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阴司家秋千会 |
释义 | 基本简介“黄蜂频朴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司家村清明节“秋千古会”约创始于清咸丰年间,时至今日有200多年的岁月了,该村古称“南孟屯”,旧时是扼守军事要冲——“潼关”的驻军之地,据传在清末有一姓胡的军官,为了士兵强身健体,活跃军事生活,常以荡秋千为乐,随后,战事减少,世道太平,这批军人被就地专为民人。于是,这些人便把清明荡秋千这一民间习俗传承下来。 “秋千会”初始规模不大,种类也只有两三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类越来越多。最兴盛时发展到十种之多,由于时代的变迁十年动乱,长期停办,有一种已经失传,现存只有九种,有架子秋、线轮秋、牌楼秋、八卦秋、天平秋、竹杆秋、熊跌膘、地轮子秋、老哥秋。 司家村于每年三月清明节前后,举办秋千会会期三天,清明节为正会日,这一天,该村各亲戚朋友、十里八乡的群众、男女老幼蜂拥而至,大会期间有戏曲、杂耍助兴,还有邻近县及山西、河南的客商,赶着牲口来交易,为古会增添了几分商贸气氛。打秋、观秋者如潮,鼎盛之时人数多达上万人,甚为壮观,热闹非凡 。 基本内容一、架子秋,这是在民间最为普及的秋千,用四根木柱,两两交叉,交叉处用绳子绑死,下方分开埋入池中,上方架一道横梁,横梁上挂着用幼树经火煨,弯曲而成环状的秋钜,或用铁制环,绑上两条绳索,下垂一个木板即成。此秋男女老少均宜玩赏。 二、综轮秋, 它形似妇女在织布时吐线的线轮而得名。一次可乘坐四人。启动时须有人用力转动,待转起来后,用其贯性不停的上下翻转适于青少年玩耍。 三、牌楼秋,顾名思义,它形似古建的石牌坊。此秋装点豪华,典雅秀气,一般为四柱三孔相连,秋架不高,是旧时专为宫庭和富贵人家小姐所建。荡起秋来不需花多大力气,别人轻轻一推,就可飘飘荡荡摆动起来。正如唐朝诗人吴文英在《风入松》一诗中所呤唱道:“黄蜂频朴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再如诗人韩谨在《想得》中写到,“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都是表现贵妇小姐戏秋时的婀娜多姿神态。 四、八卦秋,它是一个独柱旋转的秋。独立的木柱上端安装伞状园盘,盘下画上八卦图,以此得名。每卦下方挂一绳索,一次可乘8人,在木柱下方有供人推动的铁棍,由两人同方向推动,即可旋转起来,人随秋转,翩翩起舞,大有八仙过海的情趣。 五、天平秋,此秋高耸大气,下方用碌碡为基石,四面用绳子将立杆固定,三柱两孔,每孔系上秋索,两边两人可同时悬荡。形似天平。杆顶插上彩旗,梁上挂上大铜铃铛。此秋是青壮年男性一试身手的场所,是一个拼力气和论技巧的秋。它竞技性很强,是考验体力与意志的试金石,因此也叫它“好汉秋”。荡起秋来,彩旗飘气扬,铃声叮咚,令人飘飘欲仙,心旷神怡。 六、竹杆秋,秋下设一水池,池内注满清水,荡秋时人从水池上掠过,影像倒映池水之中,别有一番情趣。打这个秋在下秋时必须掌握要领,你得顺着贯性,在秋摆动到池前方的一刹那间乘势跳下秋来,否则,只有等待摆动停止让别人用木勾,勾至池岸边,方能下秋。为此,在求助人时得叫声“老哥”, 一示谢意,所以这个秋也叫“老哥秋”。 七、熊跌膘,又名辘辘秋。它是用一棍绳索,挂在横粱的木制滑轮上,一端绑着秋板,一端用手牵着。玩时双脚踩稳秋板,并将秋绳置于身体背后中间,双手使劲拉动绳子,直至拉到梁下,以手摸大梁为胜利者。这是一个巧妙掌握重心位移的技巧游乐,若有一项配合不好就会摔你个仰面朝天,惹得围观者哄场大笑。虽说像狗熊翻跟斗一样,但摔的并不疼,倒觉得混身筋骨舒展了许多。 八、独杆秋,它用竹杆代替绳索,绳软竹硬,踩荡难度较大,胆小者不敢涉足,玩者多为勇夫,颇具侠士之风。 九、地轮子秋。这是在一根石柱上打一石窝,窝上放一横杠,用公母卯套紧,横杠两端各置以小秋板,每端各坐一人,用人力推动地轮旋转,用力越大旋转越快,让人感到天旋地转。 基本特征清明节荡秋千流传很长、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其喜好,但华阴司家秋千古会既具有一般秋千的共性,更具有它的特殊地方个性,主要表现在: 一、原生态特征。人类具生以来就有挚物在空中晃荡,以此来舒展筋骨强身健体之本能,它具有非常原始古朴粗犷的特征。 二、大众化的特征。男女老幼,一学即会,很随意,其技艺在实践中提高,有一定自强不息的诱惑力。 三、活动器械原生态化,就地取材,量材而用,随用随选。 四、自娱性强,八人可做,尽兴而为是一项群众休闲性的匀娱自乐活动。 五、民俗特征。它以集会形式,又把经贸活动加入其中,并通过文艺演出招来亲朋好友,相互“追往”加强感情联络,地域特征很强。 主要价值一、文化历史价值秋千的产生,不管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从北方山戎引入,还是汉武帝时宫中戏嬉,它都是做为一种高雅的文化形式表现的,之后,又在文人雅士的喧杂下,把嬉秋千同男女爱情故事纠合在起。如:“如又是一年清明的秋千打困解罗衣”。