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怀调
释义

磁州怀调是一个古老的板腔体剧种,它上承隋唐时期的《踏谣娘》艺术成就, 下接明代弦索调的艺术规范,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据《磁州文史资料》记载:怀调起源于磁州,在清朝末年,磁县溪小梧(西小屋)村组建了第一个磁州怀调戏班即“事好班”,共有10多个人。 怀调不仅仅在民间广泛流行,而且走进官府州衙。从清朝中叶始,河南、河北各地的府衙及军队中已多唱怀调,除官衙公办戏班外,民间私办的怀调班也较为普遍。当时在安阳县东水村、辛村等地都有怀调班社。

历史渊源

怀调起源

据《磁州文史资料》记载:怀调起源于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欢戏曲的艺人在农闲时就三、五个聚在一起唱上几段。当时的乐器只有自制的大弦,因唱者大都在站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称为“板唱”。板唱时期没有什么手势,舞蹈,仅是唱者顺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内容的需要,人们对唱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喜怒悲乐,于是就逐渐有了符合剧情的唱腔和动作,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怀调剧种。

早期戏班

随着演唱者水平的不断提高,怀调这一艺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渐显得成熟起来。由起初的三、五人同台演出发展到了八、九人甚至达到十几人。在清朝末年,大约在

宣统年间,有好事者把爱唱戏的人拢于一起在溪小悟(西小屋)村组建第一怀调戏班即“事好班”。每到逢年过节,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拉出去唱上几段,曲调与表情基本上能相随相合,这个时期的唱本,没有固定的格式,大都是根据民间传说顺口编唱,这便是怀调的早期戏班。

怀调发展

清朝康熙年间,经过千余年的文化浸透,怀调才开始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大清王朝对于戏曲的贡献当真不小,且不说如今的国粹京剧就是在清朝时兴起的,许许多多的地方戏剧也在当时达到了鼎盛。史书记载,当时的怀调剧团在河南、河北的农村中已是班社林立,并在安阳城的东南隅建立了祖师庙——朗神庙。如今庙已不复存在,而朗神是纪念哪位怀调的先贤也不得其详,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欣慰,怀调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

到了清嘉庆年间,怀调向南已发展到江淮地界,往北则到京津一带,可谓是大江南北到处都有怀调的踪迹。有关人员曾细细了解了各地关于怀调的记载,可知怀调最早的科班是府衙头皂班,距今已有280年的历史了。清朝时怀调又称淮调,当地老百姓都叫漳河老调,因其主要流行于彰徳府、卫辉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故有些文化人又称之为五府怀调。而因为流行地域有别,又分为南府调和北府调,南府调以河南安阳为中心,北府调以河北邢台为中心。虽说两地相距并不远,但在演唱风格上还是略有不同。

磁县怀调剧团的创立及发展

清末民初,“事好班”在漳河沿岸村保的支持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先后购置了一些乐器、戏装和道具,同时,在磁县西小屋村组建了民间业余怀调剧团,即后来的磁县怀调剧团前身。

1947年,磁县西小屋村怀调剧团正式成立。演员也随之增加。剧团成立以后,团里的老艺人又收了第一批青年学员。他们白天干活,晚上练功排戏,仅数月之后,便成功地为群众上演一批现代和传统剧目。如《白毛女》、《小女婿》、《盔缨记》、《血泪仇》等。

1949年以后,工作队进驻西小屋村,这为怀调剧团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52年,西小屋怀调剧团经政府批准,改为半职业剧团。剧团还成立了“艺委会”,把原来口传的各类剧目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之后,又编辑成册,使演出剧目的内容及形式,更加丰富更加规范。

1959年,磁县、临漳、成安三县并一县。当时,因磁县怀调剧团在当地各县颇有名气,邯郸地区决定留下“磁县怀调剧团”,并在原临漳豫剧团中挑选了部分优秀青年学员充实到怀调剧团。同时,还邀请了原京剧武功教师王绍彬、夏秀盈、吴雪奄指导和排练了神话剧《红姝女》、《孙悟空大闹平顶山》;历史剧《孙庞斗智》、《潘杨讼》等。剧团除在本县演出外,还分别活跃在邢台、临漳、山西、河南等地,深得漳河两岸人民的喜爱。

文革时期,磁县怀调剧团被解散。文革以后,西小屋怀调剧团又重新组建,并邀请了卢万春、张秀英等部分老艺人做剧团顾问。不到一年时间,又一批戏苑新秀便脱颖而出,使一批传统剧目如《盔缨记》、《战洛阳》等又成功地再现于舞台。河北电视台还录制成电视戏曲片段展现给全省广大观众。目前,磁县还活跃着西小屋怀调剧团、庆和峪怀调剧团、黄鼠怀调剧团等。

