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侨大学 |
释义 | 华侨大学是中国著名的华侨高等学府,是中国政府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高校,是首批获得中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大学及中国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学校是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由国家创办于福建泉州,2004年在福建厦门兴建新校区,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目前在校各类学生近3万人,其中境外留学生4000余人,是一所国际化色彩浓郁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主页: 中文名:华侨大学 外文名:Huaqiao University 简称:华大 校训:会通中外、并育德才 创办时间:1960年11月1日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现任校长:贾益民 知名校友:杨恩辉、陈充林、陈嘉平、东瑞 所属地区:中国泉州、厦门 主要院系:华文学院、建筑学院、化工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旅游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1个 硕士点:119个 博士点:21个 院士:1人 招生批次:提前批、本科一批 学校属性:中央部属高校 目标定位: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简介华侨大学是国务院侨办直属的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学校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和“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学校是全国最早设立董事会制度的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国家领导人廖承志、叶飞亲自担任首任、次任校长,现任校长为华文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贾益民教授。1983年中共中央颁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将华侨大学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胡锦涛,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华侨大学办学做出重要指示。 半个世纪以来,华侨大学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10余万人,其中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学生4万余人。学校现有28个学院,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金融硕士(MF)、旅游管理硕士(MTA)、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等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9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1个学科获批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涉及理、工、经、管、法、文、哲、史、农、教育 10 大门类,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华侨大学现有教职员工2221人,其中专任教师1222人,正副教授616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00余人,双聘院士1名,历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学校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图书馆藏书22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80余万册;各类研究机构80多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学校在泉州、厦门两市设有校区,校园总面积226.8万平方米。目前各类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200余人;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4000余人,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 学校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导,推进素 质教育,形成了“一校两生、因材施教”的教学特色,“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努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境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华侨大学逐步形成了全方位、高层次、大范围的较为完整的对外教育体系,在美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香港、澳门等地设有办事机构,同全球70几所知名高校和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2010年《中国新闻周刊》发布的“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华侨大学名列全国第55名,福建排名第二。 2011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声誉排行榜”,华侨大学名列全国第66名,福建省排名第二 2011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华侨大学位列全国第21名。 2011年武书连发布的“福建省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华侨大学名列福建省第3名。 五十周年沧桑砥砺,春华秋实。2010年11月1日,华侨大学迎来建校五十周年华诞。在此,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华侨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海内外校董、校友致以诚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1960年,华侨大学创立于著名侨乡——福建泉州,由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领导。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为首任校长。1983年,中央决定华侨大学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1997年,原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并入华侨大学。2002年,为进一步发挥华侨大学在侨务工作、国际友好和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决定建设华侨大学厦门校区。2006年,厦门校区正式启用。目前华侨大学一校两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 在近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牢记国家和民族之殷殷重托,遵循“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之办学宗旨,秉承“会通中外,并育德才”之办学理念,励精图治,孜孜求索,实现了跨越式的科学发展。目前,华侨大学在校各类学生近3万人,其中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4000余人,成为一所国际化色彩浓郁的综合性大学。 承五秩积淀,谱盛世华章。五十年校庆既是华侨大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学校承前启后、再铸辉煌的新起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总结办学经验,宣介办学成就,振奋师生精神,扩大社会影响,为将华侨大学建设成为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续写新的壮丽篇章。 