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中法商专修学院 |
释义 | 华中法商专修学院,是一所培养人文法商经管类应用人才的高等教育学院,1994年由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经湖北省教委批准设立,取得教民420111264820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根据1998年国家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政部2001年颁布的《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华中法商专修学院于2001年4月26日正式获得湖北省民政厅的设立批准,并取得了鄂民证字第0010007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学院概况华中法商专修学院,是一所培养人文法商经管类应用人才的高等教育学院,1994年由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经湖北省教委批准设立,取得教民420111264820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 根据1998年国家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政部2001年颁布的《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华中法商专修学院于2001年4月26日正式获得湖北省民政厅的设立批准,并取得了鄂民证字第0010007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创始人刘道玉简介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汉族。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1994年为实现自己未尽的教育改革梦想而成立了华中法商专修学院。现任华中法商专修学院永久名誉校长、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中文名:刘道玉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北省枣阳县蔡阳乡刘家坡出生日期:1933年11月 职业:教育家、学者、化学家毕业院校:武汉大学主要成就:法国总统密特朗颁荣誉军团勋章 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刘道玉少年梦想刘道玉出生在湖北省枣阳县的一个农村,1953年考取武汉大学化学系。他少年时的梦想是成为中国的诺贝尔。“我14岁时读了诺贝尔的故事,他一生追求发明创造,对我影响很大。” 留学苏联1962年,武大派他到苏联科学院,攻读有机氟专业。“苏联的情况跟我的想象大相径庭,它的研究生制度非常开明。我不用选任何必修课,也不用参加考试。我只需要最后发表一篇具有创意的论文,参加口试即可。” 刘道玉觉得苏联的这种学术氛围十分符合他的个性。 武大校长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他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受到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大学三方保守势力的阻挠,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但刘道玉却被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誉为“永远的校长”、“武汉大学的蔡元培”。 主要著作在教育学研究方面,他从事创造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先后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造教育概论——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创造思维方法大纲》、创造《教育新论》等10多部著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了150多篇文章。 个人荣誉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 刘道玉生平年表1933年11月24日 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县(市)蔡阳乡刘家坡 1941年-1947年 先后在蔡阳古城私塾和蔡阳铺中心小学读书 1947年9月-1958年6 先后在襄樊二中、联中、枣阳中学、襄阳高中读书 1953年10月-1958年8月 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8年9月-1960年12月 在武汉大学任助教 1961年1月-1963年7 先后在留苏预备部和前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学习 1963年9月-1966年4月 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任讲师 1966年5月-1977年4月 先后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校党委副书记 1973年7月 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1977年5月-1979年4月 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 1978年3月 被北京市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5月-1988年2月 先后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校长 1979年11月 率代表团访问法国,与法国政府签定第一个交流协议 1981年11月 率代表团第二次访问法国,与法国政府签定第二个交流协议 1982年8月,1985年5月 先后被评为化学副教授和教授 1982年9月 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5月-1993年9月 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第一、第二届主任 1983年9月 率代表团访问日本 与东京都大学等学校签定交流协议 1984年7月 《新的技术革命与未来》一书出版 1984年8月 参加在美国召开的中日美第二届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 1984年10月16日 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改革与创造型人才》一文 1985年1月11、12日 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长篇报告文学《刘道玉晶核》 1985年5月 接受法国驻华使馆公使拉奥授予的法国密特朗总统荣誉勋章 1985年7月 作为代表团副团长参加中日大学校长第一次会议 1985年11月 《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获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 1985年11月 率代表团第三次访问法国,签定第三个交流协议 1986年9月 参加美国耶鲁大学第20任校长就职典礼和签定交流协议 1986年12月 在《红旗》12期上发表《搞好教育终合改革》一文 1987年11月 参加日本创价大学17周年庆祝活动并发表演说。接受池田大作授予的东洋哲学学术奖章 1988年5月-1999年2月 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专家委员会主任 1988年8月 《教育经济学研究》出版,获全国教育成果一等奖 1988年10月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9年3月 参加香港章(太炎)黄学术思想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1989年5月 主编《中国当代高等学校管理》 1989年9月 《知识、智力、创造力-谈创造教育》 1989年12月 被英国剑桥名人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聘为名誉顾问 1990年10月 参加中国化学会,被选为22届理事、永久会员 1991年1月 参加“863”高技术评审会议并承担一项重点课题任务 1992年6月 《光明日报》内参发表《关于创办中国实验大学》的建议 1993年3月 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颁发的20世纪银质功勋章 1994年3月8日 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成立,任理事长 1994年成立华中法商专修学院,任首任校长 1994年7月 赴英国参加第16届金属有机化学大会,宣读论文,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4年10月 