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淮阴师范学院
释义

淮阴师范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地处周恩来总理故乡、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原淮阴)市。学院现有19个系(部)和一个民办二级学院――文通学院,有本科专业52个,覆盖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

中文名:淮阴师范学院

外文名: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创办时间:1997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师范

主管部门:江苏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胡相峰

所属地区:中国江苏

主要院系: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

学生人数:18000余人(2008年)

教师人数:923人(2008年)

高校信息

学校名称:淮阴师范学院高校代码:10323

所在省市:江苏淮安

学校地址:江苏省淮安市交通路71号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长江西路111号

学院简介

淮阴师范学院坐落在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江苏淮安,位于“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畔,京杭大运河和京沪高速公路横贯其中。这里风光秀美,人文荟萃,军事家韩信,文学家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等众多古今名人,赋予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淮阴师范学院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省属高校,已有近50年高等教育办学历史。淮阴师范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占地1660余亩,校舍面积51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9000余万元。有包括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较为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图书馆面积近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66万余册,电子图书 84万件。

校史简要

一、淮阴师范学院成立于1997年6月19日。专业设置为中文、政史、英语、数、理、化等15个系科,32个专业。本、专科学制兼并的师范类与非师范应用类。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淮阴师范学校、淮安师范学校并入淮阴师范学院。2000年7月13日,成立淮阴师院王营校区与淮安校区(现为楚州校区)。 二、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7日,专业设置为文史、数理、生化三个双科制专修科。1962年6月17日停办。1976年11月27日创建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1979年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淮阴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6月19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与淮阴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淮阴师范学院。

三、淮阴教育学院原名称为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办于1959年9月,1962年接管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校舍、仪器、图书等资产,1965年5月,学院改名为淮阴教育行政干部学校,1969年6月6日停办并撤销。1979年7月16日,经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复建“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7月30日,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定名为淮阴教育学院。1997年6月19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入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组建淮阴师范学院。

四、淮阴师范学院王营校区前身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原名称为江北师范学堂,创办于1906年。学校先后易名、迁址多次。直到1953年5月,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入淮阴师范学院,2000年7月13日,成立淮阴师范学院王营校区。

五、淮阴师范学院楚州校区前身为“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1766年在淮安创办为丽亚书院,后为淮安府中学堂。1941年始创盐阜区联立中学,学校先后易名与多次迁址,1950年2月,学校正式定址淮安,1953年5月,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入淮阴师范学院,2000年7月13日,成立淮阴师范学院淮安校区。2001年2月16日,淮阴师院淮安校区更名为“淮阴师范学院楚州校区”。

院系设置

学院设有19个系(部)和1个二级学院。现有普高本科专业51个,涉及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8个学科门类,其中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1个,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另有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全日制普高在校生20000余人,成高在校生6000余人。

师资力量

有普高专任教师923人,其中正、副教授近300人,博士、硕士600余人(含在读);另有外籍教师7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7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9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7人。有36名教师受聘国内多所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学院与韩国建国大学等海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郑勇

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建德育、教育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经济管理》、《中国高等教育》、《江苏高教》、《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一部,主编和参编教材2部,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等课题5项,现为江苏省高校师资研究会常务理事,淮安市数学学会副会长,淮安市人才学会副会长,曾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高校师资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校长 党委副书记胡相峰

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曾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求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和编著有《思想政治教育论稿》、《高师素质教育导论》、《当代思想教育艺术丛书》、《中国古代教育名言辞典》等十余种。获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现任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获“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副院长刘亚

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有关成果曾获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副校长力量

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修辞学会会员、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市语言学会副会长,曾获"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从事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编著及教材9部。曾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副校长张强

副院长,文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史研究。曾在《文艺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论文多次被《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光明日报》 (理论版)、人大报刊复印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文摘或转载;专著和编著有《桑文化原论》、《司马迁与宗教神话》、《人与自然的对话》、《扬雄传》、 《僧肇大事传》 (台湾)等二十多种。现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屈原学会理事,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理事等职。多次主持省级以上的课题,多次获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为江苏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人才)人选。

党委副书记王家云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先后主编、参编教材多部,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江苏省中共党史优秀成果奖、江苏省中国现代史优秀成果奖、江苏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优秀成果奖、淮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现任江苏省学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淮安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曾获江苏省党的宣传部门优秀宣传工作者,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基层党校优秀教员,淮安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享受市劳模待遇),淮阴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副院长赵炳起

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研究员、江苏省第二届价格决策专家委员会成员、省高校财会研究会理事、苏北分会副会长,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省“十五”教育规划立项课题、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淮安市软科学项目等各类课题10余项,在高等教育管理、财务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

副校长纪丽莲

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淮安市“三八红旗手标兵”。长期从事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近几年,获得省、市各项荣誉称号及教学科研奖十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中外文核心共25篇,中外文权威核心10篇,3篇为SCI收录,3篇入选柏林、悉尼、美国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并获优秀论文奖;先后主持2项省厅级科研项目,为国家海洋863项目“中国东、南海微生物中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 (项目编号2001AA624010及2001AA624110)的主要参加者;获得国家专利一项(专利号ZL3132045.7);主持横向课题三项,经常参加科技下乡服务,多次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提供技术服务。

专业介绍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能胜任中学语文和相关课程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专门人才。

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秘书、宣传、对外联络、公关等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2009年起,新设立了对外汉语专业: 该专业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素养,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能胜任中等以上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政策研究、行政管理、理论宣传、文秘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考核和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行政管理: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网络管理、电子政务系统维护、办公自动化系统操作和文秘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历史学(师范):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能够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中学历史教师。