岁月流转,光阴荏苒。春秋五十载,弹指一挥间,却饱浸着一代又一代华侨大学建设者的辛劳和汗水,承载着十余万校友的光荣与梦想。华侨大学五十年校庆各项筹备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庆典活动将于2010年11月6-7日举行。我们至诚相邀各级领导、各界朋友,海内外华侨华人、校董、校友同聚华园,举觞欢庆,共襄盛典。百场学术盛典庆建校50周年。华大从2月起至11月举办百场国际性、全国性等各种级别的重要学术及报告会议,其中包括有50多位院士参加的中国科学院技术与信息科学部院士常委扩大会议,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师光临的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年会,WTO总干事拉米先生参加的第八届中国WTO研究会年会及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营销高峰论坛等。同时,还将开展“奥运健将与华大”、环境绿化与园林植物展和各类以校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华侨大学第二届世界校友联谊大会,以及十多项侨捐工程项目奠基落成等活动也将在校庆期间举办。 历任校长姓名 开始担任日期 最后担任日期 备注 1廖承志 1960/10 1983/6/10 中共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2韦悫 1964/4 1970/1 原教育部副部长,在校期间任副校长、代校长 3叶飞 1983/10 1988/8 开国上将,曾任海军司令员、交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4陈觉万 1988/8 1993/8 我国著名教育管理学家 5庄善裕 1993/8 1999/12 我国著名民法学专家 6吴承业 1999/12 2008/12 我国著名数量经济学家 7丘进 2008/12 2011/9 原国务院侨办文教司司长、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8贾益民 2011/9 至今 原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校董事会1978年,华侨大学复办不久,即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领导下筹备设立华侨大学董事会,1980年元月,华侨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届一次会议。董事会的宗旨是“为把华侨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之适应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需要,协助政府办好华侨大学,对华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对学校重大事务起决策和审议的作用” 第一届董事会由海内外热心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组成,共45名。董事长由全国侨联主席庄希泉担任。1983年,召开华侨大学第一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董事会成员增至65名。第二届董事会任期从1986年7月至1992年10月。1986年7月至1988年10月由时任福建省省长的胡平担任董事长,1988年10月至1992年10月由全国侨联副主席黄长溪接任董事长。1986年11月董事会设立了华侨大学基金会,并在香港设立办事处。第三届董事会任期从1992年10月至1997年10月,由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担任董事长。1994年1月,董事会在香港注册成立华侨大学香港教育基金有限公司,进一步激发了董事捐资兴学的热情。第四届董事会任期从1997年10月至2002年12月,由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担任董事长。第五届董事会于2002年12月成立,由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担任董事长。第五届董事会现有董事102名,其中海外董事84名,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缅甸、日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香港、澳门等15个国家和地区。 董事会成立近30年来,广泛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献计献策,捐款捐物,在扩大学校海外影响、开拓海外生源、奖励或资助优秀学生、资助教师海外学术交流、开展科学研究、开展海外华文教育以及教学生活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华侨大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校友总会华侨大学校友总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日) 名誉会长:许东亮杨振志唐志坚林一心谢白秋 荣誉会长:谢文盛(香港)汪琼南(香港) 陈展垣(澳大利)林广场(加拿大) 丁文志(泰国)李碧葱(香港)邓仲绵(印尼) 名誉理事长: 杨翔翔 会 长:庄善裕 理事长:李冀闽 (以下按姓氏笔划排列) 副理事长:(22)人 王钦贤(香港)庄 凌(泉州) 汤毅(深圳)李贤雁(澳门) 李景来(上海)张志平(福州) 陈伟振(台湾)陈国秀(深圳) 林贤福(浙江)项士敏(华大) 赵明光(华大)郭志忠(澳门) 郭景仁(泉州)涂学东(江西) 黄世兴(澳门)曾雄(厦门) 曾纪贞(泰国)曾敏丽(香港) 蔡真枝(香港)潘耿福(香港) 潘家森(海南)潘敏琪(广州) 秘 书 长:项士敏(华大) 副秘书长:(7人) 庄振伟(泉州) 何纯正(华大) 周卫平(香港)周岁红(厦门) 胡海岳(三明) 黄子波(福州)黄宏斌(泉州) 常务理事: 由会长、正副理事长、正副秘书长组成(32人) 理事:(92人) 王志远(台湾)王钦贤(香港)方建兴(厦门)韦绍广(广西) 韦敦奎(浙江)邓新(福州)邓护兰(漳州)甘永康(澳门) 卢玉泉(澳门)叶联意(集美补校 香港) 冯春禄(漳州) 成杰思(江苏)庄 凌(泉州) 庄卫东(晋江)庄振伟(泉州) 庄善裕(华大)刘彩华(南平)池宏(北京) 汤毅(深圳) 许友涛(石狮)严敏娟(印尼)李英(龙岩)李澄(香港) 李飞亭(莆田)李开伟(广西)李秀珍(印尼)李贤雁(集美补校 澳门) 李景来(上海)李冀闽(华大)杨文君(福州)杨志荣(澳门) 杨洪斌(泉港)杨恩辉(加拿大)吴斯维(香港)何纯正(华大) 余秀兰(泰国)宋春荣(香港)张小珍(龙岩)张仁忠(香港) 张志平(福州)张念岛(澳门)陈玉泉(华大)陈伟振(台湾) 陈志祺(上海)陈运藻(广州)陈国秀(深圳)陈炳辉(泰国) 陈浩军(澳门)陈裕坤(广州)陈静美(印尼)陈耀辉(澳门) 林灿煌(晋江)林贤福(浙江)林菊花(华大)林辉莲(澳门) 周卫平(香港)周岁红(厦门)周丽云(泰国)郑世飞(美国) 郑松岩(香港)胡海岳(三明)项士敏(华大)赵明光(华大) 钟智华(三明)俞伯洪(浙江)姜国文(厦门)洪金造(石狮) 郭志忠(澳门)郭景仁(泉州)涂学东(江西)涂伟(华大) 黄进(澳门)黄子波(福州)黄世兴(澳门)黄宏斌(泉州) 符小星(泰国)符泽劲(海南)梁安坤(集美补校 福州) 曾雄(厦门)曾纪贞(泰国)曾敏丽(香港)游英华(泉州) 谢兴发(南平)赖长发(江西)蔡英杰(泉州)蔡剑英(香港) 蔡真枝(香港)颜奕嘉(澳门)潘友均(贵州)潘耿福(香港) 潘家森(海南)潘敏琪(广州) 百度贴吧华侨大学贴吧——桑梓园吧 桑梓园是华大学子们共同的家园。 省部共建1983年中共中央颁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将华侨大学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胡锦涛,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华侨大学办学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侨办、福建省、厦门市、泉州市历来重视华侨大学的发展,近年来更是加大对华侨大学办学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了华侨大学的办学综合实力。 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福建省政府在福州签署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今后五年,国务院侨办每年安排8000万元人民币、福建每年统筹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华侨大学建设发展。 2011年1月22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厦门市政府签署共建华侨大学协议,根据协议,今后五年,国侨办每年安排4000万元人民币专项经费,厦门市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建设。