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化学径流
释义

化学径流又称溶质径流。地壳风化产物在水流溶蚀作用下,以离子、分子及胶体形式,呈真溶液和胶体溶液随水流迁移的行为。当雨雪降落后,经过地表漫流、地下水运动再汇流到河道的过程中,天然水与周围的空气、植被、土壤、岩石相接触,溶解气体、离子、生物原生质、微量元素及有机质等,发生化合-分解、胶溶-凝聚等过程,物质进行重组合、重分配。

简介

河流从其上游流域向中下游不仅迁移盐分,也迁移硅、铁、锰、铝的氧化物、微量元素和有机物。其数量和化学组成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及规律性。化学径流量用某时段通过某过水断面化学物质的数量来表示。

意义

不同的化学物质在径流中的迁移形式不同。易溶盐类,如K、Na、Ca、Mg的氯化物和硫酸盐以极不饱和的离子溶液形式迁移。较难溶的 Ca、Mg的碳酸盐、SiO2以及有机质大部分以溶液形式迁移,小部分以悬浮物形式迁移。难溶的Fe、Mn、P以及许多微量元素,如V、Cr、Ni、Co、Cu等的化合物主要以机械悬浮物形式迁移。在不同地带,化学径流量和化学组成不同。在同一地带不同季节,化学径流量也不同。

化学径流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工业和生活用水都有影响。研究化学径流对于了解地表的物质迁移、土壤更新和地貌发育等有重要意义。

关系

化学径流。一定时段通过测流断面的离子总量。与河水、泥沙共同组成河川径流量。离子在径流量中含量

虽少,但决定着河水的化学性质。离子径流通常以离子径流量(Rd)计量,Rd与离子总量(D,毫克/升)、流量(Q,米/秒)、相应时段(T,秒)的关系为:Rd=DQT。D指一定体积水中所含离子重量,它是河水矿化度的主要组分。河水中的主要离子有Ca2+、Mg2+、Na+、K+、Cl-、So42-、CO32-、HCO3-等。河川径流量大的河流,离子径流量相应较大。径流量相差不大而离子总量大的河流,离子径流量相应较大。离子径流量反映流域化学元素迁移过程,同时受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综合作用的影响。地质和气候条件是决定离子径流量的主导因素。土壤、植被、河道及流域特征是次一级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是离子径流产生区域差异和时间变化的基本原因。中国几条大河控制站年平均离子径流量为:长江大通站14000万吨,浔江(西江)大湟江口站2700万吨,黄河花园口站2100万吨,澜沧江戛旧站830万吨,海河各支流总计640万吨。单位面积产生的离子径流量称离子径流模数(吨/公里2·年)。在中国的分布是自北向南递增,东北各河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为16.23吨,华北各河平均为33.72吨,淮河及山东半岛各河平均为54.46吨,长江流域为80.02吨,珠江及两广地区各河平均为95.79吨。中国离子径流量总量的估算幅度为3.59~4.51亿吨。

径流

大气降水形成的,并通过流域内不同路径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习惯上也表示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即径流量。按降水形态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按形成及流经路径分为生成于地面、沿地面流动的地面径流;在土壤中形成并沿土壤表层相对不透水层界面流动的表层流,也称壤中流;形成地下水后从水头高处向水头低处流动的地下水流。广义上,径流还包括固体径流和化学径流。径流是引起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水情变化的直接因素。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降水到水流汇集于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包括降雨、截留、下渗、填洼、流域蒸散发、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等。融雪径流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热量,使雪转化为液体。在融雪期间发生降雨,就会形成雨雪混合径流。影响径流的因素有降水、气温、地形、地质、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

研究

农田化学物质随地表径流迁移的问题,既是农业问题,又是水环境问题。地表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溶质随径流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降雨条件下土壤容重对黄土区坡面土壤氮、磷和钾随径流迁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容重增大,初始产流时间提早,径流系数增大,土壤流失量增多,土壤磷和钾流失量也随之增大。径流养分浓度变化对土壤容重响应程度的大小次序是:NO3ˉ-N〉PO4^3-P〉K^+。径流养分流失率过程曲线存在“峰值点”,它是土壤容重、溶质理化特性以及土壤水文参数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数学模拟,进一步证实了幂函数是模拟黄土区非饱和水流条件下养分流失过程的最佳模型。选取我国东部江淮丘陵地区典型小流域——六叉河流域为实验区,以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了作物整个生长期中,不同磷肥条件下,磷在旱地壤中流中水平空问差异、时间动态与土壤垂直差异上的动态迁移规律。结果发现:在雨量丰沛、地下水位接近地表且土壤水分饱和度高的六叉河流域,旱地壤中流流量丰富且流量变化与降雨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同步反应性。在0.5和1m深处,壤中流中总磷(TP)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566和0.269mg·L^-1,远远超出相邻水体(巢湖)中磷浓度的控制要求。在水平空间、垂直剖面以及时间动态上,不同磷肥处理条件下壤中流中磷的迁移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与磷肥处理水平不相关。壤中流中TP和PO4-P浓度同降雨特征(降雨量/频率)密切相关,雨期浓度低,而干旱期则相对较高。监测证实,在六叉河流域,由于土壤表层(0~1m)中的磷含量较高.丰富的降雨-壤中流过程极易推动土壤磷传输。因此,除了地表径流传输控制外,如何有效抑制壤中流中的磷迁移对该区域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十分关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0: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