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沪江大学 |
释义 | 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上海浸会大学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另设浸会神学院,由美国人万应远博士任院长。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 中文名:沪江大学 外文名:University of Shanghai 校训:信、义、勤、爱 创办时间:1906年 所属地区:中国 上海 主要院系:15个学院、2个教学部,30个研究所,12个研究中心和3个研究院。 校址划归: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 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华师大、上财、上理工 办学历史创办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此前这2个差会对从事教育这样的副业不甚热心)。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博士(Dr.R.T.Bryan)。 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 。 1911年二部分合并组建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会大学),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 。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建成一所黄浦江畔的绿茵遍地、风景幽雅的美丽校园。 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1917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州颁发学位。 变迁1921年开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7年神学院分立。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江大学“更为中国化”,致力革新校务,强调师生团结、学术自由。他曾说,沪江精神是积极的、前进的、建设的、牺牲的。他对学生从不疾言厉色,而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在他的努力下,沪江大学于1929年获准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学校的设置作了一系列调整,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课程设置注重打好基础,强调文理相通,学生英文水平普遍较高。学生课余生活十分丰富,有书法研究会、健美学会、口琴会、英美文学会、英文剧社、网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男女篮球队、田径队、女子体育促进会等。其中足球队的张绑伦后来成为上海的著名足球运动员。 刘湛恩早年有半工半读的亲身体会,因而对家境贫困、勤奋好学的学生十分爱护,设置了奖学金、助学金,还让他们有一边读书一边做工的机会。 在华各基督教大学中,沪江大学是最早开展社会工作的学校。1913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同时兼办社会福利的教育机构。刘湛恩就任校长后,沪东公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为工人区儿童创办幼儿园和中小学,还开办了医院和诊所,免费为周围工人及附近农民施医送药,受到社会的欢迎。 1929年,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英文校名也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了沪江商学院,又称城中区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院长为朱博泉。除本科外,另设专科与普通科,利用晚上业余时间上课,为在职职工、家境贫寒好学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办学认真,课程切合实际,又聘请章乃器、潘序伦等社会名流执教,因而颇得社会好评。成为当时办得较好的并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学。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持建造了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礼堂等,使校舍从最初的思晏堂等3栋增致怀德堂、思雷堂等44栋,学校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并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学生人数也有较大增加。 刘湛恩校长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推举担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又是太平洋国际学会和国际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他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作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沪江大学学生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日伪妄图利诱他担任伪教育部长,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同年4月7日,刘湛恩上班之际,惨遭日伪特务暗杀,以身殉国。消息传出,震惊中外,引起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和悲痛,社会各界3000余人为这位杰出的爱国教育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1938年4月7日,樊正康接任校长。在重庆的沪江与东吴大学的校友曾联合开办法商学院。 抗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到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于1945年10月1日正式复校,1946年2月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 1951年2月,沪江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校务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学院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 校训信、义、勤、爱 上海理工大学办学百年,文脉源远流长。1906年创建的沪江大学,以“信义勤爱”为校训。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一战以后,原址变迁为中法国立工学院,后者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校训。持自强不息之志,擎教育兴国之旗,走民族振兴之路,是几代学人不变的追求。即便饱经沧桑,亦坦然以对,不忘教书育人、教育强国之神圣职责。百年以来,培育学子七万之众,正是“信义勤爱”人文理念的结晶。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征,讲信修睦,诚信不欺;义,即仁义礼智,遵道秉义,义薄云天,见义敢为;勤,则奋发勤勉,勤学好问,将勤补拙,业精于勤;爱,需大雅博爱,修身自爱,爱人以德,爱国敬业。 校歌我来我校,时曰沪江,共高歌乐赞扬。 赞扬之声,遍于四方,我爱我校,爰升其堂, 惟我母校,信义勤爱,赞扬母校荣光, 使我学行,罔或不臧,增荣名仰沪江。 校园建筑群校舍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教师公寓。 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这是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从2009年11月开始整修,准备迎接新引进的高水平的学者。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宿舍。