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泉州市政府签署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国侨办将继续按照中央直属重点建设高校的标准对华侨大学注入经费,并逐年有较大增长;泉州市将在今后5年内每年安排1200万元人民币支持华侨大学泉州校区办学,并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校地合作等方面有更多新的举措。 教学培养模式改革一、“拔尖人才试点班”培养模式 2011年直接录取或选拔考生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举办的“拔尖人才试点班”,强化英语、数学、专业课教学,在校成绩合格的学生今后可在学院内任选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录取考生按入学英语测试成绩择优进入“拔尖人才试点班”学习,强化英语与专业教学,培养国际化拔尖人才。 二、直接修读双学位培养模式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2011年在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类等专业(类)中,直接招收修读第二学位学生。修读法学、金融学、行政管理、艺术设计(建筑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双学位,学制4年;修读财务管理专业双学位,学制4-5年;修读城市规划、建筑学双学位,学制5年。实行学分制管理。双学位的管理及收费办法按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从2011级开始,我校将从工商管理类、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三个专业中录取部分考生作为“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候选对象接受专门培养,报考的考生高考英语成绩必须达125分及以上。入选的学生在各自专业班级完成一年级所有课程,同时参加专门的英语强化班学习。经过一年的学习,符合英语成绩和专业成绩要求的学生将正式入选“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可获华侨大学、美国就读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没有被美方大学录取的学生则在国内继续正常的学习,直至毕业。 学科建设华侨大学贯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思路,发挥以工科为主、工结合的多学科跨 学科群体优势,立足国内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向世界学科前沿,使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科取得较好的学术成就和标志性成果。学校坚持和强化海外华文教育学科特色、工程学科优势,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华侨大学现有24个学院,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1个二级学科个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金融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等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及9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涉及理、工、经、管、法、文、哲、史、农、教育10大门类,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造就一支品德高尚、学术造诣精深、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团结奋进的学术创新团队,遴选并聘任71名博士生导师,288名硕士生导师,双聘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列入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2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8人,入选福建省各类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0余人。构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创新平台,推进“福建省机械工程与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数量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 国家重点学科 数量经济学 省部级重点学科 数量经济学、建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学、生物化工、结构工程、物理电子学、企业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海外华文教育 院系设置泉州校区 厦门校区 工商管理学院 建筑学院 经济与金融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化工学院 文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法学院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旅游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美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工学院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体育学院 华侨华人研究院 数学科学学院 分子药物学研究院 继续教育学院 华文学院(位于集美学村) 国际交流学院 厦门工学院(独立学院) 生物医学院 校区分布华侨大学泉州校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东,以社科类专业为主,兼有理工科专业。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文教区,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兼有艺术类,社科类专业。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学村,设有对外汉语专业和预科班。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文教区,是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 华侨大学厦门工程技术学院:原厦门技师学院,位于厦门市翔安区,以高职教育为主。 华侨大学报《华侨大学报》作为华侨大学的机关报,创刊于1963年,是全国最早拥有正式出版刊号的高校校报。《华侨大学报》办报特色鲜明,导向正确,报道权威,着力打造精品,引领校园文化之风,“中国高校诗歌联展”、“华文文学评介”、“校友觅踪”等一批精品版面、精品栏目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盛誉;其贴近学校、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办报风格,深受遍布海内外的读者喜爱。 2010年“全国高校优秀校报”在高校校报自评和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校报报协组织互评并推荐出参评全国优秀校报名单的基础上,经评审委员会专家组三轮审核评议产生。《北京大学报》、《新清华》、《武汉大学报》等53家高校校报获此殊荣。福建省仅《厦门大学报》和《华侨大学报》两校校报获奖。《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83年创刊,现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 在首届(1999年)、第二届(2002年)和第三届(2006年)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199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12月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1年12月在《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8月被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2006年11月荣获“首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称“《学报》”)创刊于1980年,是福建省教育厅主管,华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广泛联系海外华侨和港、澳、台、特区的科技信息,及时反映国内尤其华侨大学等高等学府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为发展华侨高等教育和繁荣社会主义科技事业服务。 