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始建于1974年,是我校建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地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生命线,构建理工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以本科教育为主,合理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使得一批专业和学科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办学整体水平达到省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通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现有化学(师范类)、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四个本科专业;化学一级学科(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和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700多人。化学(师范类)专业是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课程是安徽省重点建设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基础化学实验室是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绿色材料化学和含能材料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6人。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省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学科带头人4人,并设有安徽省“皖江学者”讲席教授岗位1 个。 近年来,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科研工作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及教研奖励、论文排名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等均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十一五”期间我院共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且逐年递增。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基金等科研项目共60余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五项;取得了一批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在有机合成化学、催化化学、高分子、无机纳米材料、生物分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系列研究成果,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智能化流动注射分析仪及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聚铁净水剂制备、L-天门冬氨基酸盐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等成果已通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已有多家企业生产和使用,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拥有教学、科研用的核磁共振仪、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红外光谱仪、气质联用仪、纳米粒度分析仪、孔径和比表面分析仪、电化学分析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多万元。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人将发扬“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开拓进取的攀登精神”在学校党委、学校行政的领导下,坚持教学为中心地位,加强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教育,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整体的科技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位居学校前列,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化学类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继续不断深化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从2007年开始,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三个专业按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实行2+2培养模式,各专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打通培养,学生入学后在前2年完成化学大类课程结构体系中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志愿情况可选择到化学(师范)、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各专业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专业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基础。 化学(师范)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化学科学基础,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等学校化学教学、化学教学研究及教育管理及化学相关方面的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英语、计算机辅助教学、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教材分析、化学发展史、化学教学质量评价和化学专业实验。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应用化学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良好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能够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适宜到化工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精细化工、药物合成、现代分析与测试、教育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主要课程:专业英语、线性代数、化学工艺学、化工设备、精细化工、化工制图、应用化学专业实验。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材料化学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材料化学基础理论,适应材料科学不断发展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环境材料、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结构与性能的分析、表征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适宜到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和行政部门从事材料研究与开发、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检测及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开发、教育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专业英语、线性代数、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合成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专业实验。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化学工程与工艺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系统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煤化工等化工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学传递过程、化工设备及工程设计、化工制图、催化剂与催化工程、化工技术经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师资力量学院一直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专任教师的数量、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均比较合理,多年来一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高学历、高职称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本系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据学校资料显示,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共培养了学科带头人6人;引进教师12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共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18人,占30%,副教授26人,占44%,讲师14人,占23%,助教2人,占3%,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97%;专任教师中博士25人,硕士20人,硕士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75%以上;专任教师主要为中青年教师,35岁以下教师占51.1%,36-55岁之间的教师占46.7%;在专任教师中,毕业于本校占28.9%,外校占71.1%。 教学科研据学校资料显示,“十五”期间,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基金12项,教育厅重点及一般项目19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且逐年递增。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高新技术产品1个。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智能化流动注射分析仪及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聚铁净水剂制备、L-天门冬氨基酸盐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等成果已通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已有多家企业生产和使用,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拥有实验室面积为7788平方米的实验大楼及教学、科研用的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气质联用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纳米粒度分析仪及Z电位仪、电化学分析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1700多万元,能够保障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团学队伍据学校资料显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工作组有成员11人,其中党总支书记1人,分管学生工作书记1人,团总支书记1人,兼职辅导员8人,承担着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 孙登明:教授,中共党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另外承担分析化学及实验的教学工作。 马 伟:副教授,中共党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学生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主要承担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马 东:讲师,中共党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团总支书记兼学生第二党支部组织委员,兼职辅导员,任2007级辅导员。 杨振兴:讲师,中共党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主要承担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兼职辅导员,任2006级化学专业本科班辅导员。 魏振中:讲师,中共党员,主要承担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兼职辅导员,任2006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班辅导员。 刘瑞珍: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行政秘书,兼职辅导员,任2006级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班辅导员。 李龙凤:副教授,主要承担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兼职辅导员,任2008级化学类专业本科班辅导员。 陈高礼:实验师,中共党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主要承担红外,液氮等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兼职辅导员,任2008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班辅导员。 丁艳:讲师,中共党员,主要承担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兼职辅导员,任2009级化学类专业本科班辅导员。 陈兰化:教授,中共党员,主要承担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兼职辅导员,任200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班辅导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