《传记文学》发表《生命六十始》一文, 1995年6月6日 参加“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并作了报告 1995年12月 《创业与人生设计》一书出版 1996年7月26日 赴美国参加第9届国际合成金属科学与技术大会,展讲论文 1996年11月 《爱的学校》一书出版,获武汉市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1997年2月28日 在《光明日报》发表“素质教育与培养创造力” 获一等奖 1998年1月 主编《新世纪曙光》一书出版 1998年11月 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录有刘道玉专访的《流金的岁月》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9年7月 《高等教育研究》4期发表“面向21世纪大学生学习观”一文 2000年1月6日 《浙江教育报》发表了“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展望”一文 2000年5月11日 参加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理论研讨会上 宣读了“关于大学创造教育模式构建”论文,发表在《教育发展研究》12期上 2001年2月 在《天津市教育科学学报》上发表“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一文 刘道玉2001年12月 “金属有机化合物和配合物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机构与性能“一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2年3月 收入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世界2000个名人录(第一版) 2003年3月 《高等教育研究》 第2期上发表《怎样建成中国一流的大学》一文 2003年11月 《创造教育新论》一书出版 2003年12月 《教育评论》第6期发表《中国现代化为什么不能产生著名教育家》一文 2004年1月 《高等教育研究》 第1期发表《高校学风亟待整肃》 2004年7月 《高教探索》第2期发表《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2004年11月 《学习月刊》第11 期发表《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校长》 2005年3月 《高教探索》第2期发表《中国应当遴选大学校长》 先后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造教育概论——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创造思维方法大纲》、创造《教育新论》等10多部著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了150多篇文章。 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刘道玉任职经历刘道玉曾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和校长,化学教授。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十次和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湖北省第三届和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和第二届主任。 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和第22、23届理事,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无机化学》杂志审稿委员,全国民办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高级学术顾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英国剑桥名人中心(IBC)终身会员和名誉顾问等。现为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刘道玉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刘道玉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教育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刘道玉就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并确立了高教改革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 后来,刘道玉提出了“教育的创新理论体系”和它在中国当代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是抓住了中国当代教育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极有启发性,而且从这一问题的探讨,到具体在现实中的运用,且使这个问题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刘道玉功不可没。 刘道玉在1981年—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 “文革”时期屈指可数的高教专家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刘道玉作为武大化学系的高材生,留学苏联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被推选为苏联科学院中国留学生会主席。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一次,在全苏工会庆祝“五一” 劳动节举行的招待会上,刘道玉揭露了苏联反华的种种行径,并呼吁苏方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新闻封锁,结果被苏联外交部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被驱逐回国。1962年7月3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刘道玉等人,他表达了回武大报效母校的愿望,得到总理和陈毅的首肯。 1966年4月,33岁的刘道玉担任了武汉大学副教务长。“文革”中,他被打成“苏修特务”,遭到无休止的批斗、审查……几经起伏,刘道玉对“文革”中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977年4月,刘道玉以中共十大代表、湖北省委委员、武大党委副书记的身份赴京参加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他被中央组织部任命为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 当时,“文革”虽已宣布结束,但“两个凡是”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在灾难深重的教育界和科技界。当时的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只有刘道玉一人有从事高校工作的经历,因此,凡涉及高校的各项工作全都压在他一人肩上。繁多的工作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加之工作性质的特殊,有时亦如履薄冰。后来高教界流行这么一句话:“良知的人,创造良知的区域”,这个“人”就是刘道玉。 1977年6月,在教育部党组成员会上,刘道玉作了一个大胆的书面发言,他说百废待兴的中国,尤以教育建设为重。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只有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重视教育建设。最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上的“两个基本估计”不推翻,中国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刘道玉的报告引起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和知识分子的共鸣,有人说刘道玉是站着直面与时代对话,并对中国教育进行了正确的“把脉”。 1977年8月2日,复出后的邓小平在京召开了全国教育与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作为教育部的代表,刘道玉负责座谈会的纲要记录和简报工作。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刘道玉提出了否定十六字招生方针,及恢复统一高考的新招生制度的意见,立即得到邓小平和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赏,并于当年开始统考招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