《学报》既是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又是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权威性文摘期刊固定收录的刊源。在历次全国及福建省的科技期刊评比中,《学报》都荣获过大奖。曾获得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一等奖”,1997年“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1999年,2008年“全国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并于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学报》现为双月刊,A4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35-1079/N,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5013,国内邮发代号:34-41,国外代号:NTZ1050。 教学基地国家级教学基地 1.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 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2.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3.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 4.力学与工程结构实验中心 5.旅游学院旅游实验中心 6.计算机综合实验中心 7.新闻影像实验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 1.中国语言文学类 2.土木工程 福建省特色专业 1.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2.旅游管理3.法学 4.工程管理5.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专业通信工程(微波通信方向),数字媒体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药学,生物工程,园艺(学制4-5年,观赏园艺,可直接修读艺术设计<建筑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学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数字工程动画,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城市规划,产品设计,料科学与工程(新型功能材料方向),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物流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法学,国际法,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英语,日语,对外汉语,预科班,社会学,华文教育。 另外还有直读双学位专业7个,法学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学位,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双学位班,法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双学位,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法学专业双学位班),环境工程(环境工程与法学专业双学位班),建筑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学位,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双学位。 成人教育华侨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是华侨大学根据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各种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于 1984 年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成立的一所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华侨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丰富的书刊资料及良好的办学环境,围绕“为侨服务、面向市场、保证质量、稳步发展”的办学宗旨。25 年来,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学院逐年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先后开设有:财会与计算机应用、营销与会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机械模具、化工与生化工程、应用化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经济管理、金融管理、企业管理、办公室自动化管理、旅游管理、饭店管理、统计财务管理、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关系、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文秘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建筑学、会计学、法学、英语、日语、工艺美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 40 多个学历专业。目前在校本专科学历生 5300 余人。发展至今,学院已具有预科、专科、专升本、本科等多种办学层次,夜大学(业余)、脱产、函授等多种办学形式;自学考试也获得律师(本、专科)、电力市场营销(专科)专业及开考的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体制改革试点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及应用专业、数字多媒体技术专业、会计专业(企业会计方向)等6个专科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等专业的主考院校资格。 校图书馆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家创办了华侨大学,随之有了华侨大学图书馆。但是由于“文革”动乱,1970年学校被迫停办,图书馆解体,华侨大学图书馆的全部馆藏被分散至其他院校,荡然无存。1978年国务院做出恢复华侨大学的决定,华大图书馆也随之走上了重建发展的道路。图书馆现有馆藏300多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00余万册、中外现刊3000多种、中外文数据库资源50多个,正逐步形成一个支持华侨大学理工、人文、社科、管理等多学科结构的综合性文献保障体系。 图书馆现由泉州校区总馆(含数字分馆、期刊分馆)、厦门校区分馆以及设立在各个学院内的分馆(资料室)构成,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各分馆、资料室归属总馆统一管理。泉州、集美两校区图书馆图书实行“通借通还”。 总馆“侨总图书馆”,是由印尼中华侨团总会和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香港知名人士许东亮先生集资捐建的,于1990年11月正式启用,卢嘉锡先生为新馆提写了馆名。2000年11月由学校校董、香港知名人士陈捷中(仲升)先生捐建的,作为图书馆“数字分馆”的“捷中资讯大楼”也顺利竣工剪彩。 2004年6月我校副董事长许东亮先生与香港大众机械公司苏秀荣先生捐资一百万元重修旧图书馆,并命名为“大众图书楼”,做为图书馆期刊分馆使用,期刊分馆存放着我馆复办以来收藏的全部报刊资料。 厦门校区图书馆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整体设计,分两期建设。2008年9月25日厦门校区分馆(一期)——郑年锦图书馆落成剪彩,厦门校区图书馆一期工程由学校第五届董事会副董事长郑年锦先生捐资兴建,并命名为“郑年锦图书馆”。“郑年锦图书馆” 建筑面积14639平方米,五层框架结构,总投资2805万元,于2008年10月7日开始试运行,第二期工程也将于2011年完成。 