萄个大、汁甜、色好,每到上市季节,外来客商争购一空。全镇桑园面积4000亩,产鲜茧近50万公斤,年产值358万元。欢口镇把双孢菇生产当做一项富民工程来抓,为提高干部技术服务能力,他们每周一的晚上对镇机关干部和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由聘请的专家讲解双孢菇实用种植技术。说给群众听,不如干给群众看。该镇建起了50亩的科技示范服务地,由一名副镇长带领7名干部联系一村、一户、一棚,村干部人人都有自己的示范棚。全镇已发展双孢菇60多万平方米,可实现产值300多万元。为保障菇农利益,该镇吸引外资100多万元,兴建日加工能力100吨的食用菌加工厂,与农户签订协议,按保护价收购,最大程度提高了农民种植双孢菇的积极性。

文化教育

学校教育

至2003年,全镇共有幼儿园2所,幼儿园38个,定点完小学9所,初小22所,成人教育中心校一所,初级中学2所,高中一所。欢口高中被评定为“三星级高中”,欢口初中、育英初中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全镇共有教职工1100名,在校学生18000人。

欢口农民文化宫

“欢口农民文化宫”被新闻媒体喻为“镶嵌在苏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农民文化宫内设图书馆、阅览室、放映室、科技馆、曲艺厅、益寿阁、风华轩、宫心亭、望丰楼等场所,画廊碑亭、琳琅满目,曲经通幽,山石成趣,花树争妍。是一个集学习、休息、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的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宫的建成,增添了欢口的文化氛围,深受镇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赏,得到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多次褒奖,被授予“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经济交通

欢口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近10万人口的大镇,是丰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欢口镇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河道总长度35公里,且河流都与干河复新河相连接,东北注入微山湖,接连京杭大运河,构成庞大的水运交通网络。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欢沛公路横穿东西,丰鱼一级公路纵贯镇区,南接陇海铁路,北达山东各地。新修环镇水泥公路计105公里,构成内连外接的公路交通网,为发展经济、繁荣市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城镇建设步伐

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镇区规模不断扩大,已达到7平方公里。区域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镇区道路五纵五横,四通八达,东有商贸大街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西有天穆特种蔬菜大市场,两大市场形成规模,已成为周边地区农副产品及商品集散地,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旅游资源

偃王城遗址位于欢口镇王海村。公元前318年,诸侯代偃自称为王,国号为宋,即宋康王,并建立王城,名为偃王城。宋王偃荒淫暴虐,群臣如有敢谏者,不是车裂就是射恐,故人们把他比作夏桀,宋国也被称为桀宋。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合攻打宋国,百姓闻讯纷纷逃亡,官兵不战自溃,三国一举攻下了偃王城。宋偃王逃跑,后死于温地(今河南省温县)。偃王城被攻下后,齐楚魏三国把宋偃王富丽堂皇的宫殿付之一炬,故后人把在偃王城废墟上建起的村庄称为王海。据旧《丰县志》记载:“中多钱、古镜之属,每遇雾日,城垣台榭森然毕具,雾收即止,父母多见之。”另有出土石碑对偃王城佐证。

偃王和偃王城已经作古,王海这个村名仍延续至今。

地方名人

邓桂生

邓桂生,男,1926年5月5日生,丰县欢口镇邓庄村人。中共党员。193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负责在丰县二区抗日动员委员会的儿童工作。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丰县工作团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7年2月毕业后,投身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先后担任宁安中学教导主任、校长,牡丹江中学校长,松江省教育厅中教科长,哈尔滨市委党校副校长、党委书记。1963年至1982年任黑龙江省教育厅(局)副厅(局)长兼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院长等职。1983年9月调任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同年担任黑龙江省政协常委、政协教育组组长。1987年2月11日因身患癌症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终年61岁。

霍旭东

霍旭东,男,原名霍化升,字旭东,以字行。中国工农民族党党员。1933年6月生于丰县欢口镇霍庄。抗日战争时期,在家乡史庄、陈大庄、欢口、常庄等地读小学。由于日本侵略者、日伪汉奸及国民党反动派的侵略、干扰和破坏,生活极不安定。

文艺创作

在学生时期即喜爱文艺创作,先后以新坡、梯青、苏丰、孟浪、艾铃、何泽村、丁理等笔名,在各种报刊发表过诗歌、小说、通讯、报道、杂文、文艺随笔、文史杂谈、评论等各种题材的文章50多篇。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治学方向逐渐向中国古典文献文献学方面发展,力图从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史哲相统一的角度上,去进行中国古代文史典籍的整理、探索、和研究。先后讲授过《先秦两汉文学》、《先秦两汉要籍解题及选读》、《古籍导读》、《诗经与楚词》、《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整理实践》、《柳宗元研究》等课程,发表有关学术论文多篇。在学术团体方面,先后参加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中国唐代文学、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组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