社会工作: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熟练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能在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社会团体组织、社会福利和服务机构、基层政权和社区从事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外国语学院

法语:培养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和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熟练地运用法语在经贸、外事、外企、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部门从事经贸、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法语人才。

日语: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熟练地运用日语在经贸、外事、外企、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部门从事经贸、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日语人才。

英语: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经贸、外事、外企、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部门从事经贸、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英语人才。

英语(师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熟练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进行英语教学和教学研究,能胜任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及其他教育工作的教师。

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备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管理及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精通会计学、审计学专业知识;掌握会计、审计技术与方法;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从事财务会计、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资产评估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会计审计实务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继续发展的潜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与审计人才。

经济学(金融与保险):培养具备金融、保险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熟悉金融法规,了解国内外金融保险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分析保险案例,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法学院

法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法学专业基本功,富有法治思想和尚法精神,系统地掌握宪法、刑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以及国际法等领域的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及时了解国内立法信息,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应用能力,善于思辨,能够比较全面的分析法律问题,比较熟练地处理法律事务,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 (师范):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教育科研机构幼教研究的专门人才。

小学教育(双语)(师范):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整体素质好、英语水平较高,掌握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能胜任小学数学、语文及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并能指导和组织相关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能力,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跨学科、复合型初等教育师资。

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范):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心理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和科学人文素养,能在学校、党政机关、工商企业从事教学、科研、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人事测评、活动策划及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心理学专门人才及学科教学师资。

小学教育(文科)(师范):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宽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人文素养,掌握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胜任小学语文等学科教学,具备一定的学校管理和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初等教育师资。

小学教育(理科)(师范):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宽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人文素养,掌握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胜任小学数学等学科教学,具备一定的学校管理和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初等教育师资。

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心理培训):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心理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和科学人文素养,能在机关、工商企事业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培训及管理、人事测评与人才选拔、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社会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音乐学院

音乐学(师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音乐基础教育师资,能胜任高级中学、中等师范学校、职业中等艺术学校、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管理及社会所需的一专多能的音乐专门人才。音乐表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音乐专门人才,能胜任表演团体、艺术院校、社会文化机构和科研机构的表演、教学和科研工作。舞蹈编导:舞蹈编导专业将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掌握舞蹈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富有创新精神,能在各级学校、专业表演团体、基层文化馆、演艺机构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创作、研究、策划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舞蹈编导专业人才。

美术学院

美术学(绘画)(师范):培养适应21世纪高等和中等美术教育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美术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美术教育专门人才。

美术学(书法)(师范):培养具有独立书法创作及理论研究能力,适应21世纪中等以上学校书法教育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胜任书法教育工作,同时也能从事企事业单位宣传、文秘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艺术设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事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动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掌握影视动画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能在电视台、电影电视制作单位、广告公司、装潢公司、网络公司等影视传播、广告媒体行业从事影视动画设计制作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有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或者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能解决信息技术和工程与科学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

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物理学(师范):培养适应2l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物理教师。

应用物理学(应用电子技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基本理论及物理实验技术基础,具有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善于综合运用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将物理学的最新成就应用于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中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适用于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企业工程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从事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科技开发,也可从事与应用物理学有关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新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能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开发、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电子信息工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等行业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开发、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生产制造、信息处理、试验分析、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师范):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教师和化学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其它教育工作者。

应用化学: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备初步的化工设计和研发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

环境科学: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掌握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等环境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有关政策和法规,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环境方面科研、教学、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化学工程与工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具备创新精神、求实作风、环保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完成化工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师范):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教育、训练、竞赛及社会体育指导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

社会体育(体育艺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具有一定的体育表演技能和体育舞蹈教学、创编、组织与管理能力,具备在中等以上学校以及各级文化艺术团体、厂矿企业、城镇社区、社会各级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教学、表演、编导、训练、科研以及管理、体育文化艺术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等体育艺术专业人才。

社会体育(体育经营管理):培养能胜任体育产业、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工作,并能从事市场调研与预测、体育商业活动策划、广告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

社会体育(体育防卫):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武术功底和格斗技能,能从事公安协警、警卫、安保、保镖、押运等实际工作的社会实用型人才。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师范):培养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基础教育现代化和中等教育改革及班主任工作的专门人才。

生物技术:培养具备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及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生物技术(城市园林):培养具备园林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受到严格而系统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生产实践锻炼,能够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物管等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与经营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生物工程:培养具有现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工程学基础,掌握生物工程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掌握工艺操作和工程设计等基本技术,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生产、管理和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与设计的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理科学(师范):培养系统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受到地理科学思维训练,形成地理科学思想,掌握地理教育规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基础教育现代化和中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工作者。

地理信息系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备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及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业务竞争实力,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在科研机构或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育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城乡建设、区域规划、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与管理等领域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城乡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培养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受到专项技能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咨询、价格评估、市场营销与策划、土地评价与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必要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训练,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科研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适应工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中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必要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训练,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科研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适应工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中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传媒学院

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师范):培养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全面的数字媒体技术训练,能在教育部门、媒体业界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培训、电视节目制作、软件开发、网站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广告学:培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的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新闻学: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背景,具备较强的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策划、摄录、制作等能力,能够在各种新闻媒体从事编辑、记者及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办学成果

近5年,学院承担和参与国家以及省、市科研课题220余项,第一作者出版专(编)著75部,发表论文近5000篇,其中被SCI(E)、EI收录186篇,国内核心期刊1952篇,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跻身全国社科类学报百强行列。

学院已培养近5万名各类人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江苏基础教育和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学院多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7: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