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因其临江而立,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曾有文这样描述:“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1984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上海理工大学大礼堂。 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上层为礼拜堂,下层设教会办公室、教员休息室,并在此举行30周年校庆活动。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呈L形,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整座建筑于1937年5月全部竣工,外观为后罗马风格,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1994年,此楼与原图书馆一起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思裴堂(Breaker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三宿舍。 由校长魏馥兰向美国墨疏利浸会募捐0.94万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取名思裴为纪念美国墨疏利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Dr. Manley J. Breaker)。1967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怀德堂(Women's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五宿舍。 1921年,科学馆落成后,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为女生宿舍,耗资5.02万美元,1923年落成,楼高5层。女生宿舍的建成,为沪江大学在国内首次招收女大学生奠定了基础。曾有文描述此楼:“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为集中焉。”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 办公场所思乔堂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办公楼。 由美国人士捐资建造,1920年落成,耗资4.91万美元,楼高4层,为中学部下院。内设办公室、教员室、图书室、课室,上层为宿舍。 思晏堂(Yates Hall:现为上海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 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取名思晏为纪念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楼高原为4层,内设校长室、庶务处、教务处、邮务处、图书馆、礼堂和教室,集教学与行政办公于一体。1956年9月24日14时20分,因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上课师生被埋,伤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建筑上部已非原貌,楼高也变为3层。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一办公楼。 由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拨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资3.21万美元,为中学部上院。 文化交流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 建于1936年,为女教员宿舍。取名思福为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称弗吉尼亚堂。 科学馆(Scienc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1918年美国加州的特里特夫妇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资13.67万美元,1921年落成,钢混机构,楼高4层并建有地下室,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江大学,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1965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图书馆(Library):今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办公楼。 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为纪念刘湛恩校长,向东扩建,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扩建工程耗费美金54832元,由沪江大学校友及全体师生在国内募集。此楼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文体娱乐体育馆(Haskell 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由美国波士顿的哈斯科上校(Coloned E. H. Haskell)于1917年捐资1.81万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楼高2层。1932年,位于学校南面的女生体育馆建成后,该楼曾改称北体育馆。 健身房(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学南体育馆。 由美国人Edmands捐资建造,耗资1.08万美元,1932年落成,为女生体育馆,楼高2层,内设有膳厅、音乐室。 音乐室(Music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学校办公楼。 建于1935年,楼高2层,初为中学部礼堂(Academy Assembly),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室。 文化传承上海理工大学坐落于上海市东北部、中环线和黄浦江之间,毗邻复兴岛和共青森林公园。校园绿树环抱,红墙晖映,拥有目前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共有20栋优秀大学建筑和15栋优秀别墅建筑列入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绝好的回眸历史、前瞻未来的人文景观。位于杨浦区的军工路校区,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位于徐汇区的复兴路校区,源于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 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50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含双聘),国家级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各类专家20余人。 学校设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30个研究所,12个研究中心和3个研究院。在校生 21000 余人,其中研究生3500 余人,本科生16800余人,专科生近700人。学校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 ,现有56个本科专业;有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以科研促教学和以科研服务社会,科研项目包括 “863”计划、“ 973 ”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上海市经委认定为“ 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集聚了一批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搭建了平台。 