侨捐工程华侨大学隆重举行了洪祖杭大楼、施良侨科技实验大楼、陈影鹤游泳馆、许书典大楼、季端楼、大众图书楼等6项侨捐工程的落成典礼暨郑年锦图书馆、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善春启銮艺术教学大楼等3项侨捐工程的奠基仪式。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刘泽彭,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伟超,省政协副主席金能筹,全国政协常委、华侨大学董事会港区首席副董事长黄光汉,中国侨联副主席、福建省侨联主席李欲,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秘行司副司长陈贻邱,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红,省侨办副主任邓伦成,副市长黄维礼等出席奠基和落成庆典大会。 庆典大会上,爱国华侨、华侨大学董事郑年锦先生,著名华侨领袖、原全国侨联副主席王源兴之女王穗英女士、王石筠女士,以及香港医学博士庄善春先生先后向华侨大学捐资100万美元、600万元人民币和200万港元。 此前,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保利亚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华侨大学副董事长洪祖杭先生捐资60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洪祖杭大楼。香港创富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主席、华侨大学副董事长施良侨先生捐资55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施良侨科技实验大楼。香港大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侨大学董事陈成秀先生捐资250万港元兴建了陈影鹤游泳馆。全国政协委员、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许连捷先生捐资30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许书典大楼。香港海洋夹布海绵厂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省政协委员邱季端先生捐资100万港元兴建了季端楼。香港华丰国货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侨大学副董事长、名誉博士许东亮先生和苏秀荣先生以香港大众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名义,捐资100万元人民币重修了大众图书楼。由此,海外爱国侨胞、港澳同胞此次为华侨大学累计捐资近4000万元。 由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华侨大学副董事长许连捷先生捐资300万元人民币设立的华侨大学林淑惠助学金同时签约设立,专门资助经济困难的华大学生。 刘泽彭、金能筹等在庆典大会上向捐资人颁授了“惠泽桑梓”金质奖章、荣誉证书和奖匾,表彰他们对福建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华侨大学校长吴承业同时在庆典大会上向新成立的华侨大学闽澳研究所授牌。 科学研究华侨大学现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1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和863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 329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60项。申请各种专利84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1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2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发表学术论文4128篇。据统计,我校在《SCIE》、《EI》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曾居全国高校排名第90位和第 55位。《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进入中国期刊方阵,社会科学版收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并进入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华侨大学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各种技术服务平台,紧密围绕本省、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需求,将我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变成技术优势,以项目为纽带,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华侨大学全方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目前已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尼、泰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3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麦克·法登等国际著名学者以及泰国上议院议长素春·差里科等先后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现在的华大发展更加快速! 华大讲堂“华大讲堂”是由华侨大学与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引领社会文化潮流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联手打造的公益性高端学术文化讲坛,意在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邀请国内外理论界、政界、文化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广大机关干部、工商界人士、理论学习者、在校师生作专题演讲和报告提供新理论、新信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以启迪思维、开拓眼界。同时也是华侨大学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和教育功能、服务泉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华文教育华文学院简介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是华侨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单位,坐落在由陈嘉庚先生一首创办的集美学村,面临龙舟池,与厦门校区独立分开。是中国教育部首批公布的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单位之一,是国务院侨办首批批准的华文教育基地之一,是国家汉办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是国家在福建省最早设立的汉语水平考试考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向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他外籍人士传播中国语言文化,进行汉语培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华文学院坐落于闻名遐迩的厦门市集美学村。校园占地六万多平方米,依山傍海,风光旖旎,交通便利。20幢具有“嘉庚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低到高、整齐雅致地排列于校园内,成为一道极具特色的建筑景观。华文学院的前身是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是经国务院批准,并委托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53年主持创办、专招华侨学生、华裔青年以及来华学习汉语文化知识的外籍学生的特色学校。为适应海外华文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1997年国务院侨办决定将集美侨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与华侨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部合并,成立华文学院。 