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淮调
释义

淮调是一个古老、稀有、独具乡土特色的民间地方剧种,距今已有280年的历史。据《安阳县志》记载,淮调始于隋唐,至清朝康熙、嘉庆年间达到鼎盛。该剧是以颂忠除奸、保家卫国为主的政治色彩很浓的历史剧种,如今已有300多出传统剧目,《杨家将》、《潘杨颂》等都是淮调的经典剧目。该剧表演动作粗犷豪放,展示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兵器的绝活。其唱腔独具特色,音调挺拔高昂,朴实粗犷,节奏明快,舒展奔放,浑厚有力,突出了当地特有的魅力。淮调以其强烈的故事性、丰富的语言性和优美的音乐性显示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也为研究该县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

淮调唱腔、音调高亢,旋律动听。在部分唱腔及过门中,配有打击乐器锣、鼓、钹等,听起来红火热闹,气氛欢快。淮调的唱腔,主要分头板、二板、流水和三板等,另外还有不少曲牌。在地方戏曲中,它的唱腔是比较丰富多变的。

淮调的乐器有板胡、二胡、低胡、大铙、大钹以及大梆子。淮调又名大梆子腔,大概也是由此而来的 。

淮调也写作“怀调”,又称“漳河老调”,是在豫北流行甚广、影响甚大的剧种。流行地域涉及彰德府、卫辉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人们称之为“五府淮调”。淮调产生于明清之际,清代中期,已在豫北、冀南广泛流行,各府衙和军队的戏班多是演唱淮调的,当时已有许多知名戏班,如彰德府的头皂班、二皂班、西营班等等,也有许多知名演员,如二壮、天保、杨凤山等。内黄县的傅老桃淮调班在乾隆年间开始兴办,连续办了十三科。盛行期间,组织有淮调行会,至咸丰年间行会才停止活动。民国时期,淮调已经衰微,抗日战争时期只剩一个班社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地方成立了淮调剧团,但不久陆续停止了活动,现仅余安阳县一个专业团体。淮调历史悠久,影响较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传统剧目300多出,四大板类变化丰富,具有训练严格、班规严格的传统,至今传承谱系清晰。剧种以激昂慷慨、大气磅礴为特色,音乐唱腔有近似怀梆的特点,但伴奏乐器又与大平调有诸多近似,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剧种。淮调目前市场萎缩,演员队伍青黄不接,一些有价值的剧目和表演语汇在流失,亟需保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8: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