艺术特征

演出形式

怀调是以演古装戏为主的剧种。在演出形式上,动作豪放,将帅出场常伴于墩子鼓四大扇。马号的强烈伴奏,使人有万马奔腾,铁军冲杀之感。其音响,若在舞台夜场演出可传十里之外。

怀调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该剧种行当俱全,人物刻画细致,每个行当又具体分工,如生、旦、净、末、丑。净又分红脸、大红脸、二红脸;黑脸又分大黑脸、二黑脸;花脸则分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因此,戏剧老艺人创造了极为丰富的脸谱艺术,入木三分刻画了人物性格,造型古朴,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风格。

怀调的唱腔板式

有十几种,如:慢板、流水、二八、紧二八、散板、呱哒嘴等。 除了非同一般的武戏,怀调的唱腔也是独具特色,音调挺拔高昂,朴实粗犷,节奏明快,舒展奔放,浑厚有力,突出了当地特有的魅力。当“哒哒哒”的敲击声甫一响起,全场观众顿时鸦雀无声,等待大幕张开,名角上场。一旦戏曲开始,浑厚的唱腔就会连绵不绝,男唱腔苍劲豪放,悲壮激昂,一咏三叹,意犹未尽。女唱腔刚柔相济,高昂明快又透出婉转和妩媚。整出戏仿佛有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令台下观众如痴如醉,喝彩声此起彼伏。

怀调剧种文场戏原来只有大弦、二弦和唢呐、马号。八十年代以来改为板胡为主,另有二胡、低胡、琵琶、笙、笛等乐器。马号是怀调剧种保留比较古老而独特的伴奏乐器。为铜质,号杆4尺有余,一般用四把或六把,最少用两把,用以烘托气氛。

乐队伴奏

上演怀调,乐队伴奏也很重要。主弦乐器伴奏高拉低唱,其剧种调式为1=D调,乐器有大弦、二弦(尖弦)、三弦、板胡(门相胡)等,音域虽然较窄,但演奏的音色清脆嘹亮,颇有一番韵味。打击乐器则配有四大扇、长号(尖号)等,主要用于将帅出征和挂帅行军等大场面,以烘托出八面威风的气氛。

传统剧目

从第一支正规戏班上演怀调到如今,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如今怀调剧种已有三百多出传统剧目。上演的剧目大多是以颂忠除奸、保家卫国为主的政治色彩很浓的历史剧,《杨家将》、《潘杨颂》等都是怀调的经典剧目。现代剧目有20多出,经常演出的有40多个如《五凤岭》、《老羊山》、《两郎山》、《老包说媒》、《三战吕布》等。

耍獠牙

和许多强调以唱为主的戏曲不同,怀调更为注重表演的动作,这大概也是当年吸引广大群众的一大因素吧,就像如今我们更愿意看成龙、李连杰等武打明星出演的动作大片一样。怀调的表演动作粗犷豪放,颇有大将风采,在舞台上经常可以见到艺人们展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兵器的绝活。这些绝活和经过后期加工的影视作品中的惊险镜头相比,让欣赏者更具有惊心动魄的感觉,怪不得怀调当年会流行于大江南北。

在表演上,怀调还有自己的绝活。“耍獠牙”即是其中之一,獠牙乃取自大野猪或老母猪的犬牙制作而成,长二寸余。扮演者为了在戏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凶狠的特点,往往需要在嘴里含上4个长长的獠牙。同时,为了不让獠牙掉出来,事先要在獠牙里灌满铅,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后部。在演出的情节中不需要表现其凶狠一面时,表演者要把四根獠牙全部收入嘴中,而需要时则依靠舌尖和牙关节等部位的搅动,将四根獠牙推出并做出各种姿态,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两牙相击,一系列的动作、表情把花脸的凶狠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些老艺人甚至能耍6个獠牙,这确实是一种难以掌握的表演技巧。耍獠牙配以大铙、长号的伴奏,马上就能把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区别于“怀梆”

“梆子腔”大系中 的一个分支,80年前老河南梆子的一个地域流派

怀调

。民初始有“怀庆梆子”( 简称“怀梆”)之名,但辉县、汲县以北则至今仍称“怀调”(“槐调”、“ 淮调”实非)。就渊缘加以考察,再从音乐上加以剖析,它实际是豫西“靠调 ”(靠山簧)受晋东南上党梆子影响,再规范于怀庆府语音、语调之后的产物 。五十年代以前南路“怀梆”和北路“怀调”只是称谓上的不同,其实体并无 差别,艺人可以随处搭班。后经建国初期的一番改革,平原和山区,怀庆、卫 辉与彰德、大名、广平、顺德之间,其唱风和伴奏乐器方面,才多少有了一些 变异。但这并不能认为它已是两个剧种,民国十八年(1929)由韩复榘主纂的《河南新志》就明文记述“怀调,亦曰怀梆”可证。该剧种的黄金时代在 清末民初,曾发展、传播到北至保定、西至阳泉、东向长垣、南达许昌的广大 区域内,至今豫西渑池县峪里村和冀南赞皇县许亭村还各有一个怀梆业余剧团 。当然,就整体看,“怀调”(怀梆)显然已渐趋豫剧化。

