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侨大学文学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华侨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华侨大学1960年初创时成立的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林焘教授曾被聘为中文系系主任,谢冕、钱理群、佘树森、李明滨等著名教授曾来系任教。学院已为海内外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其中包括香港著名作家东瑞先生。 学院领导院 长 王建设 教授 全面主持行政工作 总支书记 李 辉 副研究员 全面主持党务工作 副院长 许 总 教授 科研、研究生工作 副院长 徐 华 副教授 本科教学工作 办学设施文学院下设3个研究所(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现有2个硕士学位点和2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600多人。文学院资料室有本专业图书6万余册、专业期刊60多种,还有海外学者赠送的2000多册港台出版的华文文学图书。 师资力量文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正、副教授20多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自2000年以来,文学院(中文系)教师共承担各种课题4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30多部,有5项成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文学院注重同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先后聘请邵华泽、陈忠实、郑愁予、洛夫、於梨华、少君、余光中、金庸等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担任客座教授,并多次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如:1997年的“第五届国际闽方言学术研讨会”、1998年的“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1999年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2002年的“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研讨会”等。 专业特色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文学院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已形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诗与歌词的理论与创作”等三个研究方向。其中,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空白,体现了我校作为外向型大学密切联系海外华侨华人的特点。 文学院的另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近年发展迅速,在中国文学史、古典美学史、传统文化和中西诗学比较方面有多项开拓性贡献。主要学术带头人许总教授曾主持过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6种,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两个独具特色的专业方向。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方言》、《汉字文化》、《汉语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几篇。《泉州方言与文化》、《世说新语选译新注》、《语言学引论》、《幽默美学·汉字美》等学术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教育工作文学院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特色鲜明,卓有成效:先后有4个班级被评为“福建省优良学风班级”,2003年中文系团总支被评为“省五四红旗团总支”,2004年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总支)”;2004年,学生党支部立项活动“捐书助教”获省高校党支部立项活动优秀成果奖;2002—2003、2003—2004学年,中文系连续两次被评为“校学生工作先进院系”,系党总支被评为“福建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有多名教师荣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师德之星”、“侨务系统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文学院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强,分配到媒体工作的毕业生业绩尤其突出:2000届毕业生白雪琨在厦门电视台主持的节目《两岸同胞首次海上相会欢度中秋之夜》,荣获2003年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三等奖;在泉州电视台工作的2000届毕业生曾玲2003年被评为“全国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在福州电视台工作的2001届毕业生蒋来录制的节目《从连体到公体,一路有爱》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城市电视新闻节目一等奖;分配在江苏经济广播电台工作的2001届毕业生成杰思,现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受青年听众喜爱的电台“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2005年,文学院正式申报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申报增列文艺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两个硕士点,拟增办一个新的本科专业(广告学)。预计到2010年,文学院将下设3个系(部)和3个研究所,拥有1个博士点和3~4个硕士点,教职工数达70人左右,在校学生数则达10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约100人,本科生约900人),成为学科层次齐全、规模适中,既能培养传统学科方面的研究型人才,又能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科研实体。 地址地址:福建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编:362021 专业建设文艺学专业华侨大学文艺学学科方向科研力量雄厚,近年来已形成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优势。注重研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转型,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论,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或处于领先地位,或产生较大影响。本学科的学术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文化诗学,该方向注重展开文论研究的大文化背景,试图在立足文学基本理论基础上,吸收最新当代理论前沿成果,构建文艺理论的现代体系。二是西文文论,该方向注重结合西方经典文论与当代思潮,从而全方位地展现西方文论的起源、演进与发展趋势。三是中国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建基于创作实践上的感悟方式,缺少严密的逻辑和理论体系,仅就文论资料研究古代文论,难以真正掘发并解释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和特色,因此古代文论研究要切合古文论存在的实际情况,将古代文学创作中体现出的理论意识纳入古代文论范畴,从而在创作与理论的沟通、比照中发现古代文论的内蕴新质。此外,中国文论与现代文论之间固然表现为时代性转型,但亦不能忽视其间的渊源传承关系。因此,本学科点力图拓展中国文论界长期存在的视野局限性,致力于贯通古今,以现代文论为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参照,并由此发现中华文论的民族特色及其发展方向。 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杨春时教授为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致力于文艺美学与文艺学原理的研究,在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有重要影响。曾发起关于“超越实践美学”的学术争论,成为“后实践美学”学派的代表人物。近年来致力于“文学现代性”与文学主体间性问题研究,产生重大影响。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代表作有专著《系统美学》、《艺术符号与解释》、《生存与超越》、《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美学》(国家规划教材)、《文学理论新编》(国家规划教材)、《走向后实践美学》、《现代性与中文学思潮》等。学术带头人倪金华教授,曾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代表著作有《台湾文学新观察》等。学术骨干蔡志诚博士主持国务院侨办社科基金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着力于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转型研究,在学术界已有显著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华侨大学六大学科群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学科,是学校重点支持发展的专业。根据国内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本学科已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打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王朝世系规范下的文学史框架,寻求符合文学史自身发展时序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使文学史不再被王朝世系所割裂,从而呈现出一个完整发展的自足系统。在这样的视野之下,中国文学史上的各阶段被重新整合,文学史真正成为一个整体的进程,以往被割裂的断代文学史之间形成密切联系,即使各阶段文学史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又为倡导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念与方法提供重要启示。