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滑鼠蛇 |
释义 | 滑鼠蛇,俗名:乌肉蛇、草锦蛇、长标蛇、水律蛇、山蛇,是一种无毒蛇。背面黄褐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平原地带。蛇性情较凶猛,攻击速度快,捕食鼠类、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11月至次年3月冬眠,5~7月产卵,卵数7~15枚,每条成年母蛇每年产卵12枚。 中文学名:滑鼠蛇 拉丁学名:Ptyas mucosus 别称:草锦蛇、长柱蛇、山蛇、水律蛇、乌肉蛇、水南蛇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亚纲:双孔亚纲 目:蛇目 亚目:新蛇亚目 科:游蛇科 属:鼠蛇属 分布区域: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 英文名称::Oriental rat-snake 物种命名人::Linnaeus,1758 外形特征滑鼠蛇,在我国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水绿蛇、乌肉蛇、草锦蛇、长标蛇、水律蛇(广东)、山蛇(福建泉州、晋江)、乌歪(德宏)、水南蛇、长柱蛇、黄闺蛇、锦蛇、南蛇、黄土蛇、黄缎蛇。 滑鼠蛇是我国所产无毒蛇中的较大者,成蛇体长而粗大,一般在1500mm以上,有的可达2000mm左右。蛇身背面黄褐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横斑至尾部形成网纹;腹面前段红棕色,后部淡黄色。头部黑褐色,唇鳞淡灰色,腹面黄白色,腹鳞后缘色黑,身体前段、后段及尾部的腹鳞黑色,后缘更为明显。颊鳞一般3片,背鳞一般19一17一14行,腹鳞185以上。头较长,眼大而圆,瞳孔圆形;狭部略内凹;狭鳞一般3枚;半阴茎不分叉,圆柱形。 颊鳞3或4、眼少2或5,与其他蛇易于区别。背鳞颈部19行,体中部17行,肛前14行;腹鳞189~193行,尾下鳞100~118对。背面黄褐色,在体后有黑色网纹或横条纹;腹面黄白色,腹鳞及尾下鳞的后缘为黑色,有时呈黄白色。 分布范围广泛生活于平原和山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国外分布于印度、阿富汗、印度尼西亚和中南半岛。 生活环境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平原地带;常出现在坡地、田基、沟边以及居民点附近。 生活习性行动迅速,昼夜活动,捕食蟾蜍、蛙、蜥蜴、鼠类和其它蛇等,其中以鼠为最嗜好,在广东农村有人人工放养以驱灭农田害鼠。在发现鼠时即快速追捕,鼠若逃入洞,也跟踪入洞捕捉,洞口比蛇体小时,便在洞口等待,及鼠再现于洞口,便闪电式似地将其捉住。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冬眠,冬眠情况与灰鼠蛇相同。此蛇虽会吞食其它蛇类,但也常是眼镜王蛇的食物。此蛇性情较凶猛,攻击速度快,和其它蛇类一样惧怕人类。在福建城市边缘的个体要比山区里的大,颜色斑纹各异,和灰鼠蛇的最大区别是其腹部的颜色不是像灰鼠蛇那样黄。 生长繁殖滑鼠蛇5~7月产卵,其时雌蛇于灌木丛中的落叶下面作盆状凹,将卵产于其中,随后雌蛇盘于其上保护之。卵数7~15枚,卵径45~50 mm×25~30 mm,50~70天孵化。根据统计滑鼠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1.9%,受精卵占产卵数的92%,孵化率占受精卵数的65.2%,自然成活率可达30%,每条成年母蛇每年产卵12枚。 种群现状据报道,全国最大的用蛇城市——广州,每天仅在蛇类交易市场成交的滑鼠蛇可达1吨,有时仍供不应求。 药用价值该蛇还是入选三蛇酒和五蛇酒的首选代表蛇之一。其肉有药用价值。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无名疼痛等症。 保护级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濒危等级:附录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等级:Vulnerable VU A2ad+3a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国家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