又如唐朝吴文英一诗中写道:“黄蜂频朴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再如诗人韩谨在《想得》一诗中写到:“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都从不同角度上,表现了贵妇小姐,戏秋千时的婀娜多姿的神态和风韵。这都充分体现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函。 二、民俗民风资料价值把荡秋千采用民间集会的形式去展现它,与此同时又把群众之间的感情联络紧密结合在一起,它包容了丰富的地方风土人情,办会期间,司家村家家打扫庭前院落,置办吃食,接待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带上家小,拿着礼馍前来“追往”自家的亲人,气氛融融,详和温存。又有清明节祭奠祖宗的传闻轶事,是研究华山文化的一批重要素材。 三、特殊的强身健体和审美价值秋千既具有强身健体的体育效能,它又有着让人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以传统的打秋千,发展起来的杂技“打秋千”,更是让人感到它不但继承了原有秋千飘飘荡荡的优美潇洒,更令人感到惊险刺激,奇巧出新,把个传统打秋民俗发展到了极至。 四、社会现实价值荡秋千,原始古朴,健康大气,简易可行,且大众化,无须花很大的财力,既可锻练身体,又可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在营造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教育作用,它是集观赏性, 竞技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艺范盛会,它是当今存世不多的民族文化瑰宝,是我们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家把荡秋千做为古会保留距今已200多年的独有之林。 历史渊源清明荡秋千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习俗。史载,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山戎引入,又一说汉武帝时宫中祝寿之辞,本为千秋,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之转为秋千,至唐时,宫中每年寒食节意树秋千,宫庭嫔妃戏笑以为乐。唐玄宗称之为“半仙戏”,随后,清明节荡秋千在民间广为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司家村清明节“秋千古会”约创始于清咸丰年间,时至今日已有200多年的岁月了,该村古称“南孟屯”, 旧时是扼守军事要冲——“潼关”的驻军之地。 据传在清末有一姓胡的军官,为了士兵强身健体,活跃军事生活,常以荡秋千为乐,于是他把这一民间习俗不断的发扬光大。随后,因战事减少,世道太平,当时政府为了减轻军费负担,将这批军人,就地转为民人,并给于他们永不纳粮章的优惠待遇。于是,这些“转业”的军人便把清明荡秋千这一民间习俗传承下来。 司家村于每年三月清明节前后,举办秋千会,会期一般三天。清明节为正会日。这一天,该村的亲戚朋友带上礼馍,引上孩子与家人结伴而来。十里八乡的群从,也赶来看热闹,男女老幼蜂拥而至。大会期间又有戏曲,杂耍助兴。借大会之光,周边群众与临县及山西、河南的客商,赶着牛、马和驴、骡来到会上进行牲口交易,村边的树下骡、马成群,人头攒动,为古会增添了几分商贸气氛。打秋,观秋者如潮,鼎盛之时人数多达上万人,甚为壮观,热闹非凡。 据讲,秋千会初始,规模不大,秋的种类也只有两三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秋的种类越来越多,一代传一代的在不断的丰富着它的内容和形式。最兴盛时发展到十种之多。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十年动乱,长期停办,有一种已失传,现存只有九种。 相关器具木杆、木檩、铁环、竹杆、碌碡、石碾、各类装饰品,如彩旗、彩画 铜铃、大绳、木秋板、铁架等 传承谱系 据传及有关资料记载,从清咸丰年开始:司万新,陈白胜,司效安等老一辈秋千人均已谢世。 第二代, 司忍池, 司斗争, 司双娃;第三代, 陈红山, 司定产,司车胡; 第四代, 司少男, 司恩虎,陈德丑;第五代, 司必营, 司根选,司利利。 如今这批人又从上辈手中接过了打秋千的技艺 分布区域孟塬镇司家村,位于华阴市东南方位的秦岭北麓台原上,该村南高北低,沟壑纵横, 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而艰苦。其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浑厚的黄土地托起了奇险峻秀的华山,华山的灵气与淳朴,赋予了世居黄土塬上的司家人以华山文化的粗犷和厚重风格,又使他们孕育了民间文化传承,繁衍的执着精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有的地域风情,构成了这一古老民间习俗,“戏秋千”的特有生育条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