剧团发展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当年唱响中原大地的怀调早已不复昨日辉煌,从班社林立到现在的一棵独苗,怀调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上世纪50年代末,安阳城周边农村的怀调剧团被纳入了国家管理轨道,正式成立了全民所有制性质的专业艺术团体,被命名为安阳县怀调剧团。

到了1966年,安阳县怀调剧团和安阳县豫剧团合并为一家,更名为安阳县东风文工团,队伍一下子壮大了许多。改革开放初期,在一些老艺人的呼吁下,安阳县怀调剧团重新独立,成为该剧种在全国唯一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

目前,安阳县怀调剧团有固定人员20人,临时人员28人,演职员平均年龄为35岁,就是这么一班儿年轻人,支撑着古老厚重的怀调。每年正月初二,正是全家团聚,欢度春节的时候,剧团却已经开始敲起锣,打起鼓,走街串巷支起台子演出了。

在接下来的三四个月中,趁着农闲时节,剧团开始奔走各地赶场子。一旦听说哪里有庙会,剧团就会及时和当地联系,希望能够搭台表演。说起来也确实难为这些演职员,毕竟现在欣赏戏剧艺术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发展的空间早已被各种各样新式的娱乐活动所占满。

由于种种原因,怀调剧团的前景不容乐观,仅仅凭借演出收入已无法支撑剧团的正常运转。职工们的工资得不到保障,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金至今都未交纳,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老艺人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怀调没有发展前途,许多优秀的演员不得不转行,离开心爱的怀调,由此造成了演出质量下降,大量传统剧目流失,一些独门绝技失传的状况,怀调正在陷入濒危的境地。

为了拯救怀调剧种,安阳县有关部门想方设法,开拓思路,制订了相关的保护计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制度,切实保证剧团的发展。去年,剧团大胆革新,一方面积极保留人才,另一方面以团代校,招收了部分学生,让学生随团学戏,并从戏校吸收了一些有功底的学生充实到剧团武打行当,提高武打剧目的演出水平,建立起了一支高标准的演出表演团体,争取以演出质量来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形成一个文化品牌。

剧团正在设法与企业联姻,彻底解决资金短缺这一首要问题。企业冠名,或者以其他方式赞助剧团,剧团到各地演出则为企业进行广泛的宣传,不可谓不是一条双赢的道路。如果一切发展顺利,怀调剧团还有更大的发展目标,他们希望能够推出一批艺术造旨较深的主要演员,使怀调名角脱颖而出。在艺术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上取得较大的突破,树立起一支真正的品牌团队。

主要剧团

怀调是个古老板腔体剧种,目前,安阳县东水怀调剧团较为著名。另外,磁县怀调剧团共有3个:

一是西小屋怀调剧团

现任团长王利民,该团共有演员38人,主要上演怀调传统剧目,如,《孙庞斗智》、《潘杨讼》、《盔缨记》、《战洛阳》等。近几年来,他们投资更新了戏装和道具,并且还排演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戏,如:《儿大不由爹》、《倔公公与犟媳妇》等。主要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二是庆和峪怀调剧团

现任团长白永伏,共有演员45人,除上演怀调剧目外,还排演了新编古装戏《曲老大送寿》、《海瑞告状》、《五虎拜寿》、《殷蛟下山》,现代戏《摔饭罐》等。为提高演出质量,近年来,该团投资,购置了新装及道具,每年巡回在河北、涉县、河南、山东、邢台等地。

三是黄鼠怀调剧团

现任团长俎本新,共有演员50余人。他们主要上演怀调传统剧目和现代小戏,重点活跃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一带。

这三个怀调剧团不仅注重在戏曲的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创新,而且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团条件,培养新演员为不断丰富地方剧种,弘扬中华民族戏曲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传承意义

细细将怀调品味一番,不得不为其特有的艺术价值所折服。同时,怀调对当地的政治、文化、民俗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特别对豫剧声腔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为河南戏曲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百多出传统剧目,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却充分反映出中华传统美德——“忠、义、孝、善”。每一出戏的主题都相当突出,从戏的本身内容都能够凸现出其背后深刻的思想意识,对观众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戏曲本身强烈的故事性、丰富的语言性和优美的音乐性,又显示了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尤其是近三百年的发展,怀调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往往一句唱词,一个动作,就成为当地的一份文化遗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怀调为研究安阳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许多有价值的素材。

磁县怀调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磁县怀调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地方稀有剧种,有着广阔的综合性及民间文化空间,研究磁县怀调的基本特征、历史渊源、传承模式对发展完善中国的民间戏剧史有着重大意义和极大推动作用,挖掘、抢救、保护磁县怀调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对建设文化大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