如本学科点的重点研究项目“唐宋诗学”、“汉唐诗学”就是这样的成果,唐、宋王朝的文学,乃至汉、唐王朝的文学之间,不仅联系密切,而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致力于打通思想史与文学史两大学科的界限,使文学史突破纯文学视野,置放于文化史的广袤背景,深入至思想史的厚重内涵,使文学史研究回归到文史哲不分、多学科通融的中国传统文化原态。在这样的视野下,文学史与思想史形成双向互动关系,文学史研究由此得到思想的深度内涵,思想史研究也得到文学的生动展现。如本学科点的重点研究项目两汉经学与文学、秦汉道家与文学、隋唐佛学与文学、宋明理学与文学的研究,已经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学术体系。此外,戏曲史研究也将文学与艺术界限打通,使戏曲文学与戏曲表演结合起来。本学科方向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成果丰硕。学科带头人许总研究员长期以来致力于唐宋文学、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的研究,是国内“杜诗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曾主持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学术著作18种,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总计近1000万字。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主要学术带头人马华祥教授多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获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奖多项。马华祥教授的“明代弋阳腔传奇研究”,首开明代传奇戏曲声腔剧种归属考证之先河。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华侨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作为著名侨校的重点学科之一,其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即对于海外现当代华文文学的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学术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中华文化传统与海外华文文学深层关联研究。中华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在台港澳地区及海外的影响与传播,对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特殊品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在生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接受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因此研究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必须重视它与中华文化传统、伦理观念、诗歌美学等领域之间的深层联系。其二,诗与歌词的理论与创作研究。主要从东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大背景入手,探讨新诗与歌词创作的主要机理,从学理上把握中外当代华文文坛的文化构成特质及思想文化渊源。其三,20世纪文学思潮研究。力图以中西文化交融的广阔视野为背景,观照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研究文化化冲突、文化认同过程中的文学生态。 本学科方向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使命感。近5年来,该方向的研究人员承担多项省部级课题,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学科带头人毛翰教授,是国内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长期以来从事新诗与歌词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其创作成就与学术理论在国内外诗学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依托处于侨校、侨乡的优势,本学科方向相当于联系港澳台与海外华人华侨的纽带与窗口,对进一步促进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繁荣及理论对话,进一步密切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华侨与祖国的精神联系,以及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传统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的传播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专业培养(一)硕士专业 1.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1)先唐文学;2)唐宋文学;3)古代文论;4)元明清文学;5)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 硕士生导师:许总教授、黄河教授、马华祥教授、徐华副教授、范军副教授 主要课程:唐宋诗歌流派研究、中国诗学、《文心雕龙》研究、玄学与中古文学、宋明理学与文学、古代文学史料学、先秦诸子与文学、道家思想与汉代文学等。另开设西方文论、佛教文化与文学等选修课。 适合就业单位:研究机构、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部门。 2.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方向:1)二十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研究;2)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3)诗与歌词的理论与创作。 硕士生导师:毛翰教授、倪金华教授、陈旋波教授、刘少勤副教授、李晓洁副教授。 主要课程:文学批评方法论;百年中国诗歌史论;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变迁;台港散文研究;诗美创造学;二十世纪中国通俗小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文艺思潮;当代西方文艺思潮等。 适合就业单位:研究机构、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部门。 3. 文艺学 研究方向:1)文化诗学;2)中国文论;3)西方文论;4)文艺理论与批评。 主要课程:文学批评方法论;美学前沿理论;中国诗学;《文心雕龙》研究;西方文论;文艺学专题研究;中国现代散文理论;中国当代小说理论:诗美创造学;当代西方文艺思潮;文化诗学等课程。 硕士生导师:杨春时教授、倪金华教授、许总教授、黄河教授、刘少勤副教授 适合就业单位:研究机构、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部门。 4. 汉语言文字学 研究方向:1)汉语史;2)现代汉语方言;3)语法与修辞;4)音韵与训诂。 5)文字学 主要课程:汉语方言学;近代汉语研究;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普通语言学;语言学方法论;训诂学;汉语语法学;汉语词汇学;《说文解字》研究;修辞学;汉语语义学等。 硕士生导师:王建设教授、纪秀生教授、陈鸿儒教授、胡培安教授、冯玉涛教授。 适合就业单位:研究机构、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部门。 (二) 本科专业 1. 汉语言文学 培养目标: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能在新闻出版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涉外或涉侨部门从事文学评论、文化宣传、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研究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写作、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民间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等。 适合就业单位:新闻出版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 2.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培养目标:具备一定的新闻传播理论素养和系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机关企事业单位、涉外或涉侨宣传部门从事有关新闻策划、采写、编导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编辑基础、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摄像、中外新闻史、新闻法规、电视作品分析、非线性编辑等。 适合就业单位:新闻记者、编导、播音、节目主持人、新闻媒体管理人员等。 3. 广告学专业 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广告学及与广告学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地接受广告策划、市场营销和实施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之能从事广告事业的各项工作,具有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注重为侨服务,培养适应海内外、港澳台地区社会发展需要的广告方面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中外广告史、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经营与管理学、广告媒体研究、摄像基础、摄影基础、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图文设计、广告效果研究方法、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共关系学、中外广告法规与广告职业道德等。 适合就业单位:政府广告管理机构、新闻传播媒介、专业广告公司、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议和展览管理部门、专业展览公司从事广告管理、策划、创意、CIS设计、市场调查、会展管理与策划等实际管理部门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