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花鼓
释义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花鼓戏班一般15人左右,其中演员七八人、乐队三五人、后勤二三人。乐器以唢呐为主,配二胡、京胡、板胡和大锣、小锣、鼓板等。道具主要是一幅两头像箩筐的担子,几只彩灯和木刀、木剑和马鞭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戏班也增加了电声设备,使观众听得更清楚。

花鼓

中国民间歌舞。又称花鼓子、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小锣等。主要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南宋吴自牧著《梦梁录》中有临安节日中百戏艺人表演花鼓的记载。明代传奇《红梅记》中有扮演安徽人打花鼓唱曲的情节;清代柯煜的《燕九竹枝词》中有“小鼓花腔说凤阳”之句。从这些记载中得知在元宵或其他节日,花鼓常与秧歌、花灯、采茶等一起表演。 花鼓的表演形式通常是1男1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花鼓的曲调是在当地小调和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富有歌唱性和舞蹈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花鼓调,各有不同的风格。

苗族花鼓

简介

凤凰的苗族花鼓源于汉代以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叫花鼓?因无文字可考,据老年的花鼓师傅说,幼年他们跟上一辈人学鼓时,鼓上都贴有各种鲜艳的花瓣,击鼓,不准击落花瓣,这便要上乘的功夫。也许这就是花鼓的由来。

湘黔两省的苗族都有花鼓,但凤凰的苗花鼓却独树一帜。它是一种慢鼓,鼓声雄壮浑厚。据收集,凤凰苗族花鼓的套路就有一百多种。

历史起源

凤凰苗家人十分喜爱自己的花鼓,因为它是苗家人憎爱分明的象征:清乾隆五十九年,即公元1794年,以凤凰为中心的苗家人为反抗满汉贪官污吏,发动了震惊清廷的历史上大规模的“乾嘉苗民起义”。在斩杀贪官污吏的进军途中,苗家人擂起了花鼓,使很多血性的苗家儿女面扑黄沙,流血疆场;当旧中国灭亡,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苗家人将沉寂多年的花鼓敲起,分得了土地;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进苗山,苗家甩掉了贫困,他们的鼓点更加密集,欢迎着来苗山帮助建设的远方客人。

凤凰的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它的舞汇极其丰富,步伐手式极为严谨,大致可以分为生产型和生活型两种。生产型又叫劳动型,它将勤劳的苗家人在生产劳动中的各种粗犷健美的姿态分类有致的组合融于舞蹈之中。如:耙田、插秧、打谷、挑担……;生活型则是以生活为内容的各种优美细微情节纳入舞蹈,告诉人们:这是洗脸、梳头、照镜子……

风格特色

凤凰的苗族花鼓有四面鼓,可四人击打。有两面鼓,二人击打。可群体舞,也可单个表演。如数面大鼓齐擂,则气势宏大,排山倒海,有如风吹林涛,大河咆哮。前些年湘黔两省边界就曾举行过几次大型的纪念“乾嘉苗民起义”活动,凤凰苗族花鼓就以群体阵容出现,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文艺界专家学者们的青睐。凤凰的苗族花鼓由此也曾多次在中央、省级电视台的民族节目中露脸。

苗家人十分喜爱并看中自己的花鼓,除自娱自乐外,打花鼓还演变成了一种风俗,当作测试未婚女婿智商的一杆公平秤。苗家人文明,自古以来婚姻全凭女儿自主,很少包办。当女儿将称心恋人初次带进家门,父母则会在家门前摆上一面花鼓,并鼓动满寨子人都来观看。这叫“拦门鼓”。若这位“女婿”打得花鼓、唱得苗歌、吹得木叶,父母便脸上有光、眉开眼笑,满寨子人都帮着喜欢,这个女婿是合格的。若不然,这个女婿会被亲戚朋友扭住耳朵,涂上满脸的锅烟灰,乌漆抹黑地像对待蠢兽一样罩在一个鸡笼里,上面还要顶着一脸盆水……这时定会有人发出叽笑:好眼力呀!

直至现在,恋爱中的男女青年,他们不敢偷懒,工余之时,他们都在唱着苗歌,打着花鼓,代代相传。

凤阳花鼓

简介

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凤阳花鼓始称“打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是根植于安徽省凤阳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和“东方芭蕾”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起源

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原系凤阳民间社事活动中娱神歌舞的片段,后来发生分流,下层社会用来作为逃荒乞讨的谋生手段,而统治者则用以歌颂圣明。明朝中后期,凤阳花鼓流传到江浙一带。明朝末年,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满清康熙年间,凤阳花鼓被改了曲词名,流传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山西平阳观看了凤阳花鼓表演,即席赋诗赞道:“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忌,街西勾断路人肠”。