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宗旨,弘扬陈嘉庚先生严谨治校的办学精神,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以华文教育为主要方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为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2万多名毕业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海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华文学院现设有华文系、预科部、培训部、高职部、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和华文教育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有外汉语教学、华文教育和汉语言三个本科专业。学院不仅设有本、专科学历教育和初、中、高非学历教育,还开办短期汉语学习班、华文师资培训班、海外学生夏(冬)令营、华侨华人学生预科先修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目前,我院有1900多名学生在校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其中境外生800多名,分别来自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日本、越南、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20个国家和地区。 华文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教师60人,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外教1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近五年来完成校级以上课题3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论文专集、专著3本。学院还与美国、日本、菲律宾、韩国等国家的海外华文教育机构及数十所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外文化学术交流与合作非常活跃。 近年来,华文学院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现已具备较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方便齐全的生活设施:教学电脑230台、语音设备238座、多媒体教室3间、交互式多媒体教室1间、网络教室1间、电子阅览室2间、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50多种,新的图书馆大楼也正在建设之中;此外还有室内健身房、塑胶跑道操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种体育设施;学生宿舍有从两人间到八人间多种档次,设施便利。 2004年3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侨界座谈会上关于华文教育的重要讲话,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侨务工作,特别是华文教育工作的最全面、最完整、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次讲话。讲话将使侨务工作和华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学院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主席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对华文教育和华侨教育的认识,并从学校的战略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的高度贯彻“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努力开创“十一五”期间华文教育大发展的新局面。 华文教育研究所 华文教育研究所是专门研究华文教育的科研机构。研究范围以微观华文教育教学为主,同时兼顾华文教育宏观研究,以便更好地突出为教学服务、为侨服务的思想。 自成立以来,华文教育研究所和学院老师群策群力,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华文教育教学法、华文教育师资培训、印尼华文教育、儿童华文教育、短期华文教育、素质教育与华文教育、朝(韩)汉音对比与华文教育、文化导入与华文教育、计算机信息与华文教育等领域都进行了不少开拓性的探讨研究。研究所协助编辑出版的论文集《华文教育研究与探索》一书,对华文教育宏观发展与微观教学过程环节都作了积极地探讨,有力地促进了华文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发展。 厦门校区简介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获得联合国最佳人居奖的海上花园城市、中国经济特区----福建省厦门市集美文教区,集美区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由他倾资建设的集美学村就座在此。这里具有浓郁的人文教育传统气息和氛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环境优雅,交通便捷,是进出厦门岛的重要门户,校园区位条件良好,北靠天马山,南临杏林湾,依山面水,环境 怡人。与规划建设中厦门园艺博览园和杏林湾中心区紧密相邻。 建设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为进一步发挥华侨大学在国家侨务工作中的作用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华侨大学大力发展华文教育,扩大对外招生,提高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做好“为侨服务”工作的战略部署。厦门区总用地面积1919亩,总规划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其中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8.3亿。 厦门校区2004年开工建设,2006年正式启用。目前,在厦门校区办学的学院有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等九个学院,至2010年全日制普通教育在校生达到1.5万人。 厦门校区总体规划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东南部,总体规划以“生态型、景观型现代化高等学校校园”为目标,形成和谐的教育环境。结合基地水资源及景观的特点,引申出“水与陆”的概念。隐喻祖国大陆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地理格局。在环形的水域上,架设五座桥梁,引导五条放射性大道通贯整个校园,形成“水陆双环抱,五桥通五洲”的总体意象,象征华侨大学在祖国大陆和海外华侨华人之间架起桥梁,体现炎黄子孙血脉一系的历史渊源。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占地面积127.99万平方米(1919亩),分三期建设。学校本着合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环境质量,规划了“三大功能带区”,即:校园南面沿集美大道一侧布置的教学区,校园中部由服务与居住为主组成的生活区,校园北端由体育活动及球类场地为主组成的运动区,运动场地与居住生活区成双环抱结构。 华侨大学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同时又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感召凝集在华侨大学校园。校园规划建设体现了历史传承性,延续华侨大学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治校理念,突出工程教育的优势和华文教育的特色。 CUBA篮球是华侨大学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学校创办初期,以境外生为主的男子篮球代表队在福建省和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1978年复校以来,华大更加重视男篮高水平队建设,曾多次代表福建省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华大男篮征战CUBA的战绩可谓辉煌,校男子篮球队勇夺第二、第五、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三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冠军和第四届亚军,实现“四连冠”,成就“七冠王”。