学校发扬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办学传统,在最近20多年间,广泛参与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多个国家的33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美国纽约雪城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谢斐尔德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坚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高素质人才。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学已成为了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建设大学。 人物历任校长 柏高德(J. T. Proctor,1906-1911) 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1911-1926) 刘湛恩(Herman C. E. Liu,1928-1938年4月7日) 樊正康(T.K. Van,1939-1942) 凌宪扬(Henry Hsien-yang. Lin,1944-1949) 沪大首位华人校长刘湛恩基本情况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7年神学院分立。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三十出头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刘湛恩出身于湖北阳新县山区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就任校长后,他立即对这所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创办的宗教气息浓郁的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使沪江大学在当时私立大学中以学风纯朴闻名,较少教会气,更多中国化,致力革新校务,强调师生团结、学术自由。他曾说,沪江精神是积极的、前进的、建设的、牺牲的。他对学生从不疾言厉色,而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在他的努力下,沪江大学于1929年获准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学校的设置作了一系列调整,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课程设置注重打好基础,强调文理相通,学生英文水平普遍较高。学生课余生活十分丰富,有书法研究会、健美学会、口琴会、英美文学会、英文剧社、网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男女篮球队、田径队、女子体育促进会等。其中足球队的张邦伦后来成为上海的著名足球运动员。 刘湛恩早年有半工半读的亲身体会,因而对家境贫困、勤奋好学的学生十分爱护,设置了奖学金、助学金,还让他们有一边读书一边做工的机会。 开展社会工作在华各基督教大学中,沪江大学是最早开展社会工作的学校。1913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同时兼办社会福利的教育机构。刘湛恩就任校长后,沪东公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为工人区儿童创办幼儿园和中小学,还开办了医院和诊所,免费为周围工人及附近农民施医送药,受到社会的欢迎。 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了沪江商学院,又称城中区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院长为朱博泉。除本科外,另设专科与普通科,利用晚上业余时间上课,为在职职工、家境贫寒好学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办学认真,课程切合实际,又聘请章乃器、潘序伦等社会名流执教,因而颇得社会好评。成为当时办得较好的并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学。 主持校舍建设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持建造了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礼堂等,使校舍从最初的思晏堂等3栋增至怀德堂、思雷堂等44栋,学校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并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学生人数也有较大增加。 人物影响刘湛恩校长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他曾说:“我生平教导学生应为祖国献身,自己就应当以身作则,做出榜样。”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推举担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又是太平洋国际学会和国际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他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沪江大学学生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日伪妄图利诱他担任伪教育部长,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同年4月7日晨8时半,刘湛恩携子出门,在静安寺路大华路(今南京西路南汇路)口公共汽车站候车去圆明园路学校时,突遭日伪收买的暴徒狙击,当即牺牲,以身殉国,年仅43岁。消息传出,震惊中外,引起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和悲痛,社会各界3000余人为这位杰出的爱国教育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抗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到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于1945年10月1日正式复校,1946年2月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 历史评价建国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校友徐志摩李公朴 吴经熊 夏志清 方先之,中国骨科先驱,誉为“骨圣” 邓家栋,临床内科学家、血液病学家 徐次达,著名工程师、固体力学家 冯亦代,翻译家、作家、编辑; 张资珙,化学家 程及,画家 朱抚松 李道豫 参考文献Hipps, John Burder.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Valley Forge: Board of Founders 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1964 王立诚:《美国教会高等教育在中国:沪江大学个案研究》。博士论文,上海:复旦大学,1995。 沪江大学校友会:《沪江大学纪念集 (1906-1986)》。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1986。 一霜:〈沪江大学的“大家庭”精神〉。《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 (1988),页120-127。 朱博泉:〈沪江大学校史述略〉。《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 (1984),页206-212。 刘王立明:〈沪江大学始末简记〉。《全国文史资料选》(北京),第31期,页120。 鲁易:〈沪江大学女学生的制服〉。《民国日报》,第77册 (1928年12月6日),总页585。 王立诚:〈沪江大学与近代商科教育〉,《近代中国》,第6辑 (1996),页41-61。 顾宗沂:〈沪江大学〉。中国学生社编:《全国大学图鉴》,页176-180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 刘王立明:〈先夫刘湛恩先生〉。《中华教育界》,复刊第1卷1期 (1947),页116-118。 朱抚松:〈私立沪江大学〉。《中华民国大学志》,页156-158。台北:中国新闻出版公司,1953。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