清乾隆年间,二人演唱的凤阳花鼓被改编为6到8人、甚至更多人表演的凤阳花鼓歌舞。乾隆年间,凤阳花鼓开始在宫廷中表演,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百代”、“大中华”、“胜利”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唱片,使凤阳花鼓广为流传。1935年,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凤阳花鼓——《新凤阳歌》作为电影《大路》的插曲,首次在银幕上出现。此后,许多电影对凤阳花鼓都有所表现,如《拉郎配》和《鼓乡春晓》等。

风格特色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挖掘整理传统民间节目,培养和提高民间艺人,凤阳花鼓迎来了艺术发展史上的春天。凤阳花鼓从内容、曲调、道具、服装服饰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了变化:歌唱新社会、新生活的清新之词取代了庸俗低级的内容;曲调发展得更丰富多彩,伴奏大大丰富,舞蹈语汇、道具、服饰和鼓的打法等方面均有突破。改革开放后,国际友人访问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小岗村,凤阳花鼓作为友好使者接待了他们。人们用凤阳花鼓展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真实变化,也唱出花鼓人内心由痛苦到幸福的变化历程,凤阳花鼓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浙南花鼓

历史起源

据《丽水地区戏曲志》记载:据说明朝的时候,安徽凤阳一带曾遭遇十年大旱九年荒的特大自然灾害,为了生存下去,凤阳的百姓到全国各地谋生。来到浙南景宁和云和的时候,一些人当起挑货郎,白天卖货,晚上唱花鼓戏。云、景当地的群众很喜欢花鼓戏这种曲艺,之后就被一代代的流传了下来。经当地民间艺人嫁接创新,修改加工后四处传唱,浙南花鼓自成一体,形成一种介于民间歌舞、曲艺和小戏之间的、具有浓郁本土文化的艺术形式。浙南花鼓是浙江省文化厅公布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一,云和县文化部门还将该县包山花鼓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因花鼓戏中大量的戏份为丑角边歌边舞,所以民间又叫“跳花鼓”或“唱花鼓”。

风格特色

浙南花鼓的对白和唱腔,融入了浓重的地方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景宁、云和、龙泉、庆元及泰顺几个山区县。

浙南花鼓戏班一般15人左右,其中演员七八人、乐队三五人、后勤二三人。乐器以唢呐为主,配二胡、京胡、板胡和大锣、小锣、鼓板等。道具主要是一幅两头像箩筐的担子,几只彩灯和木刀、木剑和马鞭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戏班也增加了电声设备,使观众听得更清楚。

“文化大革命”前,花鼓戏在景宁、云和、龙泉几县非常流行。“文革”开始后,花鼓戏被斥为“四旧”,当作牛鬼蛇神和毒草封杀了,一些保存和流传了几十年的花鼓戏道具,被一些小孩拿出拆解成布片和玻璃串。

改革开放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行,推动了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消迹多年的浙南花鼓重新露面。在“2008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会演”决赛场上,代表丽水市参赛的“云和包山花鼓戏”首次亮相省级大赛,与越剧、绍剧、姚剧、绍兴鹦歌班、永嘉乱弹、台州乱弹等地方戏种同台决赛。《福妈嫁囡》花鼓戏夺得创作金奖、表演金奖和导演奖、作曲奖。 花鼓戏的对白和唱腔,融入了浓重的地方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主要集中在浙南景宁、云和、龙泉、庆元及泰顺几个山区县,上述几县都喜欢在花鼓戏前面冠上某某县花鼓戏甚至某某乡(镇)的牌子,记者在这里统称为浙南花鼓戏。

一直以来,一个花鼓戏班一般有15人左右,其中演员七八人、乐队三五人、后勤二三人。

花鼓戏的服装、道具、乐器等比较简单。

生角是一顶状元盔,帽翅可随时改换成清官、赃官、宰相等,还有一件状元红袍;旦角常着一身上红下绿的鲜艳服饰,用一个带彩珠的宽幅布条包裹头部。

丑角是花鼓戏的主角,一个花鼓戏班演得好坏,民间说主要看丑角的屁股扭得好不好。以前的丑角是穿普通服装的,外加一件或黑或白的马夹,腰系一根红蓝色的腰带。为吸引观众的眼球,现在的丑角也着戏装了,只是衣服的样式和普通衣服相差无几,但颜色更加鲜艳夺目。

花鼓戏的乐器以唢呐为主,配二胡、京胡、板胡和大锣、小锣、鼓板等。道具主要是一幅两头像箩筐的担子,几只彩灯和木刀、木剑和马鞭等。现在的花鼓戏班也增加了电声设备,使观众听得更清楚。