2008年7月,在菲律宾,校男篮还摘取了亚洲大学生篮球锦标赛的桂冠,给了当地华人华侨以极大的鼓舞。 自华侨大学诞生以来,篮球就成为我校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篮球一直是公共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随着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1998年我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来,篮球就成为体育课的主干课程。它既能锻炼人的筋骨,磨炼人的意志,修炼人的品格,又能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增强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因而每学年选修篮球课的学生之多,学生打篮球的热情之高,课外篮球活动的人气之旺,堪称华大之最。我校的篮球课程包含了体育专业学生的《篮球》课程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健康》课程(篮球)选修课。 华大男篮明星有:早期的南洋四少,中期的黑旋风古加尼、陈利伟、蒋欣欣、张佳滨,以及最近的新星翁德龙龙抬头等等。当然最出名的还是古加尼,他在华大篮球历史上承前启后,为华侨大学冠军史立下汗马功劳,华大还为他铸造了一个铜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铜色小伙子,这个人见人爱的控球后卫来自马来西亚。 华大校歌华侨大学校歌 《一方沃土 》 乔 羽词 谷建芬曲 造一方沃土,播种我们的希望, 引一道清泉,灌溉我们的理想。 昨日五洲四海 遥遥相望, 今日弦歌声声 欢聚一堂。 造一方沃土,播种我们的希望, 引一道清泉,灌溉我们的理想。 昨日五洲四海 遥遥相望, 今日弦歌声声 欢聚一堂。 会通中外今古 攻读世纪新章, 山巍巍,水洋洋,大好神州是故乡。 会通中外今古 攻读世纪新章, 山巍巍,水洋洋,大好神州是故乡。 就业情况2010年《中国新闻周刊》发布的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华侨大学名列第55名,福建省排名第二。 由于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够紧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优势,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 1.就业率:近三年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2.就业地区:70%到北京、厦门、深圳、广州、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 3.20%左右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含银行、保险)等单位就业。 校园环境学校坐落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侨乡福建省泉州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福建省厦门市,依山面海,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在36摄氏度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左右。树木四季常青、气候湿润怡人,荣获“全国部门造林绿化100佳”和福建省“优雅校园”称号及“文明校园”称号。 后勤服务住宿情况1。华侨大学 (1)、单人间:5800元人民币/人/年空调、彩电、电话、卫生间、热水器、饮水机、专线连接国际互联网、书桌、床上用品、公共厨房、洗衣房。 (2)、双人间:3800元人民币/人/年空调、彩电、电话、卫生间、热水器、饮水机、专线连接国际互联网、书桌、床上用品、公共厨房、洗衣房。 (3)、4人间:1200元人民币/人/年电风扇、彩电、电话、卫生间、热水器、饮水机、专线连接国际互联网、书桌。 (4)、8人间:500元人民币/人/年 电风扇、彩电、电话、公用的大书桌、公用的书架、饮水机、网络、公用的衣橱等设施。(厦门校区无8人间) 2。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厦门集美学村,预科班、对外汉语等本科专业在此就学) (1)、双人间:5600元人民币/人/学年空调、彩电、电话、卫生间、热水器、饮水机、床上用品、公用洗衣机。 (2)、4人间 :2400元人民币/人/学年 电风扇、电话、卫生间、热水器、饮水机、公用洗衣机。 (3)、6人间:1600元人民币/人/学年电风扇、电话、卫生间、热水器 、饮水机。 伙食情况华大食堂曾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百佳食堂,我校共有数个学生餐厅,泉州校区有:第一清真餐厅、第一餐厅风味餐厅、第二餐厅、第三餐厅、东苑餐厅、西苑餐厅、南苑餐厅和可浓复合餐厅(为学校旅游学院学生的实验基地,经营西餐为主,并有中餐系列)。厦门校区有:凤竹、凤林等数个餐厅,华文学院有华文学院餐厅,每个餐厅皆配套有经严格消毒的碗筷、汤匙,可以让您不必另外购买用餐用具。每个餐厅皆有小炒部,餐厅也提供有夜宵。餐厅的菜谱门类齐全,每餐提供100多种供学生选用,价格适中,普通消费水平每月人民币400—500元左右。 金融服务学校泉州校区校大门两旁分别有中国银行华大支行和工商银行营业部,并有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的自动取款机(ATM),校大门对面往左行约150米左右有华大邮政储蓄所。校内有邮政储蓄自动取款机,中国银行自动存取款机,紫荆园后门有中国银行自动取款机,厦门校区设有中国银行厦门华大支行,多个ATM取款机,可使用银联卡。 通讯邮政服务学校内有公共服务中心,是学校供应各种后勤服务、经营、管理的单位。下设有邮政电信服务部。并有中国邮政华侨大学校园支局,办理各种邮政业务。 生活配套设施学校内有华大超市、眼镜店、理发店、洗衣店、新华书店、晓风书屋、水果店、服装店等,校大门对面往右下行约200米左右有新华都大型购物中心,捷龙大型超市,肯德基等,新生的生活用品,皆可在超市内购置。设有田径运动场、网球场、篮球场、游泳馆、健身房等体育场馆。设有艺术团、足球、外语、摄影、武术等60多个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这些生活设施方便师生员工生活。 医疗保健学校校内设有附属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拥有相当数量的高级专业技术医务人员和较先进、完善的仪器设备,能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和质优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 陈嘉庚纪念堂陈嘉庚(1874-1961)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爱国华侨领袖、华侨实业家。1874年10月21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今属厦门市)。其父陈杞柏(字如松)为南洋新加坡侨商。1890年秋,陈嘉庚随其父去新加坡经商,1892年任顺昌米号经理。1904年起自立门户,开办罐头厂及谦益米店。1906年开始经营橡胶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经营航运业和房地产,到1925年时已成为拥有橡胶园和黄梨园1500英亩、各种工厂30余所、国内外分店100余家的大企业家。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他经营的企业,由于橡胶价格猛跌,企业连年负债,1931年亏损失320万元。1935年,陈嘉庚因不愿屈服于帝国主义银行团的压力,宣告公司停业。陈嘉庚毕生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20岁时,就在家乡出资建惕斋学塾。1913年,创办集美两等小学,其后增办、扩充成为包括小学、中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林等校、科、部以及幼儿园、医院、科学馆、图书馆的集美学校。并成立教育推广部,前后资助福建省20余县、市70多所中小学的办学经费。1921年4月6日创办厦门大学。在新加坡创办道南、华侨等五所华文中小学和水产航海、南侨师范等学校。他所创办的学校,经费比当时公立学校充裕,又不惜重金礼聘名师,这些学校中多数成为中外知名的学校。陈嘉庚兴学,有远大目光和整体规划。建筑校舍,亲自擘画;教学仪器、生活设备、力求充实。尤其重视选择校长和培养教师。他重视国内外的华侨子弟教育,为鼓励华侨子弟回祖国升学,倡办集美华侨补习学校。他重视社会教育,赞助各种群众文教活动,晚年还创办了厦门华侨博物馆,也重视女子教育,率先创办女子小学、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多所。毕生用于办学费用达1亿美元以上。几十年来,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陈嘉庚一生热爱祖国。