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坏死性龈口炎
释义

坏死性龈口炎(necrotic ulcerative gingivo-stomatitis)是以梭状杆菌和螺旋体感染为主的一种急性坏死性溃疡性口腔损害。好发于18~30岁的年轻人。表现为牙龈缘及龈乳头可出现坏死,下前牙唇侧多见。如治疗不及时,坏死可向邻近的口腔黏膜及深层组织蔓延。

西医学名:坏死性龈口炎

英文名称:necrotic ulcerative gingivo-stomatitis

所属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

发病部位:口腔粘膜

主要症状:粘膜坏死

主要病因:梭状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

多发群体:18~30岁的年轻人

发病原因

主要病原体为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梭状杆菌和螺旋体在口内共生,不易致病。但在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时,这两种病菌大量繁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本病多为复杂的混合性感染,还可合并其他细菌,如链球菌、丝状菌、黑色素类杆菌等细菌感染。儿童多在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黑热病后期发生。成人则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如白血病、糖尿病、结核病、艾滋病等全身营养极差、抵抗力极度低下的患者。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18~30岁的年轻人。牙龈缘及龈乳头可出现坏死,下前牙唇侧多见。牙龈边缘呈“虫蚀状”,牙龈乳头消失变平似“刀削状”、“反波浪状”。在坏死组织表面可有灰白色的伪膜形成,容易擦去,擦去后可见出血的创面。唇、颊、舌、腭、咽、口底等处黏膜均可受累,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坏死性深溃疡,上覆灰黄或灰黑色假膜,周围黏膜有明显的充血水肿,易出血。患者口腔有特殊的腐败性口臭,常伴有流涎、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如治疗不及时,坏死可向邻近的口腔黏膜及深层组织蔓延。如同时伴有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时,可造成大量组织坏死,造成面颊的穿通性缺损,称为走马牙疽(noma)或面颊坏疽。此时,坏死物产生的大量毒素可致患者死亡,愈后也留有颜面部的严重缺损。

诊断鉴别

组织病理

本病病理特点主要以组织坏死(necrosis)为主。

辅助检查

坏死区组织涂片可见到大量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疾病诊断

发病急,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坏死性深溃疡,上覆灰黄或灰黑色假膜,自发性出血,典型的腐败性口臭,坏死区涂片可见到大量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鉴别诊断

1.疱疹性龈口炎:该病多见于婴幼儿。为病毒感染,一般具有高热史,体温超过38℃,充血范围波及全口牙龈及口腔黏膜。典型病变为多个小疱及疱破溃后形成的溃疡面,无坏死。

2.球菌性口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牙龈充血水肿,但无坏死。在溃疡或糜烂面上覆黄色均匀致密的假膜。无恶臭及腐败气味。涂片镜检为大量各种球菌。

疾病治疗

应及早进行治疗,给予抗感染治疗和支持疗法,以控制感染、消除炎症、防止病损蔓延和促进组织恢复。

1.急性期治疗:病损区要去除坏死组织,局部用1.5%~3%的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或含漱,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

2.抗感染:可给予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和红霉素等,同时使用抗厌氧菌活性较强药物如甲硝唑和替硝唑等。

3.全身支持治疗: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加强营养。必要时给予输液,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4.中药治疗:主要是清热解毒祛腐。症状较轻者,可用银花、甘草煎水,清洗口腔。并用人中白散局部涂擦。症状较重出现黏膜溃烂可先清除坏死物以后,应用牛黄生肌散或者是金黄散涂布创面。也可用霜梅乳没散(白信、黄连、红枣、硼砂、乳香、没药、冰片、青黛)局部涂擦。

疾病预后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治疗不及时则病情发展迅速,病情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治疗愈合以后,面颊部缺损畸形,并留有瘢痕,影响美观和生理功能。

疾病预防

1.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牙周疾病。

2.调理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加强营养,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7: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