以前的花鼓戏班演出很讲究时间季节,通常是正月初二出门,由近而远逐村演出,到正月底散伙回家,很少有过了正月还演出的,因为过了正月演员就要回家准备春耕生产了。一年一度,再演要待来年。除村迎神赛会外,非春节期间不演。

早年的时候,外出演出时,负责后勤联络的人打前站,先挨村挨户发红柬,通知今晚花鼓班要上门演出,并了解该村有那几户上年办过娶亲、做寿、建新房等喜事。这些户可发大柬,主人接到红柬后即忙着当晚接待事宜。现在负责后勤联络的人也会挨店挨厂发柬,但大多以打电话的方式联络,演出地点也大多在厂矿企业的礼堂和一些喜欢热闹的机关单位大院。有喜好花鼓戏的,也可以自己邀请到指定地点演出指定节目。

也许是受当初安徽凤阳挑货郎白天卖货晚上唱花鼓戏的影响,也可能是晚上演出辛苦劳累,还可能是以前山区村庄间没有公路只得步行需要较多时间等原因,一直以来,花鼓戏班很少在白天演出。一般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花鼓班演员们便轻妆淡抹,开始挨家挨户上门演出。各户中堂上头桌红烛高照,大门口放爆竹相迎。碰上办喜事人家,生旦两人抬着一个盂盆,上放着对联、红烛、百子炮,在鼓乐声中从大门送进去。

翼城花鼓

简介

“花鼓”是山西鼓类文化中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于山西晋南一带,故称“晋南花鼓”。临汾地区的翼城县,地处黄河流域汾浍之间,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五帝之一的尧帝始封于此。此地花鼓文化最为普及,遍及全县各个村庄,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 翼城“花鼓之乡”由此得名。

历史起源

翼城花鼓历史源远流长,但究竟形成于哪个时代,迄今尚不能做出定论。在与翼城近邻的侯马市出土东周时期的陶片,上面以速写手法刻着一位身着长裙的女子,腰系一细腰鼓,一只手好像在拍打着鼓,另一只手举至头上正在翩翩起舞。这种较细长的细腰鼓从东周到唐代都很流行,类似我们现代花鼓中“胸鼓”和“腰鼓”的系挂位置。另外,翼城紧邻的襄汾县也出土有大批的宋金时期砖雕,上面刻着许多这类细腰鼓乐舞图,有男,有女,各种姿态,数不胜数,这些鼓的系挂位置近于现代花鼓中“低鼓”的系挂位置。且击鼓的舞姿也十分相像,只是鼓的形状稍有不同。这些是不是现代花鼓的历史雏形,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而文物显示它们与现代花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花鼓是形成于翼城当地,还是由其他地域流传到翼城的,目前也尚无可靠的历史资料来加以验证。民间相传在唐代翼城就有了“花鼓”的相关记载。据民国十六年修编的《翼城县志》“祠祀卷”第三十页载:“明万历十年,在后土圣母庙建承天楼于殿后,俗名梳妆楼。每年三月十六日为城关迎神大会,远近村庄亦统来结社演戏赛会敬神。神驾坐铁轿,约重千余斤,每抬一段,则旋转多时,谓之旋娘娘。”据说,当时的花鼓手都抢着围着神驾铁轿跑,铁桥转向哪儿,哪儿的花鼓就击打得格外响亮,所以每年农历三月十六的圣母庙会活动,可以说是当地花鼓的盛会。

翼城花鼓在当地多称为“打花鼓”、“逗花鼓”、“闹花鼓”,个别的地方也称之为“小金鼓”。“花鼓”名称的由来说法并不统一,大致有三种:其一,花鼓的鼓帮上绘以彩饰图案,描绘各种花样花纹,有的则在鼓面上也绘上花纹加以修饰。而今现代花鼓一般不再绘图了,但也有贴剪纸花的,因此得名“花鼓”。其二,花鼓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动作优雅好看,演奏图示非常花哨,欣赏价值高,故名“花鼓”。其三,在花鼓的表演队伍中有帮鼓的队伍,其中击锣人肩上扛着的大吊锣,在其挂锣的竹竿上系有大红花,格外显眼,引人注目。参加表演队伍中的女鼓手(俗称“女苗子”)头戴花冠,身着花裙,脚穿榴花鞋,非常好看,故名“花鼓”。以上三种说法都有道理,很难辨别主次,但是一个“花”字概括了他们的共同特征。

现代翼城花鼓的组成多以村社形式见长。在翼城,村村都有花鼓表演队,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四五岁的孩童,可以说人人都能表演花鼓。而且每个村社的花鼓表演在形式、风格、曲牌上都各具特点。为区别不同风格的花鼓队,称呼上多数都是加上每个村的名字,如封壁花鼓、杨家庄花鼓、武池乡花鼓、陵下花鼓等等。每逢祭祀、过节,各村之间进行花鼓比赛,由于每个村庄的花鼓曲牌内容不同,在演奏时即兴表演的成分很大,因此花鼓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不会给人雷同的感觉。