1910年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1924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高举反日斗争旗帜。济南惨案发生后,他任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会长,募捐救济这一惨案的受难家属,并号召华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筹款支援祖国。1938年倡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任主席,每年募款达1亿6000多万元,并组织司机和机工3000多人回国为抗战服务。1940年3月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考察,并冲破国民党政府种种障碍,到达延安,对抗日根据地干部廉洁奉公、军民团结抗战,热情称颂,从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组织“新加坡抗敌动员总会”,动员华侨从各方面积极抗敌。曾屡遭敌人迫害。脱险后,各界人士在重庆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题“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以褒赠。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积极投身反蒋反美的民主运动,支持解放战争。创办《南侨日报》,继续进行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9月,陈嘉庚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常委与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等职,为团结广大侨胞、为祖国建设和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1950年回国,定居在厦门集美,继续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奔忙。倡议修建厦门海堤、鹰厦铁路、厦门纺织厂、华侨博物院、扩建集美和厦大校舍。个人生活俭朴,教育子女严格。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和台湾回归。1961年8月12日零时15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主要著作有《南侨回忆录》、 《陈嘉庚言论集》、 《新中国感观集》、 《住屋与卫生》。 展馆一楼的《经商南洋,情深乡国》,主要介绍陈嘉庚先生的家世以及经办实业的兴衰情况;二楼的《倾资兴学,百折不挠》主要阐述了陈嘉庚先生以教育为本,实施救国兴学的宏伟战略;三楼的《赤诚爱国,鞠躬尽瘁》,着重展示陈嘉庚先生参加、支持孙中山辛亥革命、祖国抗日救亡运动及回国参政议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社会活动。 厦门工学院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Xiamen Institue of Technology of Huaqiao University)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华侨大学与福建仁文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创办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厦门工学院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文教区,毗邻园博苑,依山傍海,风景绮丽;坐拥大学城,与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厦门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比邻而居,学术氛围浓厚。校园占地70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62.5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规划在校生规模10000人。目前,已完成了32.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及教学、生活和实验室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整个校园精致典雅、古朴厚重,教学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的校训是“明志、博学、修身、力行”, 办学目标是成为以工科为主、多学科相配套、特色明显 、专业优势突出、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高等学校。学院设有五个系(机械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商学系)及基础科学部,10个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现由华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吴季怀教授担任院党委书记,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方亮教授担任院长。 厦门工程技术学院华侨大学厦门工程技术学院(厦门技师学院)是由厦门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04年,华侨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分院成立,成立华侨大学金工教学实习基地。2007年,经厦门市政府、华侨大学商定,华侨大学厦门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2009年12月25日,经华侨大学批准,华侨大学厦门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华侨大学厦门工程技术学院。 学院地处厦门翔安文教区,占地615亩,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建筑面积104412平米,投资约2.5亿元;二期工程投资约7345万元,即将动工。新校区由新加坡雅思柏设计事务所进行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校园规划尊重基地自然生态和景观特色,依山就势空间层次丰富建筑群体生动、绿色、环保、生态、节能。在建筑造型上兼具现代化学校和现代化工厂的风格,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完美融合。 学院现有教职工193人,作为厦门市第一所通过ISO9000认证的高等职业院校,现开设模具、电子、建筑、计算机等4个专业。 学院拥有7000多万元资金从国外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习实训设备,与西门子公司共建全国功能最全面、技术最先进的示范自动化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建有数控技术、自动控制及精密电加工等96个工种实训室(车间),近40,000 m的实习实训场所。2008年,厦门市政府首期投资2800万元在我院建设全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此外,学院的校办工厂可对外开展精密模具设计、加工、生产等服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生产实习。 秉承“诚精勤毅”的校训,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创全国一流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办学理念,学院坚持“突出技能”的办学特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技能实训时间占60%。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经过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学院先后两次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被有关部门确认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福建省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福建省闽台合作职业培训实训基地”、“福建省高级技师培训基地”、“福建省文明学校”、“厦门市文明学校”、“厦门市职工培训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