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花帽
释义

简介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公元 1368年-公元1644年 ),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奇依曼"花帽色彩绚丽,针迹细腻。它用金银彩线绣制,还缀有各色塑料小珠子。小伙子,姑娘戴上它,在荫凉的葡萄架下弹唱起舞,显得潇洒自若,充满活力。

"巴旦姆"取名于巴旦杏。巴旦杏源于波斯,是一种能在干旱沙漠地带生长开花结果的树木。善于想象的维吾尔族人民根据巴旦杏的特性和形似新月的果核,运用白色丝线,采取曲、直、点、线相结合的手法,绣制成涟漪和小珠簇拥着巴旦杏核的装饰图案,象征涓涓清泉哺育着果实累累的果木。这种淡雅素净,庄重大方的"巴旦姆"花帽,多受中老年人的喜爱。

绣制花帽,有多种方法:丝线平绣、十字花绣、丝线结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盘金银绣、钩花刺绣、扎绒刺绣以及刺、扎、串、盘综合绣等。维族妇女先在四瓣帽面上绣出多彩的纹样图案,然后将四瓣帽面以顶为中心缝合起来并衬好帽里,套在木制帽模上成型,最后镶上黑绒布边,便成了一只小巧玲珑的花帽。

特点及种类

中国维吾尔族的花帽极富民族特色,可以称为维吾尔族装饰艺术的结晶,也是维吾尔族服饰的最显著的特征。

花帽的种类很多,人们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爱好和习惯来选择不同的花帽。女性的花帽斑谰艳丽,男性花帽淡雅朴素,青年花帽活泼华丽,老年花帽则凝重端庄。南疆的和田、于田、民丰一带上了年纪的妇女,喜欢在盖头顶上靠前端处戴一顶如酒盅般大小的花帽,叫作“克奇克太里柏克朵帕”,是用黑褐色或黑绿色的羊羔皮制成的;而南疆的维吾尔族男子则喜爱戴黑底白花、色彩对比强烈而格调又很典雅的“巴旦木”花帽、花色鲜艳的“古兰姆”花帽、绿底白色、素净淡雅的“齐曼”花帽;东疆的维吾尔族男子则又喜爱红绿相间、绣织花卉纹样的花帽。

历史

在各种花帽中,“巴旦木”花帽的历史最悠久。它又名“吐斯”花帽。花帽上绣有似“半月”、“星辰”的花纹,据说,这种花纹还有一段悲壮的传说。公元995年,黑汗王朗的苏里唐克苏托克·布格拉接受了缘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并把它定为自己国家的国教,而且还将国将定为“星月蓝旗”。到了公元1176年,由东北西迁的契丹人所建立的政权西辽攻灭了黑汗王朝,为了便于自己的统治,西辽政权改制了国旗而禁止使用“星月蓝旗”。但是,人民不甘受奴役的命运,莎车、和田、阿克苏、库车以及中亚部分地区的人民,在黑布上绣了半月星辰的图像,缝制成花帽,戴在头顶,以示不肯放弃“星月蓝旗”,不愿做异邦人的奴隶。所以说这种“巴克木”花帽也是维族人不屈精神的象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8: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