风格特色

翼城花鼓使用的乐器比较简单,有花鼓、大苏锣(也叫“背花锣”或“打锣”)、呆锣(也叫“斗锣”或“引锣”)、小战鼓(俗称“救鼓子”)。其中,花鼓是主要击打乐器和表演道具。最大的花鼓长约50厘米,鼓面直径约15—20厘米,双面蒙皮。由两根红色丝绸带横挂在鼓手胸部位置,左高右低。鼓槌长约20厘米,双手持槌。右手大指与食指第二关节持槌,手腕上下运动击打发声。左手虎口持槌,手心朝鼓面,手腕左右运动,左手手臂向身体收拢,因此左手活动范围较小,单鼓演奏时只能击打左面的鼓皮。而右手的活动范围较大,经常可以做一些复杂的技巧运动,不只是击打右面的鼓皮,也不限击打同一面鼓。在花鼓表演中,有技艺精湛的鼓手可以同时表演多面鼓。系挂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的。其中三鼓通常是系挂在胸部、腰部左右两侧。五鼓是在三鼓的基础上再加挂上左右两侧膝关节处。七鼓则是在五鼓的基础上,在头部加一尺寸较小的鼓和两腿中间再加一个鼓,或者是在头部加两个鼓,一大一小,小鼓固定在大鼓之上(通常小鼓起装饰的作用)。八鼓和九鼓的表演就极为少见了。击打多鼓的时候,左右手可按照曲目的要求击打任意一鼓,或即兴发挥击打花鼓。大苏锣是领奏乐器,由背花锣者演奏,他在表演中起指挥的作用,一般的背花锣者在场外伴奏指挥,但在兴起时或曲牌要求时也经常进入演出场内与花鼓手对敲表演。背花锣者一般都是在村里打了多年的花鼓、并精通花鼓演奏各个行当的老艺人来担任,他的工作是密切注视着鼓手的动作以及场上调度的变动,及时、无误地根据需要变换曲牌和节奏。背花锣者一般都是花鼓队的领头人物。呆锣在花鼓表演中是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一支花鼓队至少要有三四名呆锣手,呆锣体积较小,可以灵活地掌握在手中演奏,因此表演时较灵活、行动也很方便。呆锣在场外按照大锣的指挥敲击花点烘托锣鼓气氛。小战鼓——俗称“救鼓子”是场外的辅助伴奏乐器,主要的作用是救援花鼓手的,即花鼓手在表演一些难度较大、较复杂的动作时,如有漏敲的鼓点就由救鼓子的鼓点补上,以弥补演出时的缺憾。以上乐器中,花鼓为主奏表演乐器,其他大苏锣、呆锣、小战鼓,则是辅助伴奏乐器(俗称“帮鼓”)。但是他们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特有的花鼓演奏形式。

倒悬花鼓

风格特色

在山西省稷山县的农村,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即“倒悬花鼓”。倒是花鼓这种独特的民间演出形式,成为国内绝无仅有的民间文艺演出活动中的奇葩。

倒悬花鼓,就是把人体的两只脚面悬挂在铁杠上,头的两侧、胸、背、两条小腿上都绑着鼓。人在倒悬身体的情况下,边打鼓,边不断地进行着杂技表演。在两边还有两人,则是边打鼓,边用两脚牢牢地控制着支柱,并注视着中间的表演者的安全。据说,早在南宋时期,这种音乐在动作连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花鼓”就已遍及山西省的南部地区。三人结成一个小组,或者再增加四、五个伴舞者。在村里逢节日时,便自发地集队表演,形成一种习惯、风俗。

变化发展

时代在变化,在发展,这种“倒悬花鼓”也在变化、发展,“倒悬花鼓”的动作变得日益复杂起来。从过去腰上绑一个鼓增加到胸、肩、背、头、两条腿上都绑了鼓。为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稷山县境内的农民们不断进行着改进,向着更高难度的“倒悬花舞”变化。

这种倒悬着身体进行花鼓表演,据说可以很好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给脑细胞输送新鲜的血液,而且对防止衰老有很好的效果。

自行车花鼓

轴外面的那个连接辐条的桶,通常又叫轴皮,俗称“花鼓桶”,根据条数的不同于编排方式,一般有 漫3 漫5 的编法。

花鼓一般情况下有铁花鼓和铝花鼓,铁花鼓为一般家中骑行的自行车花鼓,铝花鼓一般为较为高档的花鼓,作为登山车,表演车,公路车等类型的花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3: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