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花腰傣 |
释义 |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的一种称谓。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的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而名之为“花腰傣”。 自唐代以来,傣族已自称“傣”。花腰傣的名称最早见于清朝,清朝时代,将“百夷”记载为“摆夷”,把德宏州为主的傣族为“旱摆夷”(明时称“大百夷”),西双版纳州一带的傣族为“水摆夷”(明时称“小百夷”);居住在红河中游的傣族为“花摆夷”。 花腰傣介绍民国21年,《新平县志·民族》载:摆衣性儒,居炎瘴地,喜浴……分沙摆、旱摆、花腰摆、苦菜花摆四种。其文中所提的“摆衣”,就是今天新平境内红河流域的花腰傣的前身,直到今天,当地的老百姓还一直延续着这种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尊重傣族人民的意愿称为“傣”。 由此考证,可见当时的沙摆即为傣洒、旱(汉)摆即为傣卡、花腰摆为傣雅,苦菜花摆指傣各折。花腰傣是民国时期其他民族对傣雅的称呼,现指新平、元江两县的傣雅、傣洒、傣卡、傣仲,或泛指红河中上游的傣族。其实花腰傣本民族更喜欢自称为傣雅、傣洒、傣卡、傣仲,花腰傣只是其他民族因其鲜明的服饰对他们的一种叫法。 新平花腰傣花腰傣由傣雅、傣洒、傣卡三个支系组成。新平花腰傣不仅在服饰文化上与滇南的傣泐、滇西的傣那显著不同,而且这里的傣族不信佛教,没有文字,不过泼水节,保留着中国傣族在未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之前原有的文化状况,如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其中又以原始农耕民族祭龙(求雨)和封建领主制时代的春耕礼最为典型。新平花腰傣自称是古代傣族南迁的落伍者,是滇王室的后裔。花腰傣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研究中国傣族起源迁徙及在南亚泰、老、掸、岱等社会传统文化习俗对比研究等问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花街节花街节(也称"赶花节"、"东方情人节"),是傣族青年男女相互认识,谈情说爱,挑选伴侣的盛大节日,赶花街中最具有情调的是两情相悦的傣家少女(小卜少)和少男(小卜冒)吃"秧萝饭"。秧萝饭由小卜少准备,秧萝里装有糯米饭、干黄鳝、腌鸭蛋,由小卜少一口一口喂给小卜冒吃,情意绵绵,其乐无穷。今天的花街节,已从青年人的谈情说爱扩展成开发民族风情,展示民族风采,弘扬民族文化,举行经贸洽谈的重大盛会。 花腰傣服饰花腰傣妇女的服饰华美艳丽,纹身染齿等习俗与古滇国贵族一脉相承;至今仍遗风不改。花腰傣妇女的盛装用料考究,特别是傣洒、傣雅,多用绸缎,且刺绣精美、银饰琳琅满目,光彩夺目,彩带束于腰间,绚丽多姿;一双手戴几对银镯,十个指头都戴满戒指,丰姿绰约,整套衣服穿戴起来几乎无法劳动,只能参加礼仪性活动,是富贵身份的象征;另外元江河谷气候炎热,穿那么多服装是不适应劳动生产的。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花腰傣是古滇国贵族后裔的说法。 “花腰傣服饰是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有专家学者给于花腰傣这样高度评价。 古滇贵族后裔古滇王国的根源和归宿只能从一段流传在玉溪花腰傣中的传说中,寻找到一丝蛛丝马迹: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古越人的一支在滇中建立了强大的古滇国。 一支身着艳丽服饰的队伍在山谷中行进,像一团彩云在葱郁的丛林中流动。在队伍的中间,一乘木质的轿子,显示乘坐者身份的与众不同。当他们行至岔路口时,为了辨别方向便停了下来。岔路口的周边,被砍倒的芭蕉已经长出新芽。嫩黄嫩黄的色泽引起众人的注意,一个随从将一段新芽砍下,递给轿中的一个威武男人,男人用舌尖舔了舔新芽,说道:“他们已经走远了。”身边一位颇有威仪的女人若有所思地说:“那,我们就留下吧?”谁都不曾想到,这一留,就是世世代代。 传说 古滇贵族挑金担银而来 话说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古越人在滇中建立起强大的古滇王国。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曾在他的《史记》中做过记载: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然而,随后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也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在历史的阴差阳错中庄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便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 战乱中的历史总是变幻莫测,就在司马迁将“古滇”载入典籍后,第二次出现关于“滇王”的记载已是公元前109年。那一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滇王以王印,令其复长其民——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晋宁的石寨山。在此之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力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汉人带着他们的文化进入云南,在短短100年中,滇人的文化便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作为第一代滇王的庄蹻,和后面的滇王之印的记载差了100多年。在这100多年中,没有关于古滇国的任何记载。同时,尽管石寨山发现的滇王之印说明古滇国在晋宁安营扎寨,但依旧无法解释作为古滇王国的“本来民族”,在被汉化前发生过什么,或者汉化后去了哪里。在中间的时差中,古滇王国属民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古滇王国的根源和归宿只能从一段流传在玉溪花腰傣中的传说中,寻找到一丝蛛丝马迹: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古越人的一支在滇中建立了强大的古滇国。秦王朝统一中国时,古滇国被迫南迁,其中一支滇王王室族人,穿戴着华丽的花腰服饰,挑金担银,拖儿带女,历尽艰险,但就在一条岔路口,由于从未见过“蕉倒抽芽”,误以为劈山开路的先头大队早已走远,于是决定留下繁衍,便是花腰傣的前身。 元阳花腰傣云南哀牢山的灵气,红河水的多情,哺育出一个美丽的民族--花腰傣。自称傣雅、傣卡、傣洒、傣仲共七万人口,历史上与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同源,同承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浯支。因妇女服饰绚丽、彩带束腰、丰姿潇洒飘逸而称为花腰傣。在这个民族的人生盛典上,都要举行古老的拴线祝福仪式,婚礼上拴的彩线,往往被人们保留终生,视同"结婚证书''一样重要。花腰傣的男女青年谈恋爱,一般要夜晚串寨相识,然后到寨外"照电筒约会'',在到傣族的"花街节''上盛装比美,相互送上定情物,恋爱时常常会躲进荔枝林里同吃"央箩饭'',有小"卜少''(傣浯:漂亮的姑娘)精心制作的糯米饭、干黄鳝和腌鸭蛋,两人互诉衷肠,再托媒说亲,经双方父母"联万涝''(傣语:喝定亲酒)便择定佳期,方才举行婚礼。青年男女既恋爱自由,又要按照古规举行各种仪式。男方送礼将猪抬至女方家,须用猪的花油盖在猪头上,以示富有,女方家会有许多的小"卜少''用吉祥的甘露洒在送礼的宾客身上。新娘进门,男方举行"泼水''、"点火驱邪''、"拴红线''、"喝交杯酒''、"吃同心饭''、"赴汤蹈火''不分离等仪式,才能进入家中跪拜父母,再到宴席间敬酒认识亲友。拴红线,是花腰傣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婚宴开始之前,一般由女方的舅父及其他来宾依次为新婚夫妻拴线。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的位置在拴线老人面前跪下,老人用一根长线从新郎左肩绕到新娘的右肩,同时口中念诵祝辞,按下来,男方亲戚又从新娘拴到新郎,女方亲戚则从新郎拴到新娘,以象征着新婚夫妻的两颗心被拴到一起,一生一世不分离